查看原文
其他

破立之间,《最强大脑》的科学与智慧探索之路几何?

网大编辑部 网视互联 2019-12-16


作者 | 阿笔 


4  :4。

 

是最新一期《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里中国战队VS国际战队的最新比分,这也是新一季国际对抗赛的第二轮交锋,同样的结局正在上演,和第一轮PK一样,中国队率先拿下前两局,累计2分,但在第三局失利,被国际队扳平比分。

 

 

下周,节目将迎来最终的PK,同时,诞生脑王。

 

说到这档主打“益智”的大型科学竞技真人秀,自2014年开播以来,《最强大脑》已经连续六年坚持深耕科学综艺,势必要将“让科学流行起来、让智慧飞扬起来”的口号进行到底。一路上,也是和选手们一样,过五关斩六将。综N代的宿命挑战、综艺市场的迭代,《最强大脑》这一大IP的命运一面扑朔迷离,一面又越战越勇,在一众偶像选秀、音乐综艺中,占领一席之地。

 

(截图来自豆瓣)


但可以明确的是,未来还有更大的挑战在等着《最强大脑》。

 

破与立


俗话说,有人看,还有人投,节目的生命力即可得到延续,言外之意,蕴含的就是一档综艺的收视率与商业价值。2014—2019年,六年六季,《最强大脑》从不被看好到成为江苏卫视的当家综艺之一,商业价值自不必说,曾有媒体估值《最强大脑》的IP价值至少在20亿以上。

 

当然,《最强大脑》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季有多顺,之后的每一季就走的有多不容易。除了解决科学类综艺市场的立足与绽放,还要应对其他类别综艺的强有力竞争。

 

如何将科学与综艺合理结合起来,如何在严肃和娱乐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证节目的科学性又必须具备可看性,这是节目常期以来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不过,前三季的一次次尝试和革新,豆瓣近8分的均分,无疑是观众们最大的认可,亦是节目实现跨元素融合的最好证明。

 

 

但随之而来的是综N代的宿命论。第四季《最强大脑》口碑、收视,都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一时间,各种类似节目停办的消息满天飞。

 

不过,传言很快便被粉碎了,2018年,升级版的《最强大脑》更名《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重磅归来。这一切要归功于节目自身的坚持和创新。独立行走在“益智类大片”赛道上的“最强大脑”,仍在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前四季主打“脑力达人秀”,如今开启学霸打假模式,将主题升级为“真学霸炼金场”,意在全世界范围内检索浓缩中国新青年形象的“脑力偶像”。将注意力集中在“青春大脑”上,寻找14-26岁的天才少年,以“智青春”作为贯穿节目的主旋律。还顺势推出“优智青年”的概念,透过节目的释放,让大家看到95后、00后这批年轻人的成长画像。

 

第二季《燃烧吧大脑》再度升级过后的核心理念,也助力节目实现了由“智青春”到“青春智上”的升华,借用创作团队的话来说,他们要做的是通过“脑力偶像”的发掘打造,拓展青春的广度与深度。

 

诚然,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在这档节目中得以体现。

 

荣耀与争议同行,但科学的底色未曾改变


悉数这些年,《最强大脑》也确实获得不少肯定,第一季播出便拿下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文艺节目作品奖,第二季荣获第22届白玉兰奖最佳综艺栏目(季播)奖,还荣获第24届电视文艺“星光奖”。

 

此外《最强大脑》在2014年首播后,还曾收到了来自业界以及主管部门的一致表扬,称“《最强大脑》以其独特的选题,成功摆脱了同质化竞争,让‘科学’和‘智力’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对于节目的意义,也给出了很高评价。“人类对自身潜力的不断发掘与探索成为节目最大的看点,也让节目拥有了无限的可能,带给观众无限的期待。从目前看,《最强大脑》是节目差异化创新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当然,有探索就必定会有不被接受的东西。新一季《最强大脑》将真人秀的部分放大,本意是更加突出选手们背后的比赛不易以及探索更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入韩雪、戚薇、郭采洁三位女性角色,做理性与感性之间的糅合剂,但舆论风险也与之加大,风波开始入侵这档延续了6年的节目。

 

 

不管怎样,《最强大脑》中科学的底色依旧没变。在最新一期的国际对抗赛第二轮中,第一关“纵横海岛”、第二关十二星图、第三关空间秘径,来自中国队的栾雨、宋一骜等人与国际队德永海、松丸亮吾等,针尖对麦芒,再次上演神仙般的科学对垒。不仅是场内的观众和嘉宾导师们看得瞠目结舌 ,弹幕里观众也是不停地刷着看不懂但还想看的评论。

 

