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堂“老虎尾巴”的品牌课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请允许我怀旧一下。


在2014年的成都,伴随着IFS的启幕,振奋人心不仅仅是那个港资重奢场的代表之作,成都版本的香港海港城,无数首进成都的品牌,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符号:爬在IFS头顶上的“大熊猫”。


这个熊猫诞生于当年的4月,本来是“大熊猫艺术及慈善公益项目作品:I’m Here”,是Lawrence逝世前最后的一件作品,15米高,有3000块三角形构建来营造出熊猫的抽象造型。



严格的讲,这其实是当时一个临时性的艺术装置,用来配合IFS的开幕活动。然而,这只熊猫一挂就是八年,它不仅成就了IFS本身,成为这个商业项目最为出圈的一张封面照,它其实也成为了成都的城市记忆。


或许常年在成都的小伙伴不觉得,但对于成都每年数以亿计的游客来说,这只熊猫成为了他们在成都游玩的一张标签。不光在下面拍,还一定要跑到八层楼顶花园拍正脸,从微博、朋友圈到小红书,“IFS熊猫”与春熙路,成都的生活烟火气息互为符号,融为一体,成为成都之行的点滴。


以至于后来围绕这只熊猫,又衍生出很多故事,有另一只熊猫的“求婚”,有都江堰那只躺在地上玩手机的熊猫;也有无数项目想复制这样的“点睛之笔”,在建筑上挂艺术装置,但始终都不如这只熊猫来的生动,在地性和亲切感十足,所有人都喜欢它,


它如此的影响城市,直到今天。



现在是2022年。


在过去的8年里,成都从一个二线城市末流,一跃为新消费活跃的新一线城市。一个又一个的商场开幕,越来越多的首店入驻成都,越来越丰富的商业场景呈现,这里的消费者无疑是被“宠坏”的,是啊,什么洋气的没见过。


也因此,想在成都做一个炸裂的开幕式其实挺难的,不仅仅是花钱的问题,它要出圈,要成为一个事件...我能想到最近的,无非是20年成都话梅的启幕,当巨大的指针指向话梅大门时,成都品牌们也卷起来了,一个个把自己做成了“美术馆、博物馆”,“爆”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高。


而成都远洋太古里,无非是品牌们“卷”的核心所在。在这个品牌强势的时代里,还是有无数品牌想削尖脑袋进太古里;同样,在太古里的装修也是一场“军备竞赛”,不仅要符合太古里自身的规范,关键也要在这个“品牌高光场”里不落俗套,发挥自己的风格,为此有不少品牌抱怨进太古里的成本高,但抱怨的也心甘情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LV之家,你会在这里选择怎样的空间呈现,怎样的启幕?这似乎是个不难回答的问题。


LV之家在全球重要城市开的到处都是,东京、大阪、首尔、巴黎、新加坡...几乎无一例外的:找建筑大师打造一个炸裂的建筑形体,找当代艺术家创作一个艺术装置,让这栋建筑成为所在街道,所在城市的一个地标,这也是重奢的惯用手法,就是降维打击:用国际级的设计,来营造时尚先锋的城市高地。


但这样的方式,未免太过于“征服”,实际上你把这些LV之家相互换城市,好像也并不违和,都很当代,很国际。


然而在成都,LV之家换了一种自然而然表达方式,让我简单评述,就是又有张力又很克制,在地且高级。



LV之家没有对太古里,以及包裹的广东会馆的建筑形体做任何改变。正如太古里最早的时候,保留了原有的街道机理与建筑风格一般,它们延续了这种强烈的“在地性”,川西式的坡屋顶与青瓦,对这种空间文化保持了足够的尊重。


在这1500平的品牌空间里,除去开幕的虎尾以外,这里有LV带来的全套生活方式,女装男装,咖啡餐厅,艺术装置,以及策展式的空间运营逻辑:这里会成为LV的公共美术馆,如艺术机构一般更换作品,而这巨大的落地窗也会成为公共艺术橱窗,来更新展览,更新产品。


当然LV也不会止步于此,先锋感还是需要的。于是在开幕你能看到一条长长的“虎尾”,不仅填充了LV之家所占据的两个独栋,更延伸到了旁边LV咖啡餐厅所在的广东会馆里,配以完全落地的玻璃立面,时进时出,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街道景观。


一种被川西建筑尺度包裹着的“丰富内核”。寓意虎年的虎尾,和传统会馆的穿插交互,保留了生动的城市情感,通透的玻璃,将LV之家的内透全面凸显,你远远的就能看到这里,并萌生想要探索的冲动,激发出每一位过客内心的共情。


