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分钟艺术 │ 蒋志:非常疯狂,但是不会告诉别人

郊野艺术 郊野艺术JYart 2021-07-02



Hi~





这是3分钟艺术时刻的第四十一

全文共2793个字 阅读大约3分钟





艺术家蒋志



每个人所看的作品,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艺术家为什么要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呢?


___


采访蒋志的前一天,北京下了雪。第二天他工作室的院子里覆盖着层层雪迹,稀稀疏疏散落下阳光,时间突然变得慢悠悠,我才恍惚这是冬日的模样。


因为错过了公交车,蒋志晚到了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一进工作室,他忙着烧水煮茶,来不及多余的寒暄。这次采访进行得有些“困难”,我事前准备的问题被蒋志一一解构了。整场采访更像是学校里上的哲学课,从“杯子是杯子吗?”的问题说起。


旧颜  选作


年轻的时候总急于表达,表明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又或者给事物安置意义,以便有一个相对舒适的运行轨道。因为《0.7%的盐》、《要有光》等作品,我以为蒋志是一位批判性很强的艺术家。但事实上,他并不急于给任何事物下定论。提问到某些地方,他神情有些严肃,我小心翼翼打量是不是哪里说错话。后来才发现,原来他是在松绑意义,根本无对错之辩。


记得学校的某次课,老师故意追问我们说出艺术是什么?我们想了半天,始终给不出确切答案,只是隐隐约约觉着艺术应该是通往自由的。一如蒋志所说,人之所以不自由,是被意义捆绑住了。而艺术本身是关注感知解放的,松绑意义。所以我们又为何急于得到一个必然阐释呢?






一个作品不会有很多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年看了一条的视频讲述《情书》背后的故事,底下的评论引起我一阵反思,有人说“花与其平淡无奇的绽放,还不如轰轰烈烈地燃烧”;有人觉得燃烧一朵花有些残忍,你平时会看这些评论吗?你又怎么看待这些评论?

这些评论我看到过,确实存在非常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想对一些事物表达态度,人之常情。


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如何不受意义的束缚。创作一定程度上基于松绑事物的意义。作品完成后,评论与作品本身无关。




情书  选作



评论是由作品的触发而来的,为什么会与作品无关呢?

作品完成后,就不被艺术家拥有了。我们看到一个杯子,它是杯子,而对微生物来说,它也许是个天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况且这些哈姆雷特就是个代码,本来没有意义。作品是可以被解读出千万种含义,因为都不是那个作品了,你觉得还是同一件作品吗?


每个人所看的作品,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所谓在观众那产生的不同解读和反应是艺术家的作品的一部分,好像产生的意义越多,他的作品就越“伟大”一样,艺术家为什么要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呢?我对那种对一个作品要有很多意义和只有某种意义的观念,一样感到可笑。



情书  选作



对一个作品要有很多意义的观念感到可笑?这从何说起?

人太想要获得意义了,想要获得一个明确的东西,而且明确的东西是越多越好。人太想要很多东西了。


而且任何意义都是感知系统预设的、被灌输的,是受生物种类感知系统预设的、也是受教育的结果,被告知的结果,以为都是出自“内在自我”,但并不是如此。


比如说月亮象征爱情,月亮象征思念,月亮象征孤独,哦,它象征孤独......哪个意义不对呢?都可以啊,但这么多意义,哪一个能真正解释月亮呢,我们该信哪个呢?多意义本身不会更有助于我们的生活。艺术本身是关注感知、感觉的解放,需要去松绑意义,而不被一层层意义捆绑。




情书  选作







事物都是我们预设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




《0.7%的盐》是你最为大家熟知的作品,它是以舆论暴力创作出发点,《情书》也隐隐约约带有一些暴力之美,你是如何理解“暴力”这个词?

“暴力”这个词从何解释?比如我们问太阳是暴力的吗?有人很喜欢晒太阳,也有人一见阳光就过敏。暴力和人的接受程度有关,同时也和某种权力有关。


《0.7%的盐》它就是一个白背景,阿娇从笑到哭,大家会往里面填进意义,那这些意义就是这部作品的意义吗?当然不是。人是最喜欢下定论的,定论下得越明确,外在事物越明确,自我就会越明确。给一个事物下定论,就是一种权力。


是有人非得要认为烧花比炒西蓝花更暴力,那我也没办法。



0.7%的盐  2009



那我们应该破除这种爱下定义的习惯吗?

不是破除不破除的问题,而是我们更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下结论?为了什么目的?是出于哪方面影响?为什么要这样看问题?为什么我们看这个问题会看出这样的意义?


