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多猛
文丨西部君
如果留意观察对比中西部城市,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相对于成都和西安等极具存在感的网红城市,中部城市整体更加内敛,低调而不张扬,哪怕经济在高速崛起,过程也是静悄悄的。
比如两天前西部君在《长沙觉醒》中提到的长沙:在2007—2017年这十年间,长沙GDP的增速达479%,居全国第二。
再比如合肥。
来源:智谷趋势
2001年,合肥的经济总量只有363.4亿元,但到了2017年就达到了7191亿,增长近二十倍,增速拿下全国第一。
打了鸡血般的合肥,2006年经济总量赶超太原,2008年赶超南昌、昆明,2014年赶超石家庄,2015年赶超福州和长春,2017年赶超济南,位居省会城市第九名。
2018年三季度的名义增速,在重点城市中也是名列前茅。
合肥为什么如此生猛?
01
政策利好一个接一个
对合肥来说,2006年是个转折点。这一年,滨湖新区启幕,合肥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设时期。
此后的每一年,几乎都有利好落地。
2007年,安徽提出“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这是合肥都市圈的雏形。
2008年,京东方的引入,为合肥带来了一条庞大的平板显示产业生产线。
在大建设开始的2006年,安徽明确提出提高合肥的经济首位度。到2011年,巢湖一分为三,市区居巢区、庐江县并入合肥。首位度的提升,以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完成了。
来源:网络
省内的政策资源向合肥倾斜同时,合肥都市圈也不断扩容。
从最初的“一中心带两翼”,到目前囊括了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桐城市。覆盖了全省43.2%的人口,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达到60%左右。
在省外,合肥则跳出中部向东看。毗邻江浙,地处长三角的辐射地带,让它可以为上海等地做产业配套,同时也是产业转移的首选。
2016年5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审议通过,合肥都市圈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合肥也成为长三角的副中心城市。
02
工业立市,造就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
相对同样地处中部的武汉、长沙来说,合肥的确沾了长三角的光。
但话说回来,合肥能够避免被江浙沪吸血,并摘得增速头名,在工业上苦练内功的努力不容忽视。
来源:合肥统计公报
其实留意合肥的经济结构,会发现它是个典型的工业立市城市。
201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3643.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297.6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8:50.5:45.7。
作为对比,武汉的三产结构比是3.0:43.7:53.3,第二产业比第三产业低近十个百分点;而经济体量与合肥十分接近的西安,三产结构是3.8:34.7:61.5,第三产业快接近二产的两倍。
合肥的经济结构在二线城市中堪称独特。而从固投来看,投资拉动型的特征相当明显。
固投与GDP的比值常常维持在100%以上,2017年6351.43亿的固投体量,也占GDP的88%,但合肥的投资,大多数流向了制造业,没有脱实向虚。
合肥2017工业产品产量,来源统计公报
工业底子打得好,让合肥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就近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2011年,合肥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2017年,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家电的产量达到7000万台套。而且,彩电的产量增幅达到了惊人的61.3%。
03
大兴科教,让合肥与京沪齐名
在最近一年的抢人大战中,合肥表现并不算特别突出。
不过,2006年合肥的户籍人口为469.85万人,2017年就增长到742.76万,常住人口则逼近800万大关。
即便扣除巢湖转移过来的不到200万人,合肥这些年也有将近百来万的人口入账。同时期的西安,户籍人口则从753.11万增长到845.09万。
人口总量的不断扩容,为蒸蒸日上的制造业提供了劳动力。不过2017年合肥之所以能够获批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还有个重要原因——科教发达。
提到合肥,很多人都会想到中科大。1969年合肥力克重重困难,接收了这座一流大学。中科大的到来,带来了人才、科研体系和实验室,逐步将合肥改造成重文教气质的城市。
早在1999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VCD的合肥,与北京、上海、西安并列为中国的四大科教之城。
2017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重点点名合肥,将其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基地:
在北京、上海、合肥等设施相对集聚的区域,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设施水平先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和机构汇聚、科研环境自由开放、运行机制灵活有效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合肥能够具备与北京和上海并列的资本,离不开科教的持续高投入。2017年,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了3%,远远高于全国2.13%的平均水平。
不管是科研机构,重点学科,还是两院院士,合肥都可以傲视西部,和拥有百万大学生的武汉比也不虚。而对科教的重视,让领域的高端人才不抢自来:
全市有院士工作站47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00个,其中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6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9个,其中国家级(含分中心)7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62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86个,其中国家级41个;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218个,其中国家级14个;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9个,其中国家级12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62个,其中国家级18个。
大兴科教,是合肥维持高速增长的秘诀。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科教建设是个长远过程,但基础一旦牢固,在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中,会形成巨大的助力。
所以可以说,合肥的潜力和前景还相当大,持续多年的增长远未到顶。
04
三产跛足的合肥,要警惕什么
合肥全国第一档发展速度之外,也有一些隐患存在。比如前面提到的三产结构比。
工业城市往往都面临着增长瓶颈,而高污染、高能耗的负面效应,往往会要求经济结构调整。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第三产业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合肥过去将重心放在工业上,好处是实业做的很扎实,产业链足够长,对经济的带动效果明显。
但问题在于,它导致第三产业成为短板,且容易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
来源:《合肥经济圈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6年,合肥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是510.59亿,第三产业是501.51亿;2017年,其二产则变成3643.08亿,三产是3297.62亿。两次产业的差额进一步扩大。
十多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的合肥,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却呈现出下滑趋势。第三产业发育不足,让合肥摆脱不掉工业城市的气质,这会成为它融入长三角的一个瓶颈。
经济产值都被工业企业拿走了,消费和服务型产业得不到有效提升,这也是合肥虽然发展很快,但是让人觉察不到的一个因素。
来源:网络
不过对合肥本地人来说,虽然难以感受到服务业的消费升级,但水涨船高的房价,让他们清楚地见证了这座城市在大建设之后的代价。
2016年,合肥跻身“全国房价四小龙”,年度涨幅达到48.4%,市场上甚至有“合肥涨幅全球第一”的说法。
与经济势头相比,合肥的房价涨幅谈不上绝对的夸张,今年也呈现出降温趋势。
但作为一座投资型工业城市,如果工资收入的增幅滞后于GDP增速,经济发展的主要红利,没有落到市民头上。居高不下的房价,会影响对城市的认同感,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这一点,合肥显然需要警惕。
end
转载、合作微信:hbdx1990xz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