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是我不留在小城市的全部理由

熊志 西部城事 2019-04-19


文丨西部君


两天前,西部君一篇《这是我不留在小城市的全部理由》的互推文章,让一些读者感到意犹未尽,刚好周末又看到长三角地铁一体化率先突破的消息,今天就来展开说下。


长三角地铁一体化,准确的说,是指地铁互认二维码:


上海人到杭州或者宁波,只需要打开“Metro大都会”APP,就可以像在上海一样刷码过闸。反之亦然。


这项支付宝首创的技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让地铁异地通票成为可能。


和珠三角的广佛跨城地铁线一样,它也是城市化向都市圈进化过程中,区域同城化一个典型场景。


类似突破行政壁垒的新技术,只可能在津京冀、长三角或者珠三角率先运用。你很难想象,在公交、地铁还没普及手机刷码的三五线城市,人们会享受如此便利。


这就是大城市和都市圈的魅力。


01

大小城市间的分化将更加明显


城市化就是人口不断集中的过程,这几乎是全球性的规律。


比如樊纲提到,1950年到2015年,全球生活在千万以上规模城市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从3.2%提升到11.9%。


2009年到2014年期间,中国35个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共增加了3778万。


所谓人随产业走,人口集中,是因为经济和生产要素集中。数据显示,世界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湾区,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聚集在海岸100公里内的沿海地带。


来源:网络


像作为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2017年16市的GDP总量达到137901.68亿,在全国经济的占比接近两成。


比起小城市来,生产要素聚集的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水平,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更齐全的文体娱乐设施……


比如前面提到地铁一体化。其实到2017年底,全国只有34个城市开通城轨运营,里程超过200公里的,只有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深圳、成都、重庆、武汉八个。


就地铁建设里程而言,上海这种拥有更强大的基建能力的特大城市,地铁里程数和覆盖面,要远远超过二三线城市。


来源: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报告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审批收紧,别说小城市,就是那些至今还没有地铁的省会,在达不到人口和经济总量要求的前提下,本地市民都将难圆地铁梦。大小城市间的分化,将更加明显。 


当然如《通勤,正在“杀死”1000万北京青年》所感慨的,高密度的地铁建设,意味着漫长的通勤时间,但另一方面,它带来了在城市内部高效率自由穿梭的便利。


相对于没有夜生活的县城,在北上广深,哪怕深夜十二点,也不用担心回不了家。


经济高度集中的大城市,不仅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还是新经济、新技术率先突围的试验场。它让五环内人群成为技术红利的首要获益者,比如共享单车,公交地铁手机支付宝刷码。


世界只会越来越陡峭,有大格局的大城市,永远会不断吸引人口汇入。


02

“逃回北上广”结束了吗


不久前,北京公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规模比2016年减少2.2万人,自1997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同样负增长的还有上海。


一些分析者由此判断,“逃回北上广”就此结束。


来源:网络


需要指出两点,其一,尽管房价压顶,但它绝不是一线城市吸引力下降的证据。北京、上海常住人口负增长,是基于疏解城市功能考虑行政控制的结果。


另一方面,逃离北上广背后的人口回流,并不是向小城市回流,而是向一线城市周边的二三线城市流动,在都市圈内部转移。 


北京、上海也有很大部分人口,回流到了户籍所在的四川、湖北,但他们没有回到老家,而是转移到了刚被国家点名的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国家中心城市。


这种流动趋势同样是受区域同城化影响,比如成渝城市群内,原本属于四川管辖的南充,宣布全面融入重庆。


不难发现,城市化下半场的典型特征,正是顶级城市打破地理边界,和周边的二三线卫星城,形成一个庞大的城市群生态系统。


像长三角地铁一体化,广佛地铁线,以及不久前开通的粤港深高铁,等等。



同城化为跨城就业提供了可能,上海的工薪阶层,可以在苏州买房,最快23分钟就能高铁直达,不至于因为房价太高,逃回贵州的农村老家。


而且这些还只是都市圈进化的开始。


前两天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透露,上海正连同江苏、浙江两省酝酿出台《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形成“1+7”的体系。


其中的“7”指的是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7座城市,全都位于上海100公里的半径内。


它们不仅可以做上海的产业配套,高铁、动车公交化运行早已实现,未来社保医保互认,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可以这样说,未来的长三角、珠三角,不再是若干独立城市,而更像是一个人口容量数千万的超大型都市,虹吸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03

都市圈时代的区域竞争争什么


不久前国家点名12座中心城市,12座城市背后,对应着几大国家级城市群。未来区域经济的竞争,将从城市间的单体竞争,变成城市群航母之间的竞争。


很现实的说,不管就业还是投资,随着都市圈逐渐扩容,留给小城市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不过对北上广深,或者武汉、郑州、重庆、成都等城市群内的领头雁来说,拥有城市群的体系加成,并不意味着身上的包袱更轻了,竞争其实会更激烈。


来源:网络


这是因为,在经济提档升级的浪潮下,未来头部城市间的竞争,将彻底告别对资源型产业的争夺,变成金融、科技等高附加值产业的竞争。


而这些产业都讲究高研发投入,且产业周期极短,错过风口就会永久掉队。


比如,没有诞生BAT这种本土巨头的上海,一度被指“不相信互联网”,相关科技产业仅仅只占上海GDP的5%左右。


与之形成对比的杭州,2018年上半年信息经济增加值1592亿,占全市经济两成多。阿里的存在,让杭州在很多榜单中具备和一线城市掰手腕的能力,它也是全国最早一批推出刷码出行的地区。


如果把视线移到西部,贵州发力布局大数据产业,剑指“中国数谷”的自不用说,成都和重庆也一直在招募互联网巨头总部落户。


上海工业结构,来源统计公报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上海政府和阿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可见上海明显意识到了短板所在,开始着手改变缺少互联网产业主导权的现实。


这次上海+杭州+宁波,在地铁一体化上率先突破,支付宝乘车码互认,同样得益于此。它说明科技已成为助推一体化的重要力量。


技术赋能智慧城市,也赋能城市群。科技打通一体化的壁垒后,通勤半径随之扩大。在这点上,长三角某种程度上已经走在了京津冀和珠三角前面,未来的中国城市群竞争再添变数。


至此,可以梳理下近期的一些事件:进博会、科创板等不断砸向上海的利好,1+7都市圈的构想,地铁一体化突破……


作为今年的最大赢家,上海背后的长三角城市群,未来将在世界城市群的竞争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这就是城市化下半场。一方面,经济要素进一步往大区集中;另一方面,经济逻辑,进一步向高附加值产业靠拢。


对个体来说,上海所代表的大城市,未来更加不可或缺;对城市而言,互联网、新经济,则会是兵家必争之地。


end

转载、合作微信:hbdx1990xz


MORE往期精选


中国春城,就是这8座城市了 

重庆、成都和西安被点名的玄机

中国第四航空枢纽花落谁家 

重庆,稳住!

二线城市迎来最好时代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