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年无爆款,综艺“明星PD”去哪了?

胖部 狐厂娱乐观察 2024-01-11

相比于剧集产业高歌猛进,这两年的综艺,陷入了迟迟无爆款、无热度、无商业价值的泥潭。


虽然今年《种地吧》《花儿与少年·丝路季》等节目有不错的口碑,但这种影响还是集中在综艺的基本盘受众,始终未转化为大范围的破圈。


综艺失去了吸引当下观众的能力。


这不免让人想起,曾经那些集体打造了上一个综艺黄金时代的“明星PD”们,他们最近有什么作品,为何不能打破这种困境?


而通过这些头部导演的现状,或许也能更好地理解行业目前的困境。



此前十多年,行业里出现了诸多综艺明星导演,也就是“明星PD”们,他们是曾经综艺领域的领军者们。


比如谢涤葵,主导的《爸爸去哪儿》开启了综艺真人秀的新模式;严敏的《极限挑战》是目前都有人怀念的口碑神作;洪涛的“喝水梗”是《歌手》难以磨灭的icon;挂着“冷漠”脸的王征宇是《向往的生活》与黄磊斗智斗勇的关键角色……

但在过去两年里,都没能成为市场的“救世主”。


这些导演的发展现状影响着他们的创作。


有的正在退居二线,如今年已经58岁的洪涛。又如牟頔、吴梦知作为高管,主要在各自体系内出任总制片和总监制;吴梦知退出《乘风2023》,中途接手《青年π计划》,也是基于平台大局的救急需求。


(吴梦知)

仍然在原单位并坚守一线岗位的,有吴彤和陆伟,但主要还是在经营固有的IP基本盘,比如吴彤手里的《王牌对王牌》《青春环游记》、陆伟的《这!就是街舞》。其中吴彤作为节目中心副主任,还是会承担一些新节目的创作。


而谢涤葵、严敏、王征宇、车澈、何忱都在过去几年里离开大平台创业,公司基本都有平台背景;比如车澈离职后仍然和平台深度绑定,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获得更自由的创作空间,并优化团队营收。


(车澈)


这些公司有些也已经打造了长寿IP,比如谢涤葵的《五十公里桃花坞》、王征宇的《哈哈哈哈哈》,车澈也坚守潮流+说唱的一亩三分地。如严敏和何忱,也不愁拿不到平台项目。


从中,可以看出综艺这门生意是如何盈利的。


只要有一个爆款IP在手,主要团队就可以长期深耕、自我重复,直到IP价值耗尽。在这样的模式下,当年的“明星PD”们其实没有必要持续创新,即使要开发新领域,主要团队仍然会把资源和精力放在大IP上。


但这种生存模式,正在经历挑战。


综艺招商从业者吴极告诉狐厂娱乐观察,“行业很多年来的打法都是制造话题,有话题才有讨论,这个已经是综艺的关键KPI,在招商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项。这些资深的导演,在造话题上都很有一手。”


“但这些招数现在越来越不好用了,愿意配合的嘉宾少,观众负面情绪也越来越大;而且短视频时代,靠话题吸引观众看节目的转化是越来越差的。过去两年的综艺困境,就在于这些招数几乎是失灵的。”


此前,《王牌对王牌》第八季刚刚经历了#关晓彤生日被整蛊#的口碑危机,节目组的设计被广泛吐槽“惊喜没有,全是惊吓”,也把吴彤此前为了造话题制造过的一系列事件重新提起。


“观众的需求早就变了。”综艺导演李洪宇表示,“现在行业整体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创新,不知道下一个世代的观众到底要看什么。”


这样的新命题,老一代“明星PD”们也需要给出答案。


“导演(PD)在综艺领域是一个独特的位置,相较于影视,它更接近一个制片人和导演的综合体,结合了从创意到制作的主要话语权。这套模式是从韩综学来的。”李洪宇介绍。


韩综的“明星PD”,最出名的莫过于罗英锡,他不但打造过《两天一夜》《花样爷爷》《新西游记》等开创性节目,也开始让综艺导演出现在一个“半幕后”的定位,本人经常参与到和嘉宾的打赌、游戏中。


这一形式成为真人秀的保留项目,国内最早成名的这批PD,也得益于和嘉宾的各种互动,大大提升了观众认知,如洪涛“喝水”成为《歌手》系列的核心记忆点;嘉宾遭遇节目难题时cue导演,也成为综艺里常见的桥段。


“国内综艺创作可以说一直是作者向的,导演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节目成绩。当然在不同的体系里,主PD的挂名可能不一样,视频平台现在很多会挂制片人,但制作模式是一样的。”吴极介绍。


