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成都开店?这里有一些建议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最近和我咨询“成都”的人突然多起来。


北京上海接连不断的疫情,为这个行业带来一些新关注,尤其是相对安稳的成都。首先是有不少小伙伴选择来成都做商业,不管是甲方还是乙方,“看成都的机会”已经成为了某种共识,来自北上的简历在成都到处飘。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有共性的。商业地产如今哪里都在卷,而成都可能更饱和,更过量,更严重。央企、港资、外企、民企都把成都当作主战场,市场足够透明,也见识过各种商业花样不存太多信息差,一线回来谈不上降维,说不准还是“升维”。不过这个问题终归因人而异,有干货的人怎么都有办法。


而另外一件事,就是大家纷纷想来成都开店。


这很好理解。一座开放、包容、有活力、愿意为生活方式买单的城市,一线以外市场教育成本最低的城市,同时也是相对一线开店成本低,硬性投入成本低的城市,有太多的理由让我们在这里开店。


相信类似的话,你在太多有关成都的营销文里见过,也是“新一线”概念的内容里翻来覆去的被提到过,但只知道这些,离能在成都开好一家店的距离还非常远。揭开成都那层洋气、文艺、有烟火味的温情面纱,我们始终需要更冷静的去面对现实。


想结合自己的观察,分享些建议。


这不是要给你打退堂鼓,而是让我们如何在成都更好的生存,有空间,有钱挣,还能有些自我成就,这是在成都开店的理想状态。



1.一个基本常识,先把帐算清楚。这话听着像是开玩笑,但这反而是最要命的事,尤其是对于第一次开店的小伙伴来说。最最最基本的,客流x转化率x客单价=你的销售额,销售额x租售比=你合理的租金,销售额+其他收入-租金-营业费用=净营业收入;对于餐饮还存在一个翻台率和餐位数、设备折旧等问题,对于社区性商户还有渗透率复购率的角度。


当然,现在的运营模式很丰富,线下或许只是一个端口,你可以靠外卖、靠线上、靠社群、靠活动等等衍生收入来解决,但这些都是可以量化考虑。虽然算账并不直接产生价值,但算账是一个底线,它决定你最多能投多少钱,需要放多少把椅子,每天最少要卖多少杯咖啡,你的保本线在哪,应该做到什么运营指标,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概念。


严格讲这和在哪座城市关联不大,但事实上成都就是有太多店毁于帐没算清,成本过高或者对转化率的估计过高,远远超过实际。


2.关于运营模式核心:你到底在怎么赚钱?从模式等角度来说有很多人都可以和你侃侃而谈,不同的领域涉及的方法也千变万化,然而在成都的包容度会更大,就是因为成都的硬性投入成本,理论上可以无限低:几千块钱租金的街铺,两个人就可以转起来的运营,数十万就将就够用的投入,许多你在北京上海算不过的帐也许在这就突然算的过,这都是成都的优势。


但反而成都最缺的,其实是有商业逻辑的打磨,可扩展,可复制,到最后可上市。让人尴尬的是,同样的新一线城市长沙从茶颜悦色开始,诞生了太多新消费品类,而成都作为消费重镇,至今能走到全国的消费品牌实际上屈指可数,一方面或许大家小富即安,几家差不多的店让自己挣点钱就行;同时这也和本地老板们欠缺对自身商业模式的思考也有关联。


3.对于客群和消费场景,对于成都,会不会太活在自己的想象里?这尤其是对于北京上海的品牌而言,是更需要思考的。成都商业从表面上看起来活跃,但从纵深来看其实远不及北上,这和产业深度有关,和缺少总部,缺乏中高收入和净值的群体有关,但根本上还是城市能级区别。对于一些品牌而言,在北京上海所赖以生存的客群,在成都可能根本就极其稀少或者不存在,比如70后的高净值且有文化需求的消费客群,比如强社交的青年中产,小有成就的年轻创业者。


这个特征直接就体现在餐饮客单里,类似的产品和服务,从客单来说,北京上海150-200所对应的是成都的70-120,北京上海600-1500对应的客单往往是成都的500,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些餐饮在成都依然维持着北上的标准,而产品和场景服务没有拉开明显差距的话,那这个运营模式就不成立的,或者说你在成都的客群基础及其单薄,早已经被其他本地品牌占满,无法支撑你这个品牌。



4.关于成都的消费“包容”,这是一把双刃剑。知道为什么好多店活不过6个月到一年?商业内卷的成都,首店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指标,任何在外地不错的店初来成都一定会被所在的业主方、商管、本地媒体、本地小红书等等来回不停的爆,毕竟自带外地光环和新鲜感,保你头三个月的生意还算不错。但这个时候就要认真想,这里面有多少人是体验打卡,有多少人是认同你的品牌价值和产品,会留下多少的黏性复购率,有多少客人会陪你一直走下去?


