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分钟艺术 │ 杨圆圆:创作是对抗时间的工具

郊野艺术 郊野艺术JYart 2021-07-02


Hi~




这是3分钟艺术时刻的第三十七

全文共5331个字 阅读大约3分钟





艺术家杨圆圆



时间本身是宏大的,相较于选择一种宏大叙事,我更希望站在这宏大的土壤上,去关注那些曾经站在这儿的微小个体。


___



我记得有人这样说过,天赋不是上帝赋予谁什么能力,而是你要做什么,连上帝也挡不住,一直执着地做下去。这句话因为遇到杨圆圆,我才相信了它的合理性。


杨圆圆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初中那会儿,喜欢上摇滚乐,便暗暗决定以后一定做创作性的工作。高中的时候,写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小说,小说中的人们因为不同的理由偶然来到某个旅店,在巧合中发生着喜怒哀乐。后来学了摄影,她便开始拿着相机讲故事,一张照片、一个装置、一场展览,一本书……而这次,杨圆圆讲的故事是用一场电影。



杨圆圆+卡罗·那瑟斯,《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电影海报,2019



对于杨圆圆来说,这部电影有着太多第一次——第一次拍爱情电影;第一次和别人共同创作;第一次未完成时展出就收到如此多的观众反馈,更重要的是,第一次作品中的人物如此鲜活地在她面前。电影有个“老派”的名字——《相爱的柯比和史蒂芬》,柯比92岁,是一名退役的华裔夜总会舞者。史蒂芬74岁,经历过美国60年代反战运动,一位从未实现电影梦的导演。两人晚年在舞池相爱,但除了对跳舞的热情,两人几乎没有任何共同点,爱情亦使这不合逻辑的事理都变得可能。


其实这次采访应该在3个月前进行,但因为杨圆圆一直在美国拍摄,采访时间一直迟迟没定。今年9月,杨圆圆穿过大半个地球,带着柯比、史蒂芬和10余名美国华裔老人来到中国,在外滩美术馆搭建了夜总会风格的舞台,上演了一出将影像与歌舞融合的四幕剧,而与此同时,杨圆圆的镜头又穿梭在美术馆的各个角落。



杨圆圆,《交错剧场:紫禁城夜总会的一夜》,2019,影像装置与表演,表演时长:40分钟,出演:Grant Avenue Follies, Coby Yee and Stephen King, 摄影:上海外滩美术馆




所有的拍摄直到十月才平息了下来,我和杨圆圆也终于见了面。她毫无保留地分享着她一年半的拍摄经历,感激着遇到的那些人,脑中的故事也一直转转转。在讲述过程中,杨圆圆眼里的星光让我感动,尽管所有的一切都将被时间消弭,但创作者的热情一直提醒着我们,曾经的在场、曾经的来过从来不会被遗忘。






一场四人共舞的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


《相爱的柯比和史蒂芬》是你的第一部电影,之前创作手段一直很丰富,有静态的影像、摄影书、装置等等,这一次的电影对你来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其实我创作元语言只有两个——文字和图像。我一直都是讲故事的人,并试图在讲与人有关的故事,但以往的作品里人物一直是缺席的。像《大连幻景》讲

述的是与日本移民的故事,现实中能拍到的大多是人不在场的遗迹,能查到的资料也是非常有限,整个过程像在幽暗的隧道前行,感到自己不停在碰壁。直到真的觉得无路可走时,我会觉得,也许是时候开始虚构和人有关的故事了。


《相爱的柯比和史蒂芬》和过去一年半的其他拍摄经历,是我第一次拿着摄像机工作,并且不停地在遇到其他人类,作品中的人第一次这么鲜活地存在。




杨圆圆,《大连幻景 :广场》, 2017—2019

杨圆圆,《大连幻景:港口的相遇》, 2017—2019



电影的记录和以往直接摄影的记录相比,它的创作难点是什么?

