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事件后,各行各业的洗牌速度都在加快,或者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地产行业,这段时间就有多家巨头出现“异动”。有的宣布重回地产,有的“控规降负”话还未落音,就迫不及待大手笔拿地。相较于那些对外出手拿地的巨头,“宇宙房企”碧桂园则选择寻求“内部”突破,又双叒叕开始调整区域组织架构了。更让人意外的事,这次做的还是“加法”。据多家媒体报道,5月11日,碧桂园悄悄地开始了一场组织架构大调整,拆分沪苏、安徽、湖南、湖北、广西等15个大区,向下裂变。调整后,碧桂园的区域数量由47个激增至73个。
碧桂园可能的确是最喜欢在组织架构上“动手脚”的房企巨头了。有媒体统计,2019年以来到这次调整之前,碧桂园围绕提升全周期竞争力至少实施了6次比较大的组织架构调整。众所周知,碧桂园可能是房企中区域布局最细的房企,摊子大,下沉深,分区多。在最高峰时,碧桂园的细分区域,在100个以上。上一次调整,是今年2月底。彼时流传的内部文件显示,碧桂园对多个区域和集团进行调整,最终缩减了14个区域部门,降到了47个。比如合并川西南区域、川南区域、川东区域下辖的泸州市为川南区域,由3变1;合并成都区域、川东区域下辖的内江市、资阳市、德阳市为成都区域,由2变1。当时,这一调整适逢疫后复工,外界都猜测这是碧桂园的乘势收缩。也与此后一众房企高喊的控规降负比较吻合。但这次“瘦身”,只刚刚维持了两个月,就一次性增加了26个区域,将此前多轮“瘦身”效果打回原形。先不妨看下具体的调整内容。目前网络流传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为:沪苏区域被拆分成沪苏、苏中、南通、苏北,江苏区域下属的苏州划给沪苏区域;贵州区域拆分成贵州区域、贵西北区域;甘肃区域拆分成兰州区域与甘肃区域;安徽区域拆成安徽、皖南、皖北、皖西北区域;福建区域拆成福州、泉州、厦门区域;广西区域拆成桂北、桂东北、桂东南区域;江西区域拆成赣西、赣中、赣南区域;湖北区域、鄂北区域之外成立鄂西区域;粤东区域成立梅河区域、云南区域成立滇西南区域、重庆区域成立渝南区域、山西区域成立晋南区域、陕西区域成立渭北区域、江中区域成立粤西区域、川北区域成立川东北区域。……
比如,备受关注的湖北区域、鄂北区域,有的版本显示是调整湖北区域、鄂北区域,成立鄂西区域,这可能是少有的在这次调整中压缩合并的操作。不过,这倒契合湖北在这次疫情中的受影响程度。在西部地区,贵州、甘肃区域均被一分为二;广西区域被一分为三;云南、重庆、陕西、川北区域则分别增加了一个区域。很明显,主要都是三四线区域的进一步细分。重庆新增的渝南区域,主要包括南川区、万盛区、綦江县。西部城事查询到,上述区域的确有碧桂园在售楼盘。
公开报道显示,2017年7月,碧桂园以“8+1”个城市为基础的川北区域公司成立。
2019—2020年将是碧桂园川北区域城市深耕与品牌起势阶段,区域公司将着力深耕遂宁、绵阳、南充、达州、广安、广元,通过提质控速等管控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和满意度,实现与城市的共生发展。
力争在2021年实现200亿规模、区域市占率8.3%。
不过,整个川渝地区在碧桂园的商业版图中的分量并不重。从去年的年报看,土储和合同销售额,川渝都未进入前十。
从去年的情况看,四川目前几乎是碧桂园唯一未建立规模优势的人口大省。在这一背景下,碧桂园进一步细分了川渝地区的区域架构,或意味着有新的拿地动作。当然,这和四川与重庆目前所面临的成渝双圈建设机遇,应该也有直接联系。特别是川东北区域的遂宁、达州、南充等正是双圈建设中的热点城市。不过,碧桂园要想在川渝地区继续扩大地盘也并不容易。比如,金科、龙湖、恒大、融创将是主力竞争对手。金科、恒大本身也是主攻三四线城市。而龙湖和融创则在重庆、成都两大主力城市都建立了绝对优势。在“黑天鹅”因素下,碧桂园此时选择继续下沉三四线,的确有几分“逆行”色彩。2019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碧桂园已获取的权益可售资源为 17022亿元。其中,目标为一线城市的占比仅有17.07%(2906亿元)、二线城市为36.07%(6140亿元)、三四线城市则达到了46.86%(7976亿元),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从去年的“现金流”(合同销售)看,三四线城市的来源更是已经过半。市场在哪,重心自然在哪。其实,这次逆势操作,不过是应验了此前碧桂园那句“坚持占领三四线、坚定下沉五六线、谨慎布局一二线”的表态。
另外,低线市场的不确定性虽然在上升,但目前仍属于调控洼地。在一二线调控未有松动的情况下,三四线的潜力未必过于悲观。退一步讲,碧桂园长期适应了三四线城市的玩法,要摆脱路径依赖没那么容易。而在一个愈来愈强调高周转的市场环境下,三四线拿地价格低,也是相对优势。对于区域架构调整,碧桂园的回应中,强调了“始终是围绕提高管理效能……”。这里面恐怕也就包括对碧桂园长期以来质量争议的一种现实考虑——区域架构过于粗放,可能为质量留下更大的隐患。而在这个环节过度压缩成本,在当下风险愈来愈高 。不过,目前碧桂园有一万种理由“膨胀”,未来也就同样有一万种理由“瘦身”。而频频调整架构,本身意味着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考验在上升,不得不随时“凹造型”来应对,这也是不确定性的一部分。而在各种不确定性升高的大背景下,巨头走钢丝的时代或真正到来。效果到底如何,碧桂园们想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转载、合作微信:hbdx1990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