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命运的转折:46张图,见证恢复高考46年

先知书店 少数派文选
2024-08-15




命运的转折:

46张图,见证恢复高考46年

文: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编:大宛


1977年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这是个国家命运的拐点,也是千百万个人生的转折。


分享从1977~2022年的46年高考的照片,通过影像回顾那些年的青葱岁月。



▌1977


1977年12月10日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


这一天,57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


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选》第五卷的纸张。


最终,27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1978


这一年的高考,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这一考试制度基本沿用到现在。


下图中是一张珍贵的1978年高考成绩通知单,408分的总成绩在当时堪称学霸。




▌1979


这一年,饱经磨难的共和国迎来30岁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抖擞精神。


这一年开始,高考的日期定于7月7-9日举行,除了1983年外,一直实施到2002年。




▌1980


这张旧照摄于当年开考前的考场,两名女生正在交谈。


她们的笑容给沉闷的考场带来一丝轻松的气息。


面对着未知的考试与前程,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轻松起来呢?




▌1981


这是1981年,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复习高考内容的青年。


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念,越发坚定地扎根在年轻人心中。




▌1982


这一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志气高昂的他,在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学,不过遗憾的是他当时的数学只考了1分。


次年高考,他的数学也只考了19分,不甘心的马云选择了“第三战”。


这第三次高考,他的数学终于考到了79分。但遗憾的是,他的总分与本科线还是差5分。


不知道是不是黄天不负苦心人,由于同专业招生人数未满,马云最终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剂进入外语专业。




▌1983


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第一次出现了一幅漫画。


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


这道题的出现,让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措手不及。


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的北京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回忆,当时不少考生没有真正看懂这幅漫画。


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让阅卷的老师们看得哭笑不得。




▌1984


10月27日,报名参加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高考复习培训班的年轻人,将报名大厅围得水泄不通。




▌1985


这一年,高考向着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方向发展。


也是在这一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下图是1985年高考前夕,北京171中学的王琳和一位男生隔着几张课桌低头看书,他们在谈恋爱,后来考入同一所大学,结婚、离婚。


照片记录了一对恋人青涩的求学时光。




▌1986


“黄冈中学”,是一个提起“高考“就不得不提的“神话”。这一“神话”,在1986年,几乎达到巅峰。


当年,黄冈中学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


打着“黄冈”旗号的试卷、辅导书,以“偏、难、怪”著称,恐怕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噩梦。




▌1987


这张老照片,记录了高考结束的考生们,兴高采烈地走出考场的场景。


即使是30年前,这场面看上去和今天也并无太大差别。




▌1988


这一年,江苏高考第一次发现了抄袭作文。


根据高考语文命题专家高朝俊曾在其书《高考作文那些事》中的描述,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习惯”为题,在选择“样卷”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写得太好,判为一类卷上等。


在把“样卷”发到阅卷教师手里以后,就有教师来反映,这是一篇抄袭之作。


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把“疑似抄袭”的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百度”一下,把搜索到的有关文章对比一下,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


阅卷组只得在请那位老师回忆了原文出处后,派了几位教师,把近5年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搬了出来,一份份地找过去。


终于,在1984年5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找到原文。于是那篇文章被判为“抄袭”,得了很低的分。


在高考恢复10年后,整个社会学习的热情越发高涨,下图是大年初一的上海,求知的年轻人令图书馆的自习室座无虚席。




▌1989


这一年,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方向走。


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后来就用上了阅卷机器。像下图这样70年代的高考阅卷现场,慢慢地就看不到了。




▌1990


当年10月,国家教委启动“三南改革”,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


而这一重大政策的宣布,离次年高考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无数人的命运因为这一纸文件而改变。


直到今天,高考的内容和形式仍在不断变化。“上榜”这件事,对每位考生都充满了变数。




▌1991


在高考前不到三个月,国家教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


会考原本只是学业水平考试,但是后来,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地方依照会考成绩将一些学生提前驱除“出局”,不被允许参加即将到来的全国统一高考。




