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3,现偶剧大危机

胖部 狐厂娱乐观察 2024-01-11

回顾整个下半年,“待爆”现偶剧已经连续出现口碑热度问题。


从《南风知我意》《我要逆风去》《最遥远的距离》《治愈系恋人》再到近期的《很想很想你》,播出效果都不如人意;热度最高的《以爱为营》口碑争议较大,也极大限制了该剧的长线价值。


本应更具共鸣、更能造梦的现偶剧,却在当下面对着市场的冷遇。作为在行业内制作占比颇高的类型,这有可能成为一种危机。


问题到底出在哪?



应该认为,《以爱为营》是近期播出表现最好的剧集之一。开播热度极高,平台单日播放量达1.85亿,占据各行业热度榜首;这得益于该剧IP+流量的传播基础,前期的宣发动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播出后,该剧的话题整体争议较大,口碑问题导致播放热度快速下滑,对导演和主演的质疑还先后上了热搜。


从相关话题走向中不难发现,观众的负面观点,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现偶剧目前整体的情绪。从这个角度,或许可以理解近期多部“待爆”现偶剧未达预期的问题。


观众正在失去对现偶剧的兴趣。


具体的表现,一方面是流量失温。


包括《以爱为营》的王鹤棣在内,今年有多部剧集都有来自主演的流量优势,比如成毅、檀健次在暑期档都有古偶爆款,挟超高人气在下半年分别带来《南风知我意》《很想很想你》,但播出效果都只能说差强人意。



另一方面,是口碑转化的效果不佳。


今年以来,其实不乏口碑还不错的现偶剧,6月豆瓣7.9分的《当我飞奔向你》还实现了不错的分账数据。但下半年以来,豆瓣7.1的《他从火光中走来》、7.2的《骄阳伴我》、8.1的《装腔启示录》,都没能成功破圈。


在“爆款”评价标准不一的当下,判断一部剧的播出效果,有几个简单的标准:综合平台热度和榜单做整体数据观察;是否助推剧中角色出圈;收官后是否能保持更长线的热度和话题度。


实现后两者,都需要一定的口碑基础。即使如《我的人间烟火》,魏大勋饰演的孟宴臣出圈,也是基于这个角色获得的观众好感度。


而半年过去,观众印象最深刻的现偶角色,或许依然是魏大勋的孟宴臣。这对行业来说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尤其是对于2022年以来的长视频行业。


在全行业的降本增效之后,平台需要优质高热度内容的支撑,其价值主要存在于三方面:第一是吸引会员持续付费;第二是打造平台的内容品牌,提升用户的粘性;第三是优质内容可以实现更长线的价值,是平台的优质资产。


而现偶爆款的稀缺,意味着这整套模式被砍了一条腿。尤其是市场的谨慎,进一步给长视频行业造成了雪上加霜的困境。


现偶剧的问题,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


现偶的问题,不只是口碑问题。或者说,如果男女主角够养眼,情感戏码都刺激,观众很大程度上是能接受人物、逻辑上的一些问题的。


但长视频不是一锤子买卖,现偶想把养起来更长期的市场,又离不开口碑问题。


一种行业普遍的观点认为,打造现偶爆款的难度是要大于古偶的。


道理也很简单,相较于制作体量很大、沉浸感更强的古偶,现偶的特点在于离现实世界更近,也更容易吸引观众的共情、代入;但观众对人物的动机、行为逻辑,甚至置景、服化道,也会有更高的要求。


要在离地三尺的地方,讲一场梦幻浪漫的爱情,这不但考验主创们的想象力,更考验对生活的体察能力和个人阅历。


要想让观众买账,现偶剧要过三关。


第一关是观感,也就是“像不像”的问题。


比如《以爱为营》,观众会吐槽时宴的一些小动作、表情,觉得不像一位总裁是状态;而剧中人物的造型也被吐槽“土”,当然,相较于带女主逛美特斯邦威的时代,如今的造型问题倒也不算突出。