主PD首先需要创作能力,如李洪宇所说,“一是综艺选题,很多一看就知道能不能火,比如《歌手》;二是让每一期都有可看性,这个考验的是内容情节的构建能力,当然也有嘉宾的默契程度,比如《极限挑战》。”


但更重要的是制造话题的传播性。“有些导演可能内容能力并不强,企划也看不出好在哪,但是造话题能力强。这个也会有反噬,容易造成导演个人的观众口碑较差,当然也不影响他的东西总有人看。”


靠话题吸引收视,靠内容留住观众。过去十年,综艺导演以此形成了各自的品牌。


但也要看到这套打法的局限性,首先,它天然适配明星先行的内容创制思路;其次,很容易滑向重话题、轻内容的流量路径。


“成功率主要就在于,你能不能集结一个有化学反应的嘉宾团队,这需要导演的能力和威信,但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毕竟有各方面塞过来的人。如果效果不好,口碑播放都带不动;如果化学反应出现了,一般都能做成长寿IP。”


李洪宇也指出,“但问题就是同质化,大家都在做,不光内容一样,选角都一样。有些比如贾玲、杨迪,在什么团队都百搭,跟谁都能玩起来;或者0713男团这种难得的‘活人’,大家就都爱用,结果最后就是什么节目长得都一样。”


这种同质化的综艺内容,很难在当下获得更大的声量。综艺的困境,也越来越明显。


比如严敏和何忱,此前都以内容能力强大著称,但在打造新IP方面,都出现了各自的问题。严敏的《新游记》、何忱的《开始推理吧》,在选角上都出现了争议;但不做明星真人秀,严敏的《戏剧新生活》《我可以47》虽然口碑不错,但热度和商业转化不算理想。

而这样体系化的问题,很难靠单个导演去解答。


“综艺干不过短视频,实话。”吴极提到了@在下辉子 今年爆火的短视频。这位短视频创作者拜访当年的高中同学,看看“10年前高考考得最好的那批人”活得怎么样,其中就包括李雪琴。

“很轻量级,但是撬动的话题很大,共情度极高。这种生命力,现在的综艺做不出来。”


吴极说:“其实从2021年开始,行业已经很恐慌了,长综艺的竞争力是什么?观众爱看的到底是什么?我记得那一年所有平台一窝蜂地做剧本杀真人秀,其实还是走的老路。”


市场的疲软,直接影响是综艺的商业化价值在快速下降。


“去年是最严重的,很多头部综艺的招商直接裸奔;今年是回暖了,但很大程度上是整个长视频招商环境的带动。而且品牌方的思路,还是主投头部全明星综艺,像《种地吧》播出六期之后才有了第一个商务。这样的投放思路,效果不会很好。”吴极表示。


历经十年的发展后,综艺真人秀的掉头显得极为困难。曾经炒流量、造话题的模式再难奏效之后,综艺也迎来了“内容升级”的强需求。


但不同于剧集领域,综艺内容的升级路径,并不是那么清晰。


李洪宇表示,“大家现在思路主要就是避免雷区,比如过度剧本化、造负面话题。像今年的《现在就出发》,他们的前提就是找熟人,然后让他们自己玩起来;还有最近的《花儿与少年·丝路季》,主打Peace&Love。”


“但问题反而变成,大家觉得你流水账,没故事。”


吴极举例介绍,“类似《现在就出发》这种头部项目,现在首先是能把现有的综艺受众吸引过来就好,要攒明星局,像这个节目一开始话题是‘三大显眼包集结’;然后就是把氛围做好,主打熟人社交,尽量避免负面舆情,主打一个‘稳’。”

传统内容巩固基本盘,创新内容赚口碑,是目前平台的主要思路。


近两年,各平台频频发力综艺的口碑和创新,包括《种地吧》《我可以47》这类高口碑的素人/半素人,从可看性到价值观传递,包括短视频联动,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但现实是,缺乏明星造成整体传播效果比较有限。


“观众要看‘真’东西,这是刚需;但观众也需要话题性,这是本能。但这两者要怎么结合,行业没找到那个点,你不可能把头部明星拉去种半年的地吧?所以现在是个行业低谷,大家都在找那个点。”吴极表示。


“综艺领域也在等自己的‘梦华录’,把观众的兴趣重新拉回来。”


港剧重回中心

《涉过愤怒的海》:既要又要,7亿来到

张凌赫的“待爆股”,该抛了?

2024,超级英雄终局之年?

“白月光”登场,男女主白演?

偶像剧导演走上前台

②微短剧“下半场”:还能赚到钱吗?

“一女多男”能带飞古偶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