▌1992


这一年,刘强东考取了江苏宿迁的高考状元。


据《年轻就是要:活出你自己》一书中描述,刘强东的小时候的梦想是从政,做县长,造福一方。


当时,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但他早已经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清华物理系,填写了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那时候的他想当然地认为:进了人大就能做官,而社会学又是统管一切“小学科”的“大学科”。


可惜的是,在入学当晚,刘强东的美梦就破碎了。因为同系的师哥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政无关,而且就业状况在人大排倒数第二,仅次于人口系。


在今天,高考专业与就业不对口的情况,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




▌1993


这一年,国家教委大手一挥,开始在各省市中铺开“3+2”高考科目设置,即文史类考语、数、外三科加政治、历史二科,理科考语、数、外三科加物理、化学二科。这种科目设置一直沿用到2000年。


下图是一张1993年的高考政治试卷,这样的卷面设计,让人分外熟悉。




▌1994


这一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


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


下图是湖北三峡坝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黎开英的儿子望军在1994年全国高考中,以651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乡亲们纷纷来到他家祝贺,金榜题名给这个农村家庭带来了无上的荣耀。




▌1995


即将进入考场的考生正在考场外进行着最后的温习。




▌1996


漫画作文题再一次出现已是1996年。


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这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被评价为讽刺现实,直面社会阴暗面。


也由此引发了教育界与医务界的一点不愉快。




▌1997


7月28日,西安。发榜了,许多高考生落榜。


国家办的大学有限,社会办学的大学便应运而生。


下图是招生咨询会上,替儿子选学校的父母。




▌1998


这年高考结束后,一位考生在清理自己的学习资料。


厚厚的资料摞起来,超过了小伙子170厘米的身高。




▌1999


世纪之交的1999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


“幸亏我妈没早生我一年!”,当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太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一年,高校招生比例猛增至47.4%,而直到6月时,许多考生尚不知会有此意外之喜。


扩招,给了很多人圆梦大学的机会。这一年的高校扩招引发了“大学新生潮”。下图为武汉大学“迎新”场景。




▌2000


这一年,电脑和互联网还是稀罕物,位于北京东大桥的百脑汇电脑城,一大早就有许多考生和家长来到这里,排队等待免费上网查分。


据工作人员说,一个上午就来了近百人,查完了分数,每个人的表情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2001


这一年,高考取消了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


这给无数大龄考生以惊喜和机会。


以炒股为生的黄顺锋做梦也没有想到今生还有机会参加高考。他同众多大龄考生一样,成为高考新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




▌2002


7月7日,上海市92800多名考生冒雨走进全市3800多个考场参加高考。


而首场语文考试的作文“面向大海”,因取材范围过大,颇让部分考生感到无所适从,纷纷表示心里没底。


下图是一位女生刚出考场,便向母亲诉苦。




▌2003


这一年,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

高考终于告别酷暑。


678的谐音是“录取吧”,在残酷竞争的考试中,这也许正是考生需要的一点心理安慰吧。


这一年,全国爆发了大面积的非典疫情,想要进考场,还必须先过“体温测试”这一关。




▌2004



6月7日,63岁的“爷爷考生”邹伟敏在浙江嘉兴海宁一中考点参加考试。


像这样的大龄考生,如今并不罕见。


大学是一个美丽的梦,而这个梦,并不只属于年轻人。




▌2005


这一年,海南高考状元李洋“梦断清华”,引发了全社会对“高考移民”及“高考公平”的大讨论。


当年,李洋先是被告知高考分数海南理科第一名,海天学校还挂出醒目的条幅,祝贺李洋取得好成绩。


眼看就要实现上清华大学的梦想,但因为有人举报,他在海南就读未满两年,不符合海南省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要求,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李洋后被香港城市大学录取。




▌2006


6月7日,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老师,在开考前,送给每位考生一个贴有“心会跟爱一起考”的苹果,预祝考生“平稳考出丰硕成果”。


一个苹果,代表祝福,也隐隐投射出教师群体在面对高考时的焦虑。




▌2007


高考,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毕竟,谁家还没有个要高考的孩子呢?