时间会给每一个品牌答案,在结论得出前保持敏感是必要的,如果你只做游客生意也可以无所谓,但想真的在一座城市扎根下去,你需要一批认同你,消费你的稳定本地客群,你必须“在地化”。


5.关于选址,在成都请以客群认知为先。大的原则,做年轻、做旅游,依然要往老城里挤;是特色自带IP的店,请以合江亭为圆心两公里的地方看,比如太古里周边,比如太古里到宽窄巷子之间,因为这里的客群是最复合的,又能照顾本地年轻人有能照顾外地游客。再远一点就只能一事一议,年轻家庭客群可以向东沿东大家延展,向南向天府大道两侧延展,主要是西侧,涉及到亲子客群一定要看学校分布,涉及到商务客群要注意到职住分布。


这些原则有不少是常识,但在成都往往是几个选址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并不像北京上海一般商圈属性、特征等会非常明显且分化。总之要围绕着主力店、景点、以及业态聚集的角度来看,注意看邻居是谁,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客群和活动;首店考虑安全性和全城辐射,满足一波打卡,次店再考虑重点人群聚集,向纵深发展。


6.一定需要一个成都本地的股东、合伙人、店长或者顾问、BD。每一个外来品牌都一定要有一个成都的带路党,提供一个重要的本地决策视角,告诉你哪些台面之下的情况、故事、核心的人、以及消费习惯。你可以不听他的,但你一定要能听到他给你带来的信息来为决策做参考。


这里面最重要的角色是店长。一个长居本地的好店长,是决定你胜负的关键,希望他能懂你,懂产品,更能懂的如何在成都和本地消费习惯做融合,能带着本地的店员们把工作开展下去。如果实在找不到,那就自己亲自上吧,在成都生活一段时间,在一线岗位做一段时间也可。



7.关于场景定位别照抄,在氛围上“深半步”且让人记住。几年以来,在各个城市“游牧式”的商业观察让我发现,成都是国内商业场景类型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它又有上海商业的某些精致化趋势,是的成都的酒吧直接平移到上海是有一拼的;成都又有来自于曼谷的热带感,尤其是那份“度假”的气息,酒吧夜生活的氛围和大家的娱乐欲望;以及成都本地的生活状态:松弛、川西文化、历史遗迹、年轻圈子、嘻哈音乐等等...这些都让成都足够丰富,你能在任何一种场景风格上在成都找到许多家店,但需要做的,其实是“更深半步”。


这个“深”体现在哪些离开表面,却又能感知到的一些细节里。比如环境音乐,真正认真做的其实没几家,认真选音响的更少;比如空间里的比例关系,比如餐桌上的灯光是不是方便自拍,店里的环境色系控制、店里贴的每张海报有没被平整的贴起,比如难看的共享充电宝有没有被装饰,比如餐巾纸,服务员的称呼...在这些数不清的场景、产品和运营细节里,在成都还能提升的地方非常多。如今在成都做线下商业,深度要比风格重要,细节比特色重要、审美控制比审美定位重要。


8.做咖啡馆请慎重,做酒吧更请慎重。不愿过多解释,这两种业态在成都纯粹的非理性繁荣,并且过度依赖年轻游客,稍微受疫情影响便能死一大片,成为成都商业生态的肥料。


当然出于情怀可以做,但要情怀就别太考虑挣钱,或许卖铲子的人在挣钱,养活了太多打卡网红、装修队和供应商。


9.请保持特别,成为一个精神“成都人”。


“好耍”一直都是成都的城市基调,它背后的意思是,你需要有一个“长板”,能让成都人耍起来。这个长板或许是一碗好吃的面,一位有争议的老板,一个别出心裁的橱窗展陈,一杯只能在这里喝到的酒,一个安静的看街景的小角落,一个能足以让顾客共情,让别人在成都无数家店都能够记住你的点。


而这个点,很可能是你积累时间最长,也最为擅长的地方,或者是你并不打算用来挣钱的特长,它能够成为别人消费的理由。


是的,这其实在强迫你的品牌,你这个人本身成为精神上的“成都人”,是吃喝玩乐的专家,有爆棚的分享欲和表达欲,还有种生活的自信,有会玩的气势在。


以上。



人人都可以是主理人

疫情后,请创造“松弛”

用“咖啡馆”,来理解北京、上海与成都的消费差异

什么样的街道,能“长出”独立小店?

成都,“环太古里”的自然生长。







       


Zoff,创新商业实践者、爱好写字

我的微信:zoffwalker  视频号:小佐老师Zoff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