取而代之的是人物状态和行为的问题,尤其是涉及行业背景的比如《我要逆风去》中投行精英徐斯,在收购时一些基础信息还需要助手告知;《以爱为营》里女主彪炳的记者专业性,也和其行为不符。


第二关则是人物动机和关系,观众需要能理解和共情。


共情能力的薄弱,就在于人物塑造上的吊诡。当一方并没表现出值得喜欢的特质,另一方的要死要活就显得格外令人尴尬。


取而代之的是人物相遇后快速推进的暧昧拉扯。对于制片方来说这是一种偷懒的行为,偶像剧需要俊男美女甜甜恋爱疯狂撒糖,但没有人物塑造的基础,这就成了典型的“工业糖精”。


第三关,是价值观。这是目前观众非常强调的口碑要素,也是现偶剧近期的重灾区。


观众会为《我的人间烟火》里陈瑾饰演的母亲拍手叫好,会共情《以爱为营》里和女主作对的“恶毒女配”许雨灵,很大程度上是表现为对男女主行为和价值观的不认同。


这也是目前争议相对严重的话题方向,许多人物的行为动机,都会让观众有些不适。《以爱为营》最终形成“门当户对”的五对CP,也被吐槽为“配平文学”。


上述三个问题,整体表现为目前现偶制作的“偷手”。


相较于刻画人物,打造吻戏名场面似乎是更具性价比的行为;人物CP的“配平”,也是从结局倒推前情的思路。


但也正是在自我重复和话题优先的思路下,逐渐失去了类型生命力。如今的现偶剧遇冷,很大程度上是在为过去还债。


现偶剧的改变,需要从头部剧集开始提升观众的信心。


而今年的问题就在于,头部剧集在暑期以来都存在争议,尤其是前期传播声量较大的内容,“见光死”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市场信心不足。


在最被关注的项目上频频“踩空”,在内容升级数年后,进一步突显了改变的紧迫性。

其实,打破现偶剧的同质化、低质化问题,是行业倡导内容升级以来,一直在尝试的。


比如探索小清新、慢节奏的内容,改变过往强戏剧化冲突的模式,今年的《去有风的地方》《当我飞奔向你》都很接近。但这对视听水平、人物塑造都有更高的要求,也很依赖口碑传播,近期的《很想很想你》也是类似的模式,但效果一般。


又比如,现实题材和现偶的合流。


其实现偶天然需要现实内容,尤其是在信息化程度更高的当下,观众对不同行业的认知都在提升,以往含糊其辞的“总裁”很难糊弄过去,从事什么行业、什么级别,都需要对应角色的状态,也需要演员拿出一定的职业水平。


比如去年的《余生,请多指教》,医疗线整体上都不让人出戏;今年《爱情而已》对体育行业的刻画同样获得认可,女主角梁友安前期的社畜处境,还带动了不少共情。


如今,观众对这类质感的要求在提高。同时,更多现实问题的融合,也在扩展现偶剧的边界,把谈情说爱的背景板做得更踏实,对剧集本身当然是加分项。


这些当然会需要行业拿出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满足,但从市场环境来说,这些是必需的付出。


观众越来越“挑剔”了,尤其是今年暑期之后,爆款数下降、热度提升“滞后”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很多人会选择根据映后口碑决定是否观看;而现偶题材本身在面对短视频等内容竞争时,又不具备古偶的题材优势,可替代性不低。


四季度有望上线的现偶剧,目前还有吴磊、赵今麦的《在暴雪时分》,刘浩存、林一的《脱轨》,以及宋茜、陈星旭的《我们的翻译官》等几部剧集,可以看看后续的表现。


现在的现偶剧,确实需要一些信心。

女观众占八成,“新武侠”上桌有道

热播剧男女主,为何总被AI换脸?

两年无爆款,综艺“明星PD”去哪了?

港剧重回中心

《涉过愤怒的海》:既要又要,7亿来到

张凌赫的“待爆股”,该抛了?

2024,超级英雄终局之年?

“白月光”登场,男女主白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