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评分9.5,原来党史也可以这样吸引人


无意中读到著名党史学者萧冬连老师的《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十分钟后我就已经爱不释手了,想要快点把它读完。以前看到这样的书名就没兴趣读下去,谁知一读停不下来,原来党史也可以这样吸引人。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


全书仅不到二十万字,讲述了从1949年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后到1990年代,这近5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对中国的当代历史进行了五次逻辑梳理。本书重构了当代中国在20世纪下半叶波诡云谲的历史变迁,通过各种年谱、日记、书信、电文、档案、回忆录、口述史、报刊史等史料,将20世纪下半页中国探索社会主义路径一波三折的历史过程再现了出来。



作为一本当代的历史书,本书除了对历史高度凝练外,还有着自己的一些深度思考,能做到这点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作者显然没有止步,对于那段大家都沉吟不语的历史,萧冬连做到了最好的还原——既不触动出版的底线,又有对历史的基本尊重与理性呈现。也正是作者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看到那段波动起伏的历史,以及推动这些波浪翻滚的暗中力量。


《筚路维艰》篇幅不大,也就200多页,却提供了一幅当代中国史的简明扼要的真实版图,其史实梳理、理论反思和写作方法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读此书,感受最深的还有作者写史的态度极为诚恳平实,并不故意标新立异,也不随波逐流老调重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待当代中国史的那一份不愤恨、不偏激、不隐讳的史家态度。


很多史学名家都认为治当代史是极为困难的事情,一则大量绝密文献仍未公开,二则离写作者当下时段太近,而诸多政治事件又都是写史者所经历或耳闻,难以保持距离,下笔立论更难持平,三则学术成果难以在大陆发表,学术研究往往是“吾道孤而曲高和寡”的状态。当我们细读《筚路维艰》,却会发现作者与他经历的那个大时代保持了一种恰当的距离,他是一个“内在的审视者”,因为内在,所以不隔,因为审视,所以有理性的批判视野。



纵观《筚路维艰》,会发现作者的历史研究与历史论述基本上做到了其在前言中所自陈的治史态度与方法:


“当今中国,对于当代中国史的看法分歧很大,尤其网络上两极化的说法俯拾皆是。作为一个严肃的历史研究者,应当避免为某种主观情绪所左右,把追寻真相作为自己的任务。追寻真相不等于一切都‘反着看’‘倒着看’,最后的判断只能是依据事实。研究历史,首先应弄清‘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本书的学术态度是:力求每一判断都立于可靠坚实的材料之上,收敛过度解读的冲动,对历史的复杂性抱持一种敬畏;着重于发掘历史本身的逻辑,而不是做简单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拒绝用某种既成框架来框定历史。”


如今,常见“立场先行”式的裁剪史实为己所用,而建立在充满虚构性的“历史基础”之上的价值论述,就很难在学术上有真正独立的价值,往往不过是随风起舞的一时喧而已,正是从这个视角来看,潜心治史的萧冬连先生的精彩著作,值得我们严肃认真地对待。感兴趣的书友,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萧冬连老师亲笔签名作品:



▍延伸阅读

沈志华:俄罗斯解密档案,解了多少历史之谜?

捧读如此厚重的《邓小平时代》,为中国历史学家感到羞愧

罗翔:多数人都惧怕自由,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

如此删除,删掉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思

女性地位,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张宏杰:古代中国为什么要防范商人?(雄文,强烈推荐)

超越“本分”:美国强大背后的女性密码

杀手蔡元培

中国式婚姻里,一个女人无爱的60年

秦晖:帝国后遗症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为何“红楼”必读脂评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