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敬琏:国家养这些只会“整词儿”的专家有什么用?!

吴敬琏 少数派文选 2022-08-23


中国经济研究中的“整词儿”现象值得注意。什么框架、重构、供给侧、需求侧等等,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堆新词儿,但问题还在那摆着。


为什么是这样?这与中国经济研究的肤浅密切相关。


我注意到,中国经济研究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更多地是在“历史经验中找类同”,套用某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历史与中国经济比对。于是,把人家的发展结果套用到中国,看作是中国未来也必然出现的趋势。比如,以日本和韩国的历史脉络论证中国经济减速的必然性。


第二,就是翻阅教科书,从中找到一些名词,并把它当成时髦词儿,然后用它去概述中国经济。


第一种研究方法很讨厌,它的关键问题是:把别人的失败当成发展历史必然,当成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不是大问题吗?



前段时间,一家重要的智囊机构召开研讨会,研究日本20多年的衰落问题。这对我们而言本来应当是教训,但研讨会上有人认为,日本的发展是历史必然,认为我们的发展道路不可能超越日本的命运。


我真不明白,国家养这样的专家意义何在。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人家怎样做、出了怎样的问题,那我们应当如何去做,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应当研究的是,我们怎样做才能跨越“日本困局”,而不是如何去适应。

在最近许多论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文章当中也经常出现韩国和日本的例子,说这些国家在什么的情况下,什么样的时间点出现了经济高增长的拐点,而我们在同样的时间点上也必然出现这样的问题。


看了这样的论述感到很难过。为什么它们的昨天一定是我们的今天?为什么它们的今天一定会是我们的未来?那我们的未来还有希望吗?这样的比对能带给我们什么帮助吗?


吴敬琏,国务院的“座上宾”


第二种研究方法就是“整词儿”。为什么“整词儿”?因为要“显得深奥”。用大家或领导过去没有听说过的“词儿”以表现自己的研究深刻的、学问是渊博的,但“整完词儿”就有解决方案吗?


没新的,只是再告诉我们一堆词儿,于是就有了什么框架、重构,什么供给侧、需求侧等等。用一堆“新词儿”解释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更有甚者,他们会告诉我们,失败者是怎样做的,我们应当向人家学习。


不是吗?我们现在的做法不就是在沿着日本失败的道路前行?看不到金融资本主义道路对日本经济的摧残,看不到金融短期化、投机化对日本实体经济的危害,而所有人给出的方案都是“加杠杆”,那杠杆不是越去越高?这不是中国经济的现实吗?


我看到的事实是,金融的市场化、自由化摧毁了长期支撑日本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办银行制度”。当年,主办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动辄5年、10年,甚至30年,企业依据这样的资本期限所安排实业发展规划,在金融市场化、自由化过程中泡汤了。


因为,金融投机盛行、金融短期化趋势使得主办银行的资金周转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发生了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企业已经把长期贷款使用出去了,不可能归还银行;银行的存贷款期限错配越来越严重,结果是资金链断裂。加上企业间交叉持股,所以危机蔓延和传导得十分剧烈。最终拖垮了日本经济,而且一蹶不振。

所以我认为,摧毁日本经济的关键问题是金融,是金融市场化、自由化过程中,至高无上的金融资本脱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重心的必然结果。在中国,有多人愿意承认这样的逻辑?


很少。为什么不承认?


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读过的课本没有这样的理论。这就是中国经济研究的悲哀——理论到了无视现实的程度。


安倍当首相时,日本推行“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的核心是治理通缩,但有人把这个问题集中到物价上,这也太表面化、书本化了吧。我认为,“安倍经济学”的核心是压低日本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向市场输送长期流动性,让金融市场更加有利于资本的形成,并借以培育日本新的实体经济快速发育。


这当然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所以许多人仅仅依据一两年的GDP、CPI数据就说“安倍经济学”失败,这实在太小儿科了,真有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觉。



一位从日本考察回来的朋友告诉我:日本经济衰退是假象。原因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日本高科技产品正在突飞猛进。所以我认为,日本卧薪尝胆,正在准备弯道超车。


过去40多年,中国的开放、日本的产业转移和经济、金融危机,使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在日本传统优势产业,中国几乎全面超越了日本。但未来哪?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实际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日美重新合作,中国搅局,实际都有为自己赢得时间的韵味。


所以,中国经济的关键问题还是金融问题,还是中国金融市场越来越远离资本形成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中国经济向好仍假以时日。



吴敬琏先生是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也是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功臣之一。他的上述呼吁可以说振聋发聩、切中肯綮,非常具有现实性。

吴先生主张维护市场规则,保护草根阶层生计,以“敢言”著称,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还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理解当下中国,一定要读吴敬琏。

吴敬琏曾问,中国的成功,是中国独特模式的成功吗?是威权政府的成功吗?是北京共识的成功吗?不!他回答:中国的成功,是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吴敬琏频频在各种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用“泣血般的嗓音”为中国的改革发展之命运鼓与呼。

今天的中国,改革结构矛盾之复杂、各阶层利益冲突之尖锐、困难积累之厚重、主观意识及客观环境危情要素之复杂,大大超过改革开放以来任何时期,这就更需要真实的声音。

当下中国知识界有水平的人不多,身居高位、敢讲真话的人更少,吴老就是很重要的一位。他是一位保持着独立思考,坚持为市场辩护、为底层发声的经济学巨匠,他仍然在苦苦思索着中国改革发展之命运、中国社会发展演进之趋势。

此外,另一位改革开放风云人物厉以宁教授,同样是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功臣之一,同时还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泰斗”,曾获“改革先锋”称号。

经济不仅关乎政治与社会秩序的稳定,更关乎每个人的生存、幸福和尊严。如果不能真正洞察中国经济的本质,不知道过去四十多年市场化改革进程如何一次次起死回生的经验教训及其对当下与未来意味着什么,我们就很难对现今经济形势和自身处境做出正确的解读和判断。

所以,先知书店特向大家诚挚推荐两位老先生的经典作品——吴敬琏著《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厉以宁著《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进程》。感兴趣的书友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抢先拥有。
本文原载《时代观察周刊》,作者吴敬琏,转载时由闻道君略加编辑,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


▍延伸阅读

陈嘉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

“聪明”永远无法取代“智慧”

签名藏书票版《文明的逻辑》,陈志武十数年研究大成之作

他还在关心中国经济

这书能出版真是个奇迹
朱海就 | 哈耶克最重要的思想,隐藏于少有人注意的一部巨著中
张维迎:出版这类书,需要出版社负责人的情怀和担当
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五大错误观念
取消市场经济,实际上取消了一切自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