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艺术家vs小鲜肉,偶像综艺的求生欲探索?

网大编辑部 网视互联 2019-12-16


作者 | 麦当萝


高唱“卡路里”、化妆水洗头的腾格尔;正经历感情危机的郑秀文……芒果TV的新综艺《少年可期》,可谓是话题度十足。

 

这档定位首档师徒关系探索体验类的真人秀,聚焦乐华七子“NEXT”拜师学艺之旅,展示他们与重磅音乐界前辈三天两夜同吃同住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节目汇集了当红偶像团体、浑身带梗的艺术前辈,加上也是国内首次出现的“师徒”题材,《少年可期》还未播出时就备受期待,但目前看来,水花较小,豆瓣暂未开分。

 

 

节目背后想要探讨的“老艺术家”和“小鲜肉”的关系问题,值得关注;但最终呈现与预设为何相差较大,同样值得思考。

 

从“师徒”关系破局,这招成功了吗


在“关系”上做文章,曾经养活了一大批综艺。

 

但近几年。亲子、夫妻、情侣、朋友……从一开始的新鲜感十足,到随着同质化节目扎堆出现,观众的好感逐渐消磨。在网络大电影(ID:wxs360)看来,此番《少年可期》的开播,找到了一个新的关系突破点。遗憾的是,但从播出的内容看,有关“探索师徒关系”,节目似乎跑题了。

 

首先,它并没有在“师徒”方面制造太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惊喜感,反倒是充斥着不少芒果系经典综艺的影子,总让人觉得走错了片场。

 

有时,它像《爸爸去哪儿》。腾格尔与其说是“师父”,更像是“村长”或“导游”,比如带大家户外洗头迎接新的一天、品尝蒙古族特色食物、体验射箭摔跤等民族运动;给徒弟们500块去当地集市采购,仿佛重现了萌娃们人小鬼大、精打细算的戏剧化场景……

 

有时,它像《变形记》。爱豆们去种树,被网友吐槽拿铲子的姿势不对;去放羊,把羊给放丢了;大伙儿野炊吃土豆,美名其曰“忆苦思甜”;在混杂着羊粪的沙地上,大家围坐看书的环节,更是达到了尴尬的顶峰。

 

 

一句话概括《少年可期》的困境,即“拜师学艺”的诉求无从体现,“师徒关系”的定位过于牵强。互动环节衔接生硬,师徒CP感太弱,越看越像民俗旅游生活体验节目。节目组为了提醒观众这是个和拜师学艺有关的节目,在每个活动里都让师父做稍显刻板和浅显的总结陈词,徒弟们则似懂非懂的附和,花字字幕强行点题,但折射出的更多是主题建构失败的有心无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少年可期》或许在师徒关系探索上模糊不清,但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让前后辈真实相处、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或多或少发挥出前辈的引领作用,后辈也感受到了对行业的敬畏与信念。

 

客观地说,“传道受业解惑”的部分不是完全没有,只不过这种升华出现得太晚,而且与大部分看似和主题无关的互动环节是割裂的,“干货感”被严重稀释。第一期结尾,腾格尔老师念出写在日记本里的座右铭,也是母亲的教诲“出不出名无所谓,不干坏事就行了”,这是一次有力度的点题。第二期结尾,少年们在节目一开始写下的困惑,也终于让师父一一作答。

 

比如:

黄新淳问:怎么样能成为一个成熟的艺人?

答:你们不要想着一步成熟,只要比昨天做得好、比昨天进步了就成熟了。

黄明昊问: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为什么大家在舞台上哭的时候,我哭不出来。

答:永远不要责怪自己,很多问题是没有准确答案的,要做真实的自己。

 

 

“传道受业解惑”的指向,在此时才豁然开朗起来。但腾格尔作为师父的前两期节目,将近两个多小时的容量,师徒间切题的走心交流大概只有四分之一。难免让观众看着看着产生迷惑,这几个小伙来这儿是玩耍还是拜师?师父教给他们什么了?他们各自的疑惑得到解答了吗?

