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类的伟大,来自勇敢面对恐惧时,那崇高的姿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



世界正在被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那信念就是,权力无所不能,正义一无所成。
——索尔仁尼琴


哈佛大学的一位文学教授在给学生介绍俄国文学时,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关上灯,教室漆黑一片。

 

教授在黑暗中点起一支蜡烛,黑暗中有了一丝光亮,“这是普希金”,他对学生们说。教授又点起一支蜡烛,“这是果戈里”。教授走到教室门口,打开灯:“这是契诃夫。”他又走到窗边,猛的打拉开窗帘,耀眼的日光洒满教室。教授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再后来,教室窗帘被拉上,灯也熄灭了,漆黑一片中,只有一个微弱的烛光摇曳,教授说:“这就是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这个名字,早已被当今俄罗斯人遗忘在记忆的角落,和苏联的崩塌一起化为历史的尘迹。

2000年,俄罗斯国宝级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拍摄了纪录片《对话索尔仁尼琴》。当导演向索尔仁尼琴问到苏联时期的残酷时,他沉默片刻,过往的经历在这位年过八旬老人的头脑中逐渐呈现。他缓缓道:
 
“你谈到了残酷,再也没有比苏联时期更残酷的岁月了。这也许可以被称作苏联时代的‘成就’,我不吃你,你就会吃我,我不出卖你,你就会出卖我。我们中的一个必须进监狱。”


镜头此刻定格在索尔仁尼琴坚定的目光上。他在苏联时期无畏地反抗专制,流亡美国后毫不留情地批判美式自由主义和民主,苏联解体归国后又大骂叶利钦的寡头专制毁了俄罗斯。
 
有人说他是代表一种善和正义来反抗世间的恶;有人说他其实对什么都不在乎,实则是一种伪善;有人说他并不是一个异见人士,而是一个笃信东正教的俄罗斯爱国者;有人说不管怎么为索尔仁尼琴涂脂抹粉,他都逃不脱祖国叛徒和人民公敌的罪名;也有人说索尔仁尼琴还是个骗子,他所言所写通通都是谎言。
 
其实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叛逆者,在反抗一切会异化人,会使人丧失灵魂与良知而沦为机器的东西。而人类的伟大,就来自勇敢面对恐惧时,那崇高的姿态。


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曾这样说:“俄罗斯这个民族的文学,从不是诞生于愉快的创造冲动,而是诞生于人和人民的苦难及其灾难深重的命运,诞生于拯救全人类的思考。”

 

就像索尔仁尼琴,他“重视苦难”,却绝不“歌颂苦难”,他的作品是“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是为了使人不忘记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是为了神圣的事业和崇高的理想。

 

可以说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苦难发生,我们就需要记住这样一个人,记住他的作品,因为,我们不但需要良知与正义,更需要来自人性深处的力量。


而索尔仁尼琴一生创作的成果正是两部不朽的名著——前者即流亡前所写,令索尔仁尼琴名扬全球的《群岛》;而后者则为他流亡期间写就,倾注了一生思考与生命之火的作品《红轮》。


但在中文世界这两者却命运迥异,前者《群岛》无人不知,后者《红轮》却知者寥寥。
 
《红轮》之所以在中文世界长期被低估,究其原因可能是:
 
◎题材特殊:
 
金雁与秦晖老师曾说:如果说《群岛》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深刻揭露,那么《红轮》则上升为对这样一种体制何以能在这片土地上产生的深刻反思。
 
苏联的崛起与崩溃,堪称整个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有无数的经验教训有待反思。但尽管读者的需求很大,现实却是这一题材,无论新、老书的出版和讨论,都越来越少。
 
◎写作、引进时间跨度大:
 
《红轮》是一本写了一生的书,时间跨度长达70余年,从1937年开始构思,直到2008年索翁逝世前夕仍在修订。
 
不但写作艰难,《红轮》中文版的遭遇同样令人唏嘘,因种种不可控的原因,从引进版权,到翻译出版,就花了近十余年的时间,以至于书籍出版时,两位译者都已撒手人寰。
 
◎版本零散、收集困难:
 
《红轮》中文版共出版三卷、16册,然而作为一部“全景”历史著作,网上在售的,都是零散的残卷,缺少合集,无论阅读,还是收藏,都无法收集完整的版本。

即便这套书因种种原因被低估,但因其文学与史学等多重价值,被称为“20世纪俄罗斯版的史记”,目前也所剩无几,并且三卷散落在不同的渠道,一些渠道的二手书都溢价到900元。



为此,先知书店经多方努力争取,集齐目前中文最全《红轮》版本(全三卷、16册版)好书难得,值得珍藏。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独家绝版书。



▍延伸阅读

索尔仁尼琴早已谢世,俄罗斯的苦难到头了吗?

俄罗斯的良心:一切伟大的文学都是一种见证

沈志华“趁乱”拷贝的俄罗斯解密档案,解开了多少中苏之谜?

秦晖:有些事情,对我一生影响非常大

秦晖:什么是现代意义的大国?

周其仁:出错不可免,问题是纠错能力强不强

明明是人,偏要装神,太拧巴了

罗马帝国衰亡史:兴盛的帝国各有千秋,崩溃的帝国总是相同

一个人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

解码寓言:“先贤的智慧”还是“有毒的历史” ?

隐没在史料深处的人物秘闻

徐贲:他们为什么自杀?

政治文明常识书单:人关心政治,犹如鱼关心水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