拿摄影机和人相遇这件事让我挺上瘾的。照相机拍摄的是断裂的现实,而摄影机是把我们整个共处的时间胶囊留下来,创作者既需要在场,又需要不在场,以局中人和局外人的眼光来观察和审视这一切。


这颗时间胶囊的最终归宿是电影荧幕,它是完整性和个人偏好博弈的结果。电影要求的是观众付出时间,专注地进入你创作的世界。那创作者凭什么让观众心甘情愿地付出这时间呢?我对这个拷问,这份挑战,或者说这种局限是非常感兴趣的。




《相爱的柯比和史蒂芬》是讲诉92岁的华裔女舞者,这个身份就很边缘(无论是年纪、职业还是生存境遇),但在整部电影中没有特意将整个身份置放出来,反而是以一种平静节制的语言,为什么做此安排?


什么是边缘?我们在此时此刻谈话是鲜活的,五十年以后呢?紫禁城夜总会,是40-60年代的旧金山中国城最为传奇的夜总会,柯比是它的最后一任老板娘。但柯比觉得这些没什么了不起,没有什么值得去讲述的。她保持年轻的秘诀就是特别专注地活在当下,她是眼里没有过去。她活了这么大岁数了,永远记不住年代,因为不在乎。


我和柯比的女儿聊天,她说夜总会曾经出现的杯子盘子都是如此普通日常的东西,如今却成为了文物般的存在。而自己的妈妈,不过也只是一位辛勤工作的普通妈妈。一个眼里的普通人,也许就是另外一个人眼里的女王。在我们的电影里,柯比与史蒂芬就是王子和公主,但我不想过多缠绵于那些复杂动魄的过去,我只想呈现他们最为迷人的当下。




杨圆圆 + 卡罗·那瑟斯,《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 2018 - 2019,单频彩色高清有声录像,美术馆版本:46’29''



片中有一个细节特别令我动容,就是92岁的柯比爱上史蒂芬是因为他帮她洗了茶壶,爱情的生发正是在平凡的细微末节处。柯比和史蒂芬的爱情最让你动容的地方在哪里?

柯比和史蒂芬是因为跳舞的热情而紧紧捆绑在一起的,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但却能彼此理解与尊重。


柯比专注在当下,她几乎不去看以前的照片,那些照片代表着她又爱又恨的过去。史蒂芬则完全不同,某种程度上说史蒂芬爱着两个柯比,一个是现实中的柯比,一个是照片中的柯比。史蒂芬喜欢爬山,柯比不喜欢。于是史蒂芬不竭余力地整理着柯比的照片,让柯比在照片中爬了山,这样他们便可以在山顶汇合。




杨圆圆 + 卡罗•那瑟斯,《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照片墙》,2019年,家庭照片,拼贴,家庭自制DVD,墙纸,彩色灯泡,尺寸可变



这也折射了你的爱情观吗?

我不知道我的爱情观是什么,但我对下一次遇到的爱情是有所期待的。希望可以遇到一个人像战友般的人,有共同的理想,两个人可以很不同,但可以由衷地欣赏和尊重彼此。




与其他纪录片不同,作为创作者的你也在片中出现了。比如史蒂芬用相机拍向你们;又比如柯比提及因为你的到来,她变得又中国了......当时在剪辑的时候,有考虑过把自己剪掉吗?

我一直有意识要保留。自2018年4月至今,我开始研究关于20世纪海外粤剧戏台、电影片场与夜总会场景中的华裔女性与LGBT群体。在创作过程中,在旧金山、夏威夷、纽约、哈瓦那等地搜集素材,拍摄了数个有关海外华人有关的故事。这整个过程就像《绿野仙踪》的故事一样,我始终是在场的,一个人走上旅途,没想到旅途中遇到一些人,并且将这些人一起带上路,这太美妙了。


截止到现在,这份研究已经衍生出了三个作品:影像作品《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与《Shang Francisco》,以及表演系列《交错剧场》。《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是我和卡罗合作的,这其中有身份的映照和互动的相似性。我和卡罗是非常好的搭档,柯比和史蒂芬最开始也是以舞伴开始他们的爱情。我是中国大陆人,卡罗是美国白人,史蒂芬是一个美国白人,柯比是一个美国华裔。我们有着不同的身份,走到了一起,又有了共同的身份。


