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觉得有什么难捱的时候,我会读上一会儿《半生为人》


“每觉得有什么难捱的时候,我会读上一会儿《半生为人》。于是真的便会被那种温暖、坚毅、平和的氛围所裹挟,哪怕片刻。”

——网友评论
 


◎徐晓老师的《半生为人》,写得是在荒诞残酷的七八十年代,那些不能安于无意义状态的意义追寻者们,由于共同的追寻,得以在人海中偶然相逢、相知、相加持、相濡以沫。
 
书中写到了早年的北岛、芒克、史铁生等“文化名人”,写到了80年代左右的一些重大“文学事件”……那是对人文主义的关怀,那是80年代常见的理想主义气质。
 
而那种人与人之间奇特的亲密关系,令人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动, 于今已不可想象。
 
◎作者徐晓,她首先面对的是一头巨大的怪物——霍布斯所说的利维坦,因此而蒙冤入狱。
 
她挚爱的丈夫,数年承受疾病折磨,她以一种近乎圣徒般的使命去照料他:一天几次给肚子上流脓的伤口换纱布;看到报纸上的特效药,她飞奔千里去求人,放下知识分子的自尊给医生塞钱……
 
刘瑜老师说,“徐晓心里有太多爱需要释放,仿佛她此生最大的问题从来不是爱的勇气,而是不能找到足够大的、大到辽阔的、盛放这爱的容器”。“到今天,徐晓的命运依然坎坷,依然遭遇各种无妄之灾,但她依然敏感、强大,仿佛这两种品质对她来说是同一回事。”
 
……
 
徐晓老师的《半生为人》,曾获得当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奖,被评为《南方周末》十大好书之首。
 
高尔泰做序推荐: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只怕配不上他所受的苦难,徐晓可以免于这种恐惧了,因为她已经有了这么一本,永远的《半生为人》。
 
何怀宏老师说:徐晓的《半生为人》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在病痛和失败中如何保有尊严地活着;在贫困和寂寞中如何富有滋味和情谊地活着;在物质欲望的热浪中如何淡泊地活着;以及在平凡的日子里中如何富有理想和激情地活着。我们再也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人了。

刘瑜老师:宴席已经散尽,残羹冷炙旁,作为最后一个离席的人,徐晓独自守护着那个时代最后的、熄灭着的光。
 
本书绝版已久,网上溢价能高达到300多元。先知书店有幸和出版社联合复活本书,又有幸,徐晓老师愿为其亲笔签名,感兴趣的书友,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查看详情并下单。徐晓独家签名书,仅余少量库存。




▍延伸阅读

她的故事惊得我目瞪口呆,然而她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徐晓:一个时代的精神肖像

历史上的难解之谜:日本人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旁观者清:从美俄解密档案看清现代中国

刀尔登:哪有什么不愚的忠,凡忠必愚

沉重的“灰帽子”,一群人共用的辛酸符号

陈丹青:我后悔年轻时妄谈鲁迅

一个人最大的危险,就是拒绝思考

不得放胆做人:帝王心术与臣民心态

他用思想做锤子,敲碎头脑中的常识与定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