2007年某公交公司出动公交车免费接送考生,并且在考场外设置了车厢服务站,让家长不必在酷热里等待,可以上车免费饮水和休息。




▌2008


7月3日,四川地震灾区延期高考举行。


在德阳人民医院的“病房考场”内,4名东汽中学考生正在填写答题卡。




▌2009


高考结束,广东省四位“状元”骑着高头大马,霸气巡街。


高考催生出一种“状元经济”——状元笔记、状元错题、状元食谱 ……只要跟“状元”沾上点边,都会卖的还不错。




▌2010


高考结束,也许是多年未曾见过的笑容绽放在考生和家长的脸上。


鲜花、拥抱,毫不吝惜。


高考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亚于一场战争,考试结束后所有人都如释重负。




▌2011


高考这天,工地停工了,汽车不鸣笛了,就连大妈们都不跳广场舞了,整个社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考生释放善意。


一位考生在的哥、交巡警等人的爱心接力帮助下抵达考场后,不禁感动地哭了出来。




▌2012


6月8日下午,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紧挨着南京市九中高考考点的道路上,考生家长排成一排,堵住马路,指挥过往的自行车、电动车绕道而行,以免噪音影响考生的考试。


高考,从来就不是只考学生的。




▌2013


每年临近高考,家长为了考生,做尽各式祈福,试图为高考之战的胜利增加一块砝码。


2013年5月13日,江苏省南通市,当日是民间传说的文殊菩萨生日,考生家长前往当地剑山风景区——文殊菩萨庙烧香祈福,求菩萨保佑子女考出好成绩。




▌2014


临考前几天,四川巴城部分学校考生,用撕书、扔书的方式释放压力,迎接高考。




▌2015


2015年6月5日早上8点8分,一年一度的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送考开始。


42辆送考大巴载着数千名高三考生,从这个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学校驶出。


送考车的车头车尾都坐着穿红衣服的学生,有学生打开车窗,喊着毛中必胜,毛坦厂当地万余名群众和家长自发来到车队两侧为考生送考,家长们手持红色旗帜为高三考生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2016


高考是许多中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为了维护高考公平性,反作弊工作也在不断从“人防”向“技防”升级。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将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法之中,使得2016年高考被社会评论为:“史上最严高考”。




▌2017


高考从来就不只是参考学生的事,参考家长们有时候比学生更加紧张,也更加在乎孩子的高考成绩。


下图为2017年时,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考点。校门内外的学生看起来有的还又说有笑,拍照留念。校门家长们则显得更加拥挤,紧张不安。




▌2018


每年高考,各地总会有一些小插曲,有的忘记死啊准考证,有的遭遇暴雨天气等等。


下图为2018年肇庆端中考点,当时赶上了台风天气,学校为了考生中午用餐不因天气发生意外耽误考试,组织人员给学生送盒饭,学生们就在考点就餐,以便下午顺利参加考试。




▌2019


2019年6月7日,在江西省玉山县玉山一中考点外,通过重重险阻涉水而来的考生和家长心事忡忡。


持续了近二十个小时的强降雨让位于信江源头的玉山城处处水患,也让参加高考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心头蒙上了阴影。


考点被淹,但是学校前一晚连夜做了准备工作,考生和家长们到达时,从校门口到考点楼已经搭起了一座由课桌组成的桥,这座桥被称为“成功之桥”。




▌2020


2020年,恐怕是除了是近20年来最令人难忘的一年。


开始于2019年底的新冠病毒在2020年席卷全世界,中国更是多出封城,全国上下人心惶惶。


2020年的高考因为疫情推迟了一个月。下图是武汉一处考场外,家长们迎接走出考场的学生们。




▌2021


2021年仿佛不存在一样,各方面都像是2020年的延续——高考也是如此。


疫情继续,口罩继续,幸运的是人民是生活也还能继续,高考继续。


下图是2021年6月7日,在广州第七中学高考考点,考生结束首场考试走出考场。可以看到几乎与2020年一样的场景......




