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与阿里研究院共同发布2019长三角数字经济指数报告,基于自身数据库以及官方数据,对27个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开创性的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杭州以总分83分超过74分的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数字经济第一城。
而就在前不久,杭州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中也提到要助力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杭州市将支持阿里巴巴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鼓励新技术与新模式在杭州先行先试。
阿里巴巴将继续扎根杭州发展,发挥数字技术和商业基础设施优势,助力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说到杭州,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阿里巴巴,但这座举行了G20峰会,又将举办亚运会,誓言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明星城市,其野心与能量已远不是阿里巴巴这家巨无霸企业所能代表。
不过,“城红是非多”,这几年,杭州也明显面临压力。特别是前不久有文章称“正在成为网红的杭州,与一线城市渐行渐远”,并下了一个引发争议的判断:杭州这个新一线城市中的佼佼者,“似乎只有物价、房价和拥堵指数达到了一线城市的标准”。
杭州是否真的离一线城市越来越远,这方面见仁见智,侧重点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但前几年杭州副市长姚峰的一个回应,或更能准确形容杭州的定位——不追求一线只追求一流。
从西湖、雷峰塔,到阿里巴巴,杭州注定是一座自带流量的城市。
流量大了,一个伴生现象就出现了——很容易被拿来作比较。比如,杭州与北上广深的差距在哪,杭州与南京的潜力谁大,杭州与成都谁才是真正的新一线,等等,都屡屡成为爆款话题。
在这些比较中,杭州确实有诸多短板,高教实力,人口规模,乃至GDP总量也从高峰时期的全国第八,跌至第十,被中西部的成都、武汉超过。
但是,从更多的方面来看,杭州其实是一个天生不适合拿来作比较的城市。也可以说,杭州其实是没有真正对手的城市。
比如,省会城市中,经济体量差不多的成都、武汉、郑州等,都是不可不扣的强省会,而杭州至今,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首位度,都居于靠后位置。
且与一般的弱省会不同,在普遍富裕的浙江,加上旁边又有上海这位老大哥,杭州在区域内的认同感,其实都不及一般省会城市。
即便在都市圈建设上,杭州都市圈的范围和势力,也明显不及周边几乎拿下半个安徽的南京。
从这几年的GDP增速来看,杭州的表现,也显得泯然众人矣。特别是去年GDP跌破了7%,只有6.7%,仅高出全国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依然低于7%。
至今年6月,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已连续17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上半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75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3% 。
还有一个“恐怖”预期是,到2022年,杭州重点产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将达到80%以上,其中传统产业和规上工业企业将实现全覆盖。
也就是说,杭州未来的重点产业几乎都要实现数字化。这对那些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痛楚的城市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个让人羡慕的事。
所以,如果仅以GDP的表现来评价杭州的实力,可能是不够公允的。其在GDP上的慢半拍,正是数字经济的“快进”。
2008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推进产业和劳动力转移的“腾笼换鸟”。而数字经济之于杭州,也可以说是一种产业升级上的“腾笼换鸟”。
放眼全国,把数字经济当作“一号工程”的杭州,算是跑出了一条由自己领衔的新赛道。相比较招商引资,这条赛道,或许更难以被复制。
杭州这些年常常面临的一个“天问”是,除了阿里巴巴,杭州还有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看到底如何定义阿里巴巴。如果把阿里巴巴看作一个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发动机,而不仅仅是一家科技企业,杭州有阿里巴巴其实就已经足够了。
事实上,因为数字经济上的一骑绝尘,人口不到千万,经济体量在全国排到第十的杭州,诸多指标其实已经可以与一线城市相抗衡,甚至超过部分一线城市。