是的,我从未见过如此有亲切感的重奢零售空间。这是一个国际品牌放下炫技的惯性,与成都的在地性平等对话,正如多年前太古里所做的一样,太古里制作了这样一个你熟悉的“商业内容容器”,多年以后,LV又在这容器下充分创作,把这种“在地-国际”的理念推向高潮。


就算大多数人没有能力消费LV,但它所带来的审美与先锋体验,如当年的“翻墙熊猫”一般,也在提升着这座城市的品位,影响着这城里每一个人。



很明显,LVMH正在重仓成都,这个LV之家就是一次表达。


这里有很现实的原因,无论从数据还是传播,中国已然是LV最重要的市场,更何况,这里还紧邻着Gucci全世界营业额最高的门店之一。疫情之下的重奢消费成为了热点和亮点,而成都无疑是要更被重视的市场,在可见的趋势中,太古里首层会逐渐成为成都的“表参道”,成为重奢品牌们展演品牌内容的露台,收获销量,收获关注。


在我眼里,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品牌课。


或许没有LV那样的国际资源与投入,但它至少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方向:坚定的去输出品位,空间内容,要做简单、高级且出圈的内容。


这涉及到几个关键词。


首先是“在地性”。标准化扩张,让品牌个性逐渐消亡,但这不是不需要在地性的理由,归根结底,城市与地域文化,是对个性化最直接的背书,是最容易被消费者认可的“限定”。


从星巴克的“城市杯子”开始,在地性可以是品牌的“本地特产”产品,也可以是空间内容元素,或者是传播手段,这样的在地性不只是让本地人引以为豪,它更是品牌社群在不同地域来此消费的一个理由。


城市的在地性也许只是一个起点,会有区域的在地性,社群的在地性,甚至还有关于这个场所本身的在地——如何与场所融为一体,表达出品牌、产品的延展性,会成为考验品牌本身的一道线索。



当然也有建筑般的“结构感”。


你是否已经对网红装修产生审美疲劳,是的,在室内尺度之内,大家的想象力已然有限,不去触碰到更大空间尺度,很难突破被小红书疯狂抬起的传播“阈值”。


这并不是说品牌要竭力去做网红建筑,毕竟这也是个不缺网红建筑的时代,但缺乏的是建筑结构本身的场所重量。为什么新的品牌想要去找老洋房,老会馆,找带有时间和历史痕迹的建筑空间,因为它们够久,久到突破出千篇一律的建筑大跃进时代,从而拥有一种持久的美,与品牌内容之间产生时空对话,不仅仅是新与旧的突破,还是一种持久信任的延续。


人在这样的空间之中,其实会找到一种安全感,不自觉的沉静下来,开始倾听品牌的内容,并且加深信任。就像你走进上海湖南路的观夏闲庭,“立新不破旧”,老房子里有一种老校园的气息,让你放下陌生感和心理压力,在这个更注重休憩、看展和社交的空间里,认真理解香氛文化,专注感知品牌传递的生活价值。



我也相信,这种手法背后传递着新的“高级”。


它不再是以贵气逼人,划分人和人的圈层;也不是用“潮流”去影响人,越潮流的事物指向时效性,在不停的流动和变换,其实很难让人有安全感,潜意识里就是不信任,宁愿做一个等等党,未来的会更好。


新的高级,是一种平等、简单和持久的性格。它不是征服,而是陪伴是相信,不再是一副居高临下爹味十足的人生教导,而是细水长流不离不弃融入生活,品牌越来越需要去做咖啡,不是因为咖啡挣钱,而是它是一种简单自由的交往方式,买不买无所谓,就是“交个朋友”;品牌也需要去体现公共性,远远就开始“种草”,需要有展览和内容输出,先把最好的,免费直接的给别人看,引发消费者对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到你提供的生活方式里。


就如同这条“老虎尾巴”。它是挂着LV logo的艺术装置,它也是穿破传统认知经验,打破建筑与公共空间尺度的一次艺术行为,但说到底,它要打破的是“你”,你会过目不忘,你知道LV之家来到了成都,来太古里一定要去看看,成为生活目的的一部分。


你消费了这个内容,而品牌也获得了你。





零售空间难做,因为你“只做零售”

“在地化”,是商业最大的顺势而为

新锐品牌在追求怎样的线下呈现?

“好设计”到“好商业”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商业地产研策人、爱好写字,

可以多聊聊。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