另外,柯比一直在跳舞,但她最爱的是做舞台表演衣服。斯蒂芬是他们的档案管理员,整理和拼贴他们的“爱情”。电影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拼贴和编织。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我们俩的互动是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所以这场电影像是我们四个人的共舞,我们在片中都是在场的。




杨圆圆+卡罗•那瑟斯,《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照相馆》,2019年,单频彩色高清有声录像,5分钟。(图为杨圆圆、卡罗•那瑟斯与柯比、史蒂芬合照)

杨圆圆,《Shang Francisco》,单通道彩色有声高清录像,36‘37“,2019,版权归艺术家所有






创作是对抗时间的工具

________________




八月份你带柯比和史蒂芬来中国了,还带来了特别的舞台表演《交错剧场:紫禁城夜总会的一夜》,柯比作为一代华裔,也跳了大半生的舞,她来中国演出的心情是怎么?

这次来中国的一共有16位华裔,其中有8位登台表演的舞者。有的人从来没来过中国,有的人80年代来过。中国对她们来说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度,80年代来过中国的人,留下的印是大家骑着自行车,穿着蓝衣服。这其中大部分人的家族历史都与中国大陆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来到中国对她们而言,是一次新鲜而陌生的体验。


在演出之外的时间,我们共度了一段难忘的旅程,而这一切,也将成为电影中的故事。




在美术馆进行这样的舞台表演挺特别的,这个想法从何而来?

这个舞台的外观设计是试图还原当年夜总会的场景,但同时,这个“多功能”的舞台实际满足了我的多方面诉求。


从观众视角来说,他们开始看到的是投射在舞台纱帘上的影像,然后荧幕上的人逐渐上场。影像上的人本来像幽灵一样不在场,但他们突然又在场了,这道墙被打破了;对于美术馆来说,这个舞台作为一件影像与表演结合的装置展出;而对于柯比她们来说,这是一次来中国的巡游,本质而言,与以往的夜总会巡演无异。


而对我来说,我真正的意图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变成大型片场,舞台前、舞台后,穿梭整个美术馆,我们的相机是无处不在的。


有趣的是,柯比她们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在美术馆的舞台用过一次就要被拆掉。美术馆的语境对于她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她们觉得这是一种浪费,搭得好好的舞台,为什么不能一直用下去。



杨圆圆,《交错剧场:紫禁城夜总会的一夜》,2019,影像装置与表演,表演时长:40分钟,出演:Grant Avenue Follies, Coby Yee and Stephen King, 摄影:上海外滩美术馆



我好遗憾没有看到现场,表演是需要在场的;摄影虽说凝固了时间,但时间也就此失去了;展览与电影也是如此,你怎么看待艺术的在场性?

所有的东西都是暂时的,只不多或长或短而已。一场表演10分钟,一场展览2个月,一个电影,你以为你把它留下来,80年后谁知道呢?我的作品总与那些遗失的档案有关。比如,目前的研究就有关遗失的电影,这些电影曾在1930-1940年代风靡,刊登于报纸,在电影院放映。后来它们的胶片遗失了,电影就此遗失了,那些故事那些人也都遗失了。我们能留下什么呢?创作者就是试图留下些什么。就像影片里斯蒂芬说的那样,创作是对抗时间的工具。”


杨圆圆,《交错剧场:紫禁城夜总会的一夜》,2019,单频彩色高清有声录像,23’34”



这部影片在“百物曲”首次展出后,你收到了一些怎样的反馈?

这些年来,参加过的展览也很多了。然而,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一个超过50人的群展却收到如此多的反馈。展览全程,我整个人都不在中国,但不停收到来自“远方的明信片”。


我去外滩美术馆的时候,保安抓住我说,“你是不是杨圆圆,《相爱的柯比和斯蒂芬》我看完了,它在二楼,永远都有很多人,几乎每个人都看完了。”一个录像作品,46分钟,大家都会愿意看完。这样的意外实在太温情了。


影片最终的完成版在今年9月初第一次在美国放映,在这之后,我们又申请了10多个电影节。希望未来可以在更多地方放映。









每个人看到的电影

都是自己心中的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是前几年的《在克拉科夫的十日》、《在视线交错之处》,还是今年完成的《大连幻景》和《相爱的柯比和史蒂芬》,都是在讲述一段历史。但不同的是,你更多在讲一个历史的承担者,又或者是一种记忆的感知,历史和你的创作是怎样一种互动关系呢?