 

不过,腾格尔老师倒是为节目贡献了许多亮点和笑点。如少年们所言,腾格尔老师是温和的、智慧的、呆萌的,像父亲,也像朋友。但这也并不能掩饰节目主题被弱化的缺点。无论如何,平衡好节目娱乐性和价值输出的关系,让节目不跑题,让创新更加货真价实,综艺人仍需继续探索。

 

偶像综艺的“免死金牌”


《少年可期》以尊师重道等传统文化道德作为卖点,也折射出政策背景下偶像真人秀的求生欲。

 

2018年7月1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发布《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要求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追求真善美、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优秀节目放在显著位置。对于偶像养成类节目、社会广泛参与选拔的歌唱才艺竞秀类节目,要组织专家从主题立意、价值导向、思想内涵、环节设置等方面进行严格评估,确保节目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向上方可播出。

 

回顾2018上半年,偶像养成综艺走红的同时,也显现出包括娱乐化、过度消耗未成年人、拜金倾向等问题。同年9月份播出的《开学第一课》,更是将“娘炮”的争议推至高峰,被攻击为“缺乏阳刚之气”的表演嘉宾,正是出自偶像综艺的选手。

 

于是,大家都看到了今年偶像综艺的一系列变化。

 

《创造营2019》让选手睡简陋的大通铺、驮着巨大的行军背囊、身穿土色的制服,节目组着重突出“男子气概”的意图不言自明,观众也笑言自己转错频道,仿佛在看《真正男子汉》。

 

《以团之名》将自己的定位形容为“艺术研修教育类节目”,请来中戏的表演、台词、形体老师坐镇点评,艺考现场的既视感让人十分出戏。

 

《青春有你》除了将嘉宾的耳钉全部马赛克,还请来蒋大为、滕矢初、黄豆豆、王洁实四位国字号艺术家组成“艺术指导团”,以在艺术修养和思想教育方面提供指导,但网友认为“一句否定都没有”的专家点评,大大降低了可看性。

 

 

调整节目设定、改变妆发、邀请老艺术家加盟,虽然效果并不好,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上面要求的“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统一”,节目得以过审。预计在未来,偶像综艺“传递正能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趋向不会改变,但如何不丢失节目的可看性,改进的空间还有很大。

 

老艺术家vs小鲜肉:从对立到对话

 

在偶像文化圈地自萌的世界里,偶像背后的资本占据绝对的话语权,出现其中的老艺术家们,大多仍只是护身符式的“陪衬”。但是,在这个偶像乌托邦之外,将老艺术家和小鲜肉对立起来,是更常见的状态。

 

部分小鲜肉不敬业、耍大牌,却占用最好的资源和与能力不匹配的报酬,引发人们的反感。于是人们开始怀念过去那个相对踏实的演艺环境,这种怀旧的情绪继而转移到“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们身上。对小鲜肉的“炮轰”、“怒批”,逐渐成为一种风潮。

 

本来,演艺圈的更新迭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现在的大环境似乎有些太过自成一派,以至于让人们产生了“过去的总是最好”的错觉。在我们看来,当下的节目的初衷,让流量们传承老艺术家们的德艺双馨,但实际呈现更多的是让老艺术家们为“流量们”保驾护航。

 

随着时间迁移,人们对部分“老艺术家”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与当初对“流量”们从追捧到贬损的变迁路径惊人的一致。用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人设崩了”。说到底,无论是老艺术家还是小鲜肉,都只是一种被资本和受众共同建构的人设而已。

 

应该看清的是,“艺能”、“艺德”兼修,本是每位演艺从业者应有的职业操守,与年龄和地位无关。强行建构起老艺术家和小鲜肉的对立状态,无益于行业的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走出偏见,给双方互相了解的机会,与彼此的固有认知和解,变“对立”为“对话”。前辈们通过做好榜样引领后辈;后辈们更符合时代潮流的审美和创新意识,前辈也可从中吸取为我所用。行业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经典也得以历久弥新。

 

唯有如此,娱乐圈的少年们,才是真的可期。


·END·


近期热文


扑街的国产翻拍剧

网大网剧审批权限调整,通过率仅23%

让黄牛认栽的巡演 | 中国选秀十五年

《复联4》高价预售 | 《我是唱作人》

《歌手》之困 | 专访新片场牟雪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投稿

请联系微信

netwdj | tingting152138049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