▌2022


这届高中毕业生有一特殊之处,他们高中三年几乎全都是在“疫情”中度过的。2020年上半年疫情爆发,他们读高一;2020年下半年,他们读高二;2021年下半年,他们读高三;现在,他们参加高考。


下图是2022年浙江一处高考考点考试前,学生排队进入考场的情景。不远处的帐篷上拉着横幅:请有序排队,保持间距。



车轮不会停下,故事未完待续......


46年漫漫高考路忠实记录了家国面貌、时代变迁,你我都曾是这千军万马中的一员。


这条路,浸透了几代人的泪水、欢笑,写满青春,写就命运。这一切都始于那一年:1977年恢复高考,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


从那一年开始,一定全新的时代拉开帷幕。那一年之后,通过一次次高考,选拔出千百万优秀的学生,经过培养造就,许多人已成为社会各界的骨干。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起飞,穷源溯流,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改革密不可分。


回首望去,从恢复高考到改革开放,那整个时代和后来的80年代就是一个国家的春天,那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时代。


▲1979年,几位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登黄山时偶遇邓小平


对于这样一个时代的开启,有两个人是我们最该感谢的:者显而易见,邓小平是那个时代的第一功臣;后者却少有人知,却影响我们当下最为深远的,那就是“四十年来最好的大学校长”刘道玉——


这不仅仅是因为刘道玉出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时,直接参与推动了高考的恢复;更是在于他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引领的办学风潮和大学的自由风气:他率先开创的学分制、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助学金制等制度,虽然当时备受争议,却在多年之后被各家大学争相效仿,很多都沿用至今。他主持的武汉大学,被人称为“高教战线上的深圳”。

为此,先知书店鼎力推荐《邓小平时代》与《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二书,理解那个我们仍然生活在其中的时代,看清改变了我们一生的教育之路。


正如今天我们依然身处邓小平时代的延长线上;改变很多人一生的高考和高等教育,至今也依然受惠于刘道玉。


但是,阅读邓小平和刘道玉,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恢复高考和教育改革的贡献,更是在于他们是时代的开创者——一个是从制度顶层着眼、为教育定下时代基调的人;一个是从教育实践出发,为时代探路、甘当路石的教育家。前者用远见卓识和魄力带来教育的春天,后者躬身开辟良苑、种下苗圃,从而有了后来时代的磊磊果实。


认识一个时代,既要从时代全景俯瞰,更要找准关键点纵深切入。《邓小平时代》着眼点不仅仅是邓小平个人,更是在为这个对中国人影响最最深远的时代立传,“能够告诉读者中国发展道路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而《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立足于教育,不但以刘道玉的亲身经历,真实还原80年代的教育奇迹以及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呈现了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最辉煌的时代,理想大学应该有的样子。


最能感受时代的温度、历史的真实的作品,往往基于真正的第一手资料。《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不仅是中美关系的亲历者,花了十年时间,收集史料,还拜访三百余人,包括邓的一些亲属和曾与邓共过事的人,此书堪称一部“纪念碑式”的作品。而《其命维新》更是由刘道玉口述而成,包含刘道玉未完成的改革设想的首次公开,是89岁高龄的刘道玉迄今最看重的一本书。


无论未来如何,这都是一个我们绝对无法绕开的变革时代。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变革时代”二书(含独家),读懂那个时代,看清理想的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来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江苏凤凰教育出版。感谢原作者。


▍延伸阅读

张五常:中国历史都是泪水,只有他成功改革中国

武大“蔡元培”刘道玉: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学成材的

张维迎:说假话不脸红,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他这六段话句句扎心,却令无数人醍醐灌顶

王鼎钧:母亲的信仰

陈丹青:我只是一个暂时还没学会说假话的人

王鼎钧:很多人都会这个样子,先诚后诈,先仁后暴

这本书,是对失忆的抗拒

一份危险的“遗嘱”

鲁迅逝世86周年纪念 | 他不仅是民族魂,更是民族的解毒剂






PS:“新少数派”与“少数派文库”被迫静默一个月,新注册小号“少数派文苑”。请读者朋友们点击下面的名片关注。

该公众号已被封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文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