值得一提的是,16岁的宋一骜现场讲述自己的梦想是像施一公一样,投身于基础科学事业,竭尽所能为人类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贡献虽然微不足道,然而是崭新的一滴水。“小小年纪,大大梦想”在宋一骜身上展现出的这种精神,亦是对于青少年成长的一种正向引导。

 

此外,节目塑造“优智青年”和坚持挖掘脑力竞技真人秀的教育元素也没有变。百强选手都是各自环境中金字塔尖上的人,但很多人人生的第一次失败很有可能就在《最强大脑》。如此看来,也可以把节目看作是一部关于成长的青春片,教会年轻人面对挑战、失败和成功。它就像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过渡,是对中国教育进行的一种补充,这种补充包括对学生的性格、行为、面对世界的规则和考验,从中收获成长。

 

变与不变,存在即为合理。在网络大电影(ID:wxs360)看来,在保有节目初心和底线的基础上,对于节目的模式与构建进行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探索,起码大方向的思路和从长远的发展逻辑来看,是非常有必要的。

 

毕竟,市场大环境在不断往前,综N代的处境使然,变就是一场冒险,一次豪赌,但不变就只能坐等被淘汰出局。

 

如果没有了《最强大脑》?


在中国,能坚持六年以上的综艺并不多见,尤其还是别树一帜的科学竞技类节目。

 

之所以这么说,首先科学的代名词是严谨、严肃,而综艺往往伴随着极强的娱乐属性,将两个对立面的元素叠加在一起,无疑是火星撞地球,极富冒险精神,不过倒也刺激。节目推出之时,很少有人看好,并预测到《最前大脑》能顺利播到第六季。

 

 (截图源自百度指数)


如今,节目累计并沉淀了一大批忠实用户,据上一季《最强大脑之燃烧吧大脑》用户画像分析显示,该节目男性观众占比高达62%;有意思的是,在百度指数的用户画像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新一季节目的男女比例为46%:54%。

 

一定程度上说明,不破不立的《最强大脑》,在打破用户圈层的尝试上,也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而选手的成长与突围,也在圈层突破中,逐渐打破科学狭隘的范畴,使得各个领域的脑力达人走到台前,学霸多元化,节目变得更有趣。

 

高冷的科学,与热闹的荧屏之间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纽带?从来都是电视圈的一道难题。《最强大脑》在这个难点上不断摸索,尽管出现不同的声音,但不可否认,在节目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节目慢慢开始找到了高深科学与观众视界的粘合剂,且越发成熟。青春智上的成长与蜕变的过程清晰可见,面对比赛面对强大对手面对并肩作战的小伙伴,这群被称之为天才的选手们,对于科学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基于内容与制作层面,节目理念和初衷确实值得关注,不夸张的说,光是围观一群高智商的人聊天、答题,再加上专家学者们的解读,就能涨不少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多年,中国很少出现和《最强大脑》类似的科学益智竞技类节目?除了节目制作的难易程度,选手应该是一大问题。据介绍,每年《最强大脑》的人才挑选几乎都是万里挑一,对于负责选拔选手的远景影视来说,他们已经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选拔机制,并且手握大把的人才资源;此外,还是回到前文所说,科学与娱乐的结合,很冒险,敢于尝试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当下偶像综艺、音乐综艺等更容易实现商业价值。

 

“没有竞争对手”这件事,对于《最强大脑》来说,既是利又是弊。利在它只要保持原水准,就一定会占领一席之地;而弊在于需要不断跟自己较劲,期间,只会加大自身的发展风险。比如,这一季的《最强大脑》大刀阔斧,将视角从“神”一般的天才转移到人们身边的学霸,原本是想更接地气,但依然有观众觉得,这帮天才他们就不应该入凡,而是待在神坛上,被人仰望更适合。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综艺节目来说,同样是这个道理,向来众口难调,《最强大脑》的每一次变革,既是一次创新的探索,同时又是一次自我内容的消耗。

 

横看竖看,这场仗都不好打。

 

前不久闹出的风波对于节目更是影响不小,但不管怎样,理性来看,一码归一码,《最强大脑》在“让科学流行起来、让智慧飞扬起来”上做出的实际努力,不可抹去。对于这样一档为数不多的仍在坚持科学综艺的节目,和大家一样,我们也期待一份满意的答卷,同时也期待下一季节目更好地归来。


·END·


近期热文


《向往》的“乌托邦”,还能持续多久

3月网络视听节目备案呈报复性增长

揭秘网大网剧备案的10大常见错误

偶像综艺的求生欲探索 | 扑街的国产翻拍剧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投稿

请联系微信

netwdj | tingting152138049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