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主义”在全世界为何总是“赢”?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899年5月8日-1992年3月23日)
张维迎教授在《市场的逻辑》一书中总结说:
“凯恩斯主义”在全世界为何总是“赢”?
1、政客需要政绩,哪怕饮鸩止渴;
2、濒临破产的企业家,需要苟延残喘;
3、缺乏常识的民众,需要“免费的午餐”;
4、平庸的经济学家,需要满足以上幻象生存。
“凯恩斯主义”刚好能同时满足以上要求。
这样说来,经济学是不是一塌糊涂,没希望了?张教授的回答是:曙光还是有的。那就是——埋葬凯恩斯主义,拥抱哈耶克!
错误的观念之所以更受欢迎,因为他们追逐短期利益,迎合大众。然而,在长远的未来面前,历史总是会露出真面目。
哈耶克和他传承的古典自由主义,在上百年历史之中始终是“非主流”,然而,却一次又一次地被“翻案”,因为它们总是出现在历史最危险的关头,告诉世界,他们还未过时。
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说:“真理有望大获全胜,但依靠的不是自身的吸引力,而是逐步消灭谬误,它不承认任何危险的政治承诺。”而疑心重重的哈耶克拒绝和大多数合谋,因此站在了各种危险承诺的反面。
历史的博弈没有终点,大多数乌托邦和族群主义的信徒,或许永远不会改变看法,正如人类的灾难在历史上总是一次又一次发生,从未看到尽头。在未来的历史中,也许哈耶克永远是少数派,正如自负、傲慢和迷信,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主流。
在新的历史叙事成为世界主流的21世纪20年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重读哈耶克——
杨小凯说:我是一个有一套独特经济思想的人,对所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从没有崇拜感,对其中几位我还觉得他们很难说是值得获此殊荣的,而且我是个对科学方法有嗜好的人,对那些非数学的思想从来不重视。但我读了哈耶克的著作后(他是一个从不用数学模型的经济学家),有一种强烈的相见恨晚、非常欣赏的感觉。我自己也讲不清为什么会有这种从来没有的感觉,但我相信,大多数人读了他的书,对世界的看法会产生深入骨髓的变化。
哈耶克的影响,绝不仅仅因为他与凯恩斯的世纪大战,以及成功预言苏联命运的先知式存在,而是他的思想与洞察,在其去世30年后的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更加重要。
韦森老师在《重读哈耶克》中,总结了哈耶克之于我们的三大贡献:
◎对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的探索。
◎对自由、法治、宪治、民主、权利以及现代良序社会运行的基本法则的论述。
◎对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基础的阐释与捍卫。
换句话说,这三大贡献正是哈耶克之于今天最重要的三重身份,他既是一个捍卫自由市场的孤独的斗士,也是“为自由及其敌人寻根”的乌托邦最坚定的反对派,更是一个为捍卫人类社会基本价值而倍感孤独的先知。
纵观人类历史,暴力是短暂的,唯有思想才是永恒的。先知唯一的武器就是他的思想。
任何一位思想者的经历,都会成为思想的一部分,哈耶克也不例外。
哈耶克的一生,几乎横跨了整个20世纪,他见证了两场世界热战,预言了冷战的结局,亲历了历史的大悲剧、大转型。他对人类命运的关心,绝不仅停留在纸面,而是有深入骨髓的体会。
因此,我们亟需一部好的哈耶克传记,它能以哈耶克的思想脉络为经线,以他的传奇经历为纬,将哈耶克深邃的思想,放到他鲜活的经历中去激活。
艾伦·艾伯斯坦的《哈耶克传》,正是这样一本书。本书是迄今当之无愧的关于哈耶克最完整、又极具权威的传记,艾伦博士也因本书获得国际声誉。本书中文版2014年出版后曾一度绝版,2021年底有幸被复活。
伟大的思想,既关乎现实,却又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时代和国家。
然而,很多自诩了解哈耶克的读者,要么简单粗暴地给哈耶克的思想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要么走入另一个极端,逃避中国的问题意识,沉浸在哈耶克思想的故纸堆中。
因此,重读哈耶克最好的办法,就是带着当下最重要的问题,去激活哈耶克的思想——用哈耶克的思想,来理解现实、洞察未来;用中国的问题意识,去检验哈耶克思想的成色。
深谙中国转型阶段大问题的复旦大学教授韦森老师,是为数不多的“最懂哈耶克”的中国学者,他的《重读哈耶克》,正是这样一本书:带着转型阶段的大问题,带领读者进入哈耶克的思想世界。本书2014年出版后也曾一度绝版,2021年底有幸复活,我们还有幸获得少量韦森老师亲笔签名版供收藏。
迄今最好的哈耶克传记,和中国学者带着问题意识重读哈耶克之作,识图扫码,即可一键收藏两部复活的好书:
▍延伸阅读
抵御乌托邦诱惑的两位先知: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