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杭州抢人,成都凭什么
文丨西部君
成都再上一个台阶。
11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成为中国内地继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之后第四个迈上5000万台阶的机场,正式跻身全球“5000万级机场俱乐部”。
巨大人气背后,是成都的野心。
说到成都,不少人印象里都会认定这是一个休闲城市。它对应的是熊猫、火锅、茶馆等等休闲生活标签。
特别是这几年被赵雷的同名歌曲唱响后,很多人提到成都的第一联想,可能就是玉林路的小酒馆。
但是,真实的成都从来就有多个面向。它是让人向往的休闲之都、热闹的网红城市,同时,它也是一个可能被多数人忽视的新经济重镇。
举个例子。这些年,大大小小的新经济大会、节日,几乎每天都有,但一条商业街道也“凑热闹”搞数字经济节,这在全国恐怕都不多见。
近日,首届数字春熙消费节在成都举行,全国首家AI读心店、全国首批支持刷脸支付的便利店亮相活动现场。
在数字春熙消费节上,市民可以体验最前沿的“暖科技”,不仅能刷脸支付,还能体验AI“读心”——用支付宝“AI挑物”小程序扫一扫,就能识别猕猴桃是绿心、黄心还是红心。
另一个,更能彰显成都野心的例子是,今年3月,杭州龙翔桥地铁站C1出口(当地地铁客流最大的出口之一)电子广告牌上的一则“蓉漂”广告,在杭州引发热议。
其背后原因,或不仅在于成都的揽才决心惊动了杭州,而是成都在新经济的追赶上,已有底气从互联网新贵杭州那里“虎口夺食”。
不管是街道举办的数字消费节,还是到杭州抢“蓉漂”,都只是成都新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01
低调
成都的城市营销水平,被公认在全国都应该算数一数二。要说成都低调,恐怕没多少人会认同。但成都的新经济发展,可能恰恰是低调而隐忍的。
的确,较之于坐拥一大批互联网超级巨头的北京,拥有腾讯、平安、中兴、华为等大企业的深圳,孵化阿里巴巴的杭州,成都缺乏足够有辨识度和代表性的的新经济企业。
但其实,成都的新经济实力和基础远远被低估。
没有代表性巨头企业,但并不妨碍BAT在西部最早布局成都。
譬如,目前成都已经成为阿里巴巴、蚂蚁金服除杭州、北京外,落地员工最多的城市。
今年,位于高新区的蚂蚁C空间大楼正式启用,成都已经是蚂蚁金服的半个“技术大本营”,1200多位蚂蚁员工中,有50%是技术类岗位。
独角兽企业数量落后,但在准独角兽企业,或者说储备力量方面,成都已经进入丰收前的黎明阶段。
去年成都新经济发展大会,对全市的潜在独角兽进行了“摸底”,共有31家企业入围;今年初,成都发布的首批“未来独角兽推荐榜单”,有37家企业入选。
来源:成都日报
在今年10月发布的2018中国新经济活力指数排行榜上,成都领跑新一线城市。在政策活力指标上名列第一,产业活力、人才活力、人文活力三项指标均进入榜单前三。
02
政策
其实,成都是全国首个系统提出发展新经济的城市。早期拿下富士康、西门子等IT企业,从广州、上海手中抢夺阿里巴巴,几乎是最先有意识抢滩新经济的非一线城市。
近年,成都在新经济上的发力明显。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是,去年成都成立了新经济发展委员会,成为全国首个设立新经济委的城市。
另外,从技术、人才、资本三个方面,成都出台了针对新经济发展的18条鼓励政策。
去年,成都明确了发展新经济的阶段性目标:
到2022年,成都将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同时,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将新经济作为一个单独的产业形态确立出来,并且围绕其发展设立了相应的机构、配套政策,足以看出成都在新经济布局上的雄心。
作为典型的强省会城市,成都对新经济产业的支持力度,可能是一般省会城市难以媲美的。
同时,在西部,成都是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新经济也最有可能在成都聚焦,最终在一线城市之外,形成继杭州后的新高地。
成都未来的发展定位,同样有利于新经济发展。
众所周知,新经济孵化离不开高效的融资体系。而成都提出要打造西部金融中心,这对于解决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钱的问题,至关重要。
03
包容
虽深居内陆,但成都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
明清时期的“湖广填四川”自不必说,近现代以来,成都也先后经历了抗战时期的人口向大后方转移和三线建设时期。
这样一种移民文化底色,塑造了成都的包容性、开放性,成为全国最不排外的城市这一。同时,也让成都对于新事物有着几乎天然的热情和偏好。
就拿近几年兴起的共享经济来说,成都的网约车政策和共享单车政策,在全国范围都可谓最开放、最宽容。
此前优步打车在成都就创下了多个世界第一:全球70个国家400多个城市中总订单量第一;是优步全球重要新产品上线的首发城市……