我始终在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当下为什么是现在这样?为了接近问题的答案,首先需要站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去反思当下。


时间本身就宏大的,相较于选择一种宏大叙事,我更希望站在这宏大的土壤上,去关注那些曾经站在这儿的微小个体。我相信具体的个体经验去讲述故事是有效的,因为观看,始终是点对点的事情。无论是观看者还是创作者,你需要独处,需要个体经验去消化。电影院中100个观众,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心中的电影。




杨圆圆,《大连幻景》, 展览现场  ,2017


那触发你去讲故事的个体经验又是什么呢?

我的工作过程在旁人看来可能是很辛苦的,首先要去大量收集资料文献。当基础工作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开始去想怎么去讲故事的时候,就发现所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情”。


比如《大连幻景》这个项目,在做了半年的资料收集整理后,是一个叫清冈卓行的作家写作中的情,深深深打动了我。他生在殖民地时期的大连,是一位反战的日本人,在1945年后,他要回乡,但什么是“乡”?日本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后来重返大连,写了《洋槐树下的大连》。




杨圆圆,《大连幻景:一天》,2018-2019,6通道彩色 有声高清录像,38’17’’


待会儿要去你参与的展览《佛系青年:冷漠与共》,里面展出了你12年的作品《中间地带》,现在又回望以前的作品,心情是怎样?

这次展览,我把这组照片回顾了一遍,原来不管我的创作手段怎么变化,但我永远是对照片感兴趣的人,对世界好奇的人。


照片提取了现实中的切片,就像镜子,在每个人的眼中都不同。因为不同,才会那么多的可能性。




杨圆圆,《中间地带》系列,2012


下一个阶段,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从去年4月开始,一年半的人生旅途,我一直在路上,一直不停拍。留下了21TB的素材,收获了许多难忘的体验,同时也快“破产”了。9月底从柏林回来之后,第一次觉得我暂时不想拍了,需要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关照一下自己的生活,阅读,思考,重新钻进那一颗颗时间胶囊里,开始剪辑。



从左至右:杨圆圆妈妈,史蒂芬,杨圆圆,柯比,2019年9月在外滩美术馆





采访、撰文:乔冬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版权为艺术家所有

\ END /



   ARTISTS 艺术家


杨圆圆

YANG YUAN YUAN


1989年出生于北京,2013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并获摄影本科学位,目前工作居住在北京、旧金山或纽约。


杨圆圆通过影像、摄影、艺术家书与表演等多种媒介实现视觉叙事。通过结合真实与虚构的元素,杨圆圆在作品中挑战固化与传统的历史诠释,关注被遗忘、消声及曲解的人物与片段。


她的近期个展包括 “大连幻景”,AIKE,上海,中国,2019;“交错剧场”,华美艺术协会456画廊,纽约,美国,2018;“间隔地带“,Modern Art Base, 上海,中国,2018;“在视线交错之处,上篇“,C-空间,北京,中国,2016。杨圆圆于2017年获得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的奖助金,并于2018年在纽约的Art in General与UnionDocs进行驻地,她与卡罗·那瑟斯(Carlo Nasisse)合作的电影《相爱的柯比与史蒂芬》于2019年9月在Camde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首映。杨圆圆曾于国内外获得多项提名和奖项包括:新锐摄影奖提名,2016;华宇青年奖提名,2016;兰州马丁· 帕尔谷仓摄影样书二等奖,2015;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作者书奖,2015;英国Margenta: Flash Forward摄影奖,2013;英国Bar-Tur摄影三等奖,2011。












   RECOMMEND 推荐阅读

3分钟艺术 │ 孙彦初:我喜欢“不便利”的摄影

3分钟艺术 │ 史阳琨:我们怀念的故乡是不存在的

3分钟艺术 │ 杜怀一:记忆是一场延绵不断的幻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