比如,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9一季度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报告显示,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四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杭州、深圳。
而上榜独角兽企业估值,杭州更是排到了第二名,仅次于北京。平均上榜独角兽估值方面,杭州高达677.9亿元,差不多是上海的四倍。而这些独角兽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来自数字经济领域。
但数字经济之于杭州,绝不仅仅是意味着最表面的产业数值和企业估值,而是再造了一种城市发展生态。
这从杭州的人才吸引力就可见一斑。2018年末杭州全市常住人口980.6万,比2017年末增加33.8万人,增量在全国仅次于深圳、广州。要知道,杭州的人口总量不到一千万,远低于广深。
杭州成为人才流向的高地,数字经济的“磁场效应”功不可没。前不久,猎聘公布的AI&大数据人才就业报告透露,从2017年一季度到2019年二季度,在全国AI&大数据人才净流入率排名最高的20个重点城市中,杭州以14.54%排名最高。
甚至坊间调侃,继北京西二旗程序员,上海张江码农,深圳南山技术男后,中国工程师群体又多了一个冉冉升起的门派:杭派工程师。
人才热土的背后,是杭州的创投活力。众所周知,近几年由于大环境变化,互联网和创业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但杭州却显示出超强的抗跌性。
《2018杭州创业创新观察》显示,杭州人均创业热度自2017年以来一直高于北京和上海,特别是新增创投机构数量超过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居全国第一。
所谓网红城市,无非就是话题度、人才、资本流量的综合加持,在这些方面都立于“风口”的杭州,成为网红城市,自在情理之中。
有人说杭州培育阿里巴巴不可复制,但其实更难复制的是,杭州的数字经济对生活、商业、公共服务等的渗透程度。
经常有人抱怨,一个城市GDP的发展与市民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但在杭州,数字经济的发展,却让每个市民都可亲可感。
比如,眼下在全国都已经很普遍的移动支付,最早就在杭州开始风行。
今天的杭州,超过95%的超市便利店、超过98%的出租车、城区所有的公交和地铁都支持移动支付。这一比例,在全国城市中,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数字经济落地杭州的另一个激动人心的试验是,2016年,杭州市政府公布了一项大胆的计划:为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安装一个人工智能中枢——杭州城市大脑。
这个由阿里云一手操盘的城市大脑系统,接管杭州 128 个信号灯路口,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 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 4.6 分钟。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 500 次以上,准确率达 92%。
一个更为直观的数据是,目前杭州有329公里地铁在全面施工,总路面通行面积减少了19.2%,但今年上半年交通通行速度同比却提高了15%,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城市大脑”的有效运行。
并且杭州不光自己试验,目前城市大脑系统已经形成成熟的方案,开始向其他城市输出。报道显示,全国宣布要做城市大脑的城市就达500多个,几乎涵盖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和地级市。
评价一座城市的实力和存在感,其品牌输出能力一直是一个重要维度。比如北京、上海、天津等,这些都是曾经输出国民品牌最多的城市,就如今天我们谈到华为,就必然想到深圳。
而数字经济时代的杭州,则正在接过北京、上海的接力棒,只不过,它输出的品牌,更多的是无形的——从移动支付到借助信息共享的“最多跑一次”放管服改革,再到城市大脑……
前面说到杭州是一个不太适合归类的城市,因为确实很难找到一个城市,与一家企业的“捆绑”会如此紧密。
可能有人会想到一个物流公司成就一座城市的孟菲斯,想到油田之于大庆,茅台之于遵义。但是,阿里巴巴之于杭州,数字经济之于杭州,并不是靠外来力量的挖掘,而自始至终是这座城市内部基因“开花结果”的产物。
没有成都、武汉这样的省内统治力,也没有广州、深圳这样的政策赋能,从民营经济的发展,到孕育阿里巴巴,再到数字经济输出,杭州一直是靠激活强悍的内生动力往前走。
所以,当其它城市把招商引资列为“一号工程”的时候,杭州再次想到的是借助阿里强大的生态系统优势发展数字经济;在强省会普遍崛起的时代,杭州已经有能力向世界输出。
大佬在B20杭州峰会上指出:“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
确实,杭州虽然在中国的城市版图中,论区位和实际体量,都有太多超过它的城市,但论对外部的“联通”,论内生发展程度,能替代杭州的,着实不多。
当然,杭州的成功的路径,不是那么好复制,也并不意味着对所有城市都是最优模式。只不过,杭州把自己“逼”到了最狠,把自己的优势,做到了极致,向一流靠近。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转载、合作微信:hbdx1990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