人是不可能接触到客观的世界,世界的“界”就是我们界定的,事物都是我们有预设的感知系统生成的结果。




《情书》是燃烧的真花、《来去》是画出来的枯花、《旧颜》是照出来的假花,经过花的三部曲,在对花的感知上,有什么不一样?

我既把花看成花,也把花不看作花,这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只有这样做,才能去松动已有的认知。当不认为有真正的花时,就可以做任何事了。


就像《旧颜》,每一个刻都是最新的面貌,我们怎么可以去说它旧呢?“旧颜”也并非有“旧颜”,而是我们的主观判断,是一种新旧的二元对立关系的观念预设,其实事物的每时每刻的状态和形态都前所未有,都是新的每一刻、每一形、每一状。



情书  选作

去来  选作

旧颜  选作



但《旧颜》总有一种七八十年怀旧的味道?

《旧颜》的创作确是源于我的一些儿时记忆。那是七八十年代,正好是中国发生很大变化的前夜。以前家里插鲜花是不可能的,会被认为是小资情调。但那个时候政治环境已经开始松动了,人对美欲望开始有突破政治高压的缝隙。


我觉得,那个时期,人们对假花的爱,是对花的爱一种半禁欲的爱。它便宜、耐用,又能逃脱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审判。


假花在那个时代全国性的流行是一种曲折的审美变通方法,是在那种特殊的时代下,一种集体欲望变形的典型标本,所以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标本,就和我们去生物博物馆看到的那样,某个时期某一种生物大量存在,之后就消亡了。



旧颜  选作


花的三部曲很像你的回忆骤降,从浓烈到依稀,再到隽永,回忆是否是你创作的潜在线索?

回忆也是不断翻新的,回忆者自己也是不断被翻新。


回忆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新人,因为我没有见到一个通过回忆把自己变成过去的人的。哦,这倒是可以成为一篇童话的灵感。







人都是不谦虚的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




佩索阿曾说过“我想留住那些时刻,然而我想占有的,只是占有的感觉”,你的创作使用媒介很多样,比如摄影、绘画、装置、录像等等,哪一种“占有”最接近你想要的感觉?

在设想明天的Party的时候,在我们的脑子里是不是都有在运用文学成分、声音成分、造型成分、历史成分、.....甚至还有医学成分,政治成分,哪个人是有高血糖,哪个人是回民……已经有那么多“媒介”我们在自然使用,为什么要强行区分?我扔下相机就可以拿起画笔,这不很自然吗。



不安之安


你曾说过“艺术应该走一条更为谦虚的路,去发现自己的局限”,谦虚的路是怎么的一条路?

以前在媒体工作过,天天看到的是,一个事件发生,总有太多太多种看法。所以很警惕在艺术中过于轻率的表达意见,艺术不会只是批评社会的一个工具吧。


然而感觉现在不少人都觉得使用艺术来批评这批判那是自己拿手好活似的。可想人都是不谦虚的动物,都很容易认为自己的对的。


当然只是个人的观点,谦虚的路,是时刻保持自省,是在所谓照亮事物或世界之前,检查一下自己这道光到底是怎样的。




在风中  3'05''  四屏录像   2016

在风中  2'58''  四屏录像  2016



平时是怎么一种生活状态?

非常疯狂,但是不会告诉别人。









采访、撰文:乔冬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版权为艺术家所有


\ END /




   ARTISTS 艺术家


蒋志

JIANG ZHI


1971年生于湖南沅江,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居住和工作在北京。


蒋志长期、深入地关注各类当代社会与文化的议题,总是自觉地处在诗学与社会学这两个维度的交汇处上,他所着力的是如何使那些我们熟悉的日常、社会经验转换进作品文本中,并保持日常经验与文本经验两个维度上的张力。在关心当代艺术自身方式问题的同时又富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他的语言多元广泛,在他超越了容易引起观者共鸣的空泛的个人情感和文化态度,从社会和个人的心理深层批判性地介入艺术创作和社会现实的紧张关系中,并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曾于深圳OCAT美术馆(2016)和广东时代美术馆(2012)举办个人回顾展。他曾参与多个国际机构展览和年展,包括美国古根汉美术馆的“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2017)、第九届上海双年展(2012)、第四届广州三年展(2012)、美国国际摄影中心和亚洲协会的“在过去与未来之间”(2004)、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紧急地带”(2003)和第四届光州双年展的“暂停”(2002)。蒋志曾获颁的奖项包括200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提名奖(CCAA)、2010年的改造历史(2000-2009年中国新艺术)学术大奖以及2012年的瑞信‧今日艺术奖。















   RECOMMEND 推荐阅读

3分钟艺术 │ 陈维:艺术家不该惧怕“游牧”状态

3分钟艺术 │ 向承美:我想用半生的时间来“关注”农民

3分钟艺术 │ 杨圆圆:创作是对抗时间的工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