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演出市场:有人热爱,有人割韭菜
2023年,久违的演出都回来了。
周杰伦、华晨宇、林俊杰、刘若英、梁静茹、五月天等歌手的演唱会回来了,海外原卡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摇滚莫扎特》等音乐剧回来了,一次次售票秒空,一轮轮票房爆仓,制造了演出市场远超以往的盛况。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较去年同期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3.74%。而且两项数据均已远远超过2019年全年的水平。
此前,演出市场规模曾在2019年短暂达到峰值;也意味着,2023年是目前国内演出市场表现最好的一年。
如此热情是有原因的。
演出经理人祝州向狐厂娱乐观察介绍:“从2020年底开始,话剧、音乐剧这类剧场演出其实基本在放开,但一个是大型场馆演唱会报批难,一个是海外演出入华,这两方面出现了三年的空白,所以是去年数据最突出的。”
一季度开始,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的数量激增。根据中演协数据,前三季度,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1137场,观演人次1145万,平均跨城观演率超过60%。
尤其是演唱会相关话题在各社交媒体平台热度高涨。根据《2023年上半年微博热搜趋势报告》,“演唱会”成为2023年上半年微博热搜词包含最多的关键词第二名。
“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上半年明显的大众线下娱乐需求激增,大家太想外出、太想扎堆了。这种情况下,可能本来觉得演唱会票太贵的,也会想买一张奢侈一把,所以就把很多基本盘以外的受众给拉了进来。”
从去年上半年能看到,演出与旅游这两大“外出”娱乐产业蓬勃发展,并出现融合。
去年一些地方政府以文化活动促进旅游消费的举措,进一步刺激各地举办音乐节的热情。摩登天空此前透露,全年共20场草莓音乐节,有10场是在新城市首次落地,而且各城市的合作伙伴意愿更强烈。而这也确实拉动了周边游的新热度。
跨城观演成为新的消费趋势,带动配套服务产业链发展,频繁出现热门城市酒店涨价、售罄的情况。根据艾媒咨询统计数据,去年中国居民观看演唱会的原因,外出驱动力占47.7%;超五成受众可接受观演距离为周边城市,观演预算1001-3000元(52.1%)。
这推动了文旅结合的新价值,旅游演艺也成为去年的强增长点。历史实景舞剧《长恨歌》在节假日将演出场次增加至每天4场;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假期场次增加至每天6到8场,门票几乎场场售罄。
“反过来说,市场热度推动了行业从业者的热情,演唱会、音乐节包括livehouse的演出增加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存在对市场的利好。”
剧评人蟹蟹提到,今年参加乌镇戏剧节,明显感觉观众数量高于以往、抢票难度激增,“其实前两年戏剧节的限制也不算大,但市场的热情真的很高,整个行业都处于最好的一年。”
“演出市场本就处于一个上升期,”戏剧制片人解方指出,“2019年的时候增长就很快,各种利好因素,有《中国新说唱》《乐队的夏天》这种垂类综艺,有各地小剧场的流行,把大家消费习惯养成了,而2023年可以说是一个收获期。”
方方面面的因素,让2023年的演出市场迎来了爆发。但始料未及的热度,也迅速引爆了一系列并发症。
2021年,演员蒋奇明出演的话剧《杂拌、折罗或沙拉》在乌镇成为口碑爆款,而据该剧导演张慧回顾,此前多半年蒋奇明在完全没有活的情况下,要到便利店做收银度日。
对于演出行业来说,许多人或许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当“泼天的富贵”迎面扑来,许多演出方、剧场方的动作变形,原因也不难理解。
2023年5月周杰伦“嘉年华”演唱会香港站
“我们看2023年的演出市场,其实没有什么新问题,基本都是在2019年之前就出现过,甚至已经被整治过的问题,比如黄牛倒票,比如假唱。只不过,当市场突然增长到一个全新的体量,被曝光在大众视野里。”
“大家都没准备好,大家也都疯狂了。”