成都对新经济的偏好,还表现在重视应用,市民接受度高。今年10月,成都入选支付宝发布的“全国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名单。
目前,成都人能用支付宝办的事,多达80多项,包括查询公积金、医院挂号等便民服务。
国家层面的不少新经济试点,也往往首选成都进行。譬如,成都是全国首批6个5G试点城市之一。
不只是偏爱新技术和新应用,成都对人才的包容,也是有目共睹。近几年,由于在抢人政策上的大招,和房价、生活成本上的优势,成都吸引了大批IT“蓉漂”。
来源:网络
今年7月发布的《2018中国重点城市工程师大数据与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一季度到2018年二季度期间,中国重点城市互联网工程师人才净流入,杭州以12.46%的流入率排名第一,西安、成都、深圳分别位居第二三四位。
新事物的发展,最需要宽松、包容的外部环境。成都文化中的包容一面,给新经济发展注入了底气。
04
红利
新的经济周期下,目前不少城市都已面临产业转型难题。
成都虽然也有传统产业的转型任务,但是得益于新经济布局、相关政策供给较早,成都目前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势,依然良好。
今年5月,成都获评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市、直辖市辖区之一。
另外,成都还获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快速成长型”城市。
这些荣誉,在当前的转型背景下,含金量不低。
在未来一阶段,成都发展新经济仍面临几大红利。先说共性的:
互联网平台下沉已是大势所趋,如小米南迁,不少企业都提出了在强二线城市建设第二总部的计划。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部区域代表性城市,无论是战略地位,还是实际产业基础,对于争夺大企业落户,有很大筹码。
内地城市在过去的产业转移链条中,往往处于大后方和末端位置。但新技术产业,不像一般传统产业的迁移必须遵循由沿海到内地,由一线到二线的差序格局。
特别是以移动互联网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很大程度上告别了对于传统产业迁移路径的依赖,只要实现技术突破,新的产业转移在空间范围几乎不存在太多壁垒。
像华为搬到东莞,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成都在人才、政策、资本上都具有相对优势,尚可利用目前已有的新经济产业成果,摘取“低垂的果实”。
像目前以阿里、蚂蚁金服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在助力成都消费与产业升级,这对于成都发展成为继北上广后的互联网“第四极”,将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不排除,成都将成为的新的产业孵化地。阿里诞生于杭州,本身就象征了可能性。
另外,成都的房价、写字楼租金、生活成本和休闲氛围,以及科教人才资源,都在新经济发展上有着相对优势。
05
流量
综合言之,成都当前的新经济还不冒尖,但是其未来发展,并无明显短板,这就是最大的潜力。
人才、资本、政策、创业氛围、成本等等,能够齐头并进,必将孕育更多可能和后劲。
过去10多年,仰仗IT产业的发展基础,在二线城市中,成都的互联网基因还是较为突出的。
阿里巴巴、华为等一批一线互联网和IT企业的布局,在创业文化和产业生态上,都打下了难得的基础。这在目前的强二线城市中,并不多见。
成都目前最需要的是厚积薄发。
最后说两点好玩的细节。
一是最近一份《2018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是大学生就业工作城市的首选。
男生最愿意工作的五个城市是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深圳,女生最愿意工作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成都、深圳、杭州。
也就是说,在非一线城市中,男生更偏好杭州,女生更偏好成都。
这个结果可能再次印证,成都由来已久的休闲文化,的确具有一种女性魅力。
而新经济发展,不同于传统工业,既需要荷尔蒙,也离不开女性文化的呵护。这一点,可能也是成都发展新经济特有的软实力。
另一个是,去年的成都新经济发展大会,首次提出了将“流量经济”作为成都新经济发展的一大重点。
这个提法,与这些年成都在新经济发展上的铺垫,其实不谋而合。因为无论是出台新经济产业政策,还是吸引人才、资本、企业,包括提出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其实都是在为新经济聚集流量。
左手休闲,右手新经济。不少人或许觉得成都就是个网红城市,但不久的未来,成都就将以实力证明,网红只是自己的“保护色”。
成都,当得了网红,也可以做中国新经济“第四极”。
end
转载、合作微信:hbdx1990xz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