祝州也指出,市场热度让很多原本并非行业内的公司跨行进来,“有些是关系户,有些能对接到娱乐圈的资源,都想来分一杯羹,老公司可能还守规矩,但他们不在意,很多跟观众的矛盾完全是因为低级失误。”
2023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问题。
比如场馆的脏椅子,周杰伦天津演唱会的座椅被调侃是“从土里挖出来的”,杨千嬅厦门演唱会的椅子还有枯草;买的两个情侣座,进场发现隔着走廊;梁静茹演唱会现场宛如“蒸桑拿”,现场观众集体大喊“开空调”。
还有“拆位票”,把一个位置拆成两个卖;“柱子票”、“屏后票”,上千块一张票的座位,面前被挡个严严实实;“值班票”,场馆角落里根本不面向舞台的座位,真实诠释“热闹都是别人的”……
“客观来说,公司人员流失严重是事实,很多演出方对接场馆的负责人也变了,原本的系统跑起来很难。”但祝州也还是指出,着急回本、吃相难看是事实:“有些演出方可能对场馆音响要求不清楚,但烂到那个程度肯定选的是超低配。”
类似的问题,在今年频繁引起演出方与观众的纠纷。6月27日中消协发布“618”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演出票务”类负面信息1097844条;上海消保委9月曾表示,2023年已受理演唱会相关投诉超过7000件。
观众更叫苦不迭的,还是黄牛。
当诸多演出开始频繁出现“天价票”,周杰伦前排正中VIP票被炒到20万一张,甚至出现了多起诈骗事件,黄牛问题再度被拉进了大众视野。许多人也开始理解,彻底解决黄牛问题的行业难点。
去年,一些演出方为避免黄牛海量吞票,出台了如“禁止退票”或“转让票”加收手续费的措施,也基本都出台了强实名制要求;6月五月天演唱会还对异常订单进行了强制退票。但相较黄牛,这些举措同样伤害了部分普通消费者和粉丝的利益。
真正把演出市场推向风口浪尖的,还是年底五月天的“假唱”事件。事件经过无需赘述,倒是在这场讨论中,或许能看到大众对演出市场的情绪变化。
蟹蟹认为:“大众对这件事的讨论,除了五月天本身的乐坛地位,很难说没有过去一年,现实因素对观众情绪消耗的影响。大家都经历了各种涨价、黄牛、良莠不齐的演出、奇葩的演出事故。五月天这样的公众话题,一定程度上也是把大家的情绪给引爆了。”
事实上,市场热度退潮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
整个下半年以来,除了少数头部歌手,大型演唱会已经很少出现售罄的红火景象。取而代之的是演唱会频频出现打折、滞销,也不乏直接取消场次;红红火火的音乐节,夏季之后已经频繁宣布取消,据统计截至8-9月取消的音乐节超过50个。
“去年的需求本来就是阶段性的,”祝州表示,“市场的增长不意味着观看用户的增加,很多人来看一场演出,可以说就是告别三年的仪式感,这种需求不是常态。”
“可能本来有些受众是能够留下的,但行业表现出来的很多东西,不客气地说是在赶客。”
蟹蟹则指出,整个下半年整体的娱乐消费都在走低,“在大环境影响下,很多人的娱乐支出都在缩水。而当整个演出行业疯狂加产能,观众钱包就那么大,掏空了后面的就没得赚。”不仅是演出,很多线下娱乐消费都表现明显。
“上半年我跟一些同行聊过,很多人的判断是,下半年出现消费疲软可以说是必然的。”解方称,“演出市场本来就是二八效应极其明显的,周杰伦这样的头部艺人自然会出现虹吸效应,而今年恨不得所有头部都在频繁办演出,这样的市场本来就不正常。”
当演出市场进入2023下半年,热情被消耗殆尽的观众,遇见了持续扩容的演出市场,即使是本来已经形成消费习惯的深度用户,也要进行更谨慎地选择。这个过程,蟹蟹称为“现原形”。
“演出市场,或者说国内娱乐消费市场,就处于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突然的需求爆仓看起来是利好,也确实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但受限于先天不足,很可惜行业其实是没接不住。”
但在祝州看来,2023年对演出行业有更深刻的价值。
“首先无论如何,它让很多从业者留下了、吃上饭了,也让很多公司盘活了。其次,集中引爆的问题本来也是行业要根治的问题,在大众视野里被抖出来晒晒太阳,也是倒逼行业自我进化和升级。”
对于市场,积极意义也很明显,“有多少人在今年第一次听了演唱会、看了音乐剧,他们都有可能在未来,还想看一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