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凝聚复苏的力量。| 写给2023

SCityTeam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这些年项目看了许多,团队聊得很多,最终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那些表面的光鲜,华丽的场景,宏大的叙事。这些都是给外人看的,都是来提升外界信心的。


最终记住的,是那些真实的甘苦。


我已经记不清楚这一年有多少次,大家坐在不同项目的会议室里,灯光晃眼,气氛压抑,坐在那商讨各种困境的解决办法,聊着聊着有时我们会灵光乍现,有新的想法,然而在大多数的时候,大家都是一筹莫展。


我也记不清楚有多少次,身边的小伙伴或者自己,不管是做招商还是沟通资源,一次次地吃闭门羹,对方不回微信,看不上你,或者是“相互比惨”。沟通的内容里叠加着消极情绪,对疫情的无奈,对未来的困顿,怎么办呢?这个项目到底该怎么推进,到底应该去填什么内容?去哪找?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头发都快抓没了。


同样,我也不记得,发生过多少次直接的崩溃。因为改造因为要清租户,冲动的商家一次次地闯进商管办公室大吵大闹,而负责运营的女孩子软硬兼施,应付过去以后,又忍不住自己一个人在会议室嚎啕大哭,听着让人掉泪。


也有太多的朋友表面上会故作镇定,私下总是一遍遍问我,这个项目能成吗?给我列举了一大堆做不成的理由,内部的不理解,外部的不看好,品牌的不信任……我还是只能告诉他,要坚持,不论如何一定要等项目开出来,一定要有个结果。


但事实上我自己也没答案。


有太多行业里真实发生的,却难以启齿的痛苦:一遍遍地走流程报方案,一遍遍地调整修改甚至重做,各种线上会深夜会接连不断;不少的管理者总是被眼前眼花缭乱的新东西带偏,不断地把活往下甩,相互甩,让工作毫无章法效率低下;太多的年轻团队一边应付着外面的品牌和资源方,一边也在应对着内部五花八门的沟通工作,双重消耗,夹在中间,怎么都扯不清。


我不是在开吐槽大会,表面的光鲜背后,这才是大多数商管工作的现实面貌。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从不景气的市场开始,一遍遍地往下卷,那些痛苦、压力和焦虑也在同步传导,最终被我们默默接受和消化着,消磨着我们的热情。


这些日子里,这个行业里的人都太不容易。


言语太轻薄,赞美太煽情,2022,请把最真诚的掌声留给他们。




感性城市是疫情的孩子。


感性城市缘起于2020年初。商业地产行业在19-20年发生了太多的革新和转变,“年轻力”的潮流主题,沉浸式的新商业场景,还有各种玩法的城市更新层出不穷;而我自己在19年,因为于东京和曼谷的商业考察机会,也被代官山,被那些拥有崭新理念的商业所深深触动,这亦是中国商业趋势的一种理想图景。


在这些“非标”商业呈现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在驱动?又能有怎样的新商业方法论?


总要有人去观察这一切,输出点什么。


而疫情就是一个契机。疫情的不确定性,不仅是加速分化,拖慢了项目进度,也给了我们所有人反思的时间空间,于是在那些封控在家的日子里,一次次去研究这些项目,一篇篇地写各种角度的商业观察推文。尽量去总结多一些的新观点,将那些“未定义”的商业现象抽离出来,多点真诚,用娓娓道来式的文风来表达,让大家体会到在数字和通稿背后的,这些新商业的感性体验。


在这个过程里,观点和逻辑很重要。因为新的商业内容,“非标商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逻辑变得更独特更复合,融合商业运营、内容审美、设计体验、生活方式等等,并且必须一事一议,它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项目逻辑,并且清晰细腻地去表达出来,用这种方式,让大家能够理解这些“非标商业”的内核,为行业带来新鲜的方法论。


于是,在一篇篇的内容探索下,在一个没有任何流量红利的平台上,我们的关注者逐渐从十位数变成了五位数,也逐渐获得了行业的回应与认可。


很多人会提到,感性城市很有“共情”。


这其实不是个文笔问题,感性城市并不简单是一家行业媒体传播商业资讯。事实上,我们并没有“隔岸观火”,我们本身就在这团“火”里,我们就在第一线参与项目工作,这样的环境让我们可以去分享最直接的行业思考;同样,感性城市的所有撰稿人,一定不仅仅只是写手,而更应该是深度的从业者、输出者、商业场景创造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敏锐度,去输出一些独特和新鲜的行业观点,给到有营养的内容价值。


作为细分在行业端的内容媒体,我们并不很关心流量,但我们在努力保持一些“鲜活”,尽管这有隐患。它会有一些偏见,有些主观和不成熟,但这种内容就是能给到独特的角度,反而让我们把一个项目理解得更贴切更完整。


我们的努力,最终是在总结新商业的认知。


是的,虽然这个时代做商业,平台背景、资源、执行力和团队都很重要,但终归到底,有不少的商业要素都是可以去整合去复制的,唯有认知,才是真正的项目价值边界。没有任何人能打造出超出自己认识,想象之外的商业项目,但非标商业,就是需要一些先锋的、超前的和开放的认知,来去构建新商业内容,来引领一种消费场景。


所以这是我们持续坚持的。


不断地通过对新世代客群的观察判断,不断去关注品牌最新的动态和创造,陪伴和支持这些非标和创新的城市更新案例,来去总结梳理这些的新的商业认知,关注趋势与未来,关注更有价值的可能性。


的确,追赶潮流的商业无论如何都慢半拍,而只有引领性的商业,才更有市场的主动权话语权,从而获得优势。我们希望能用我们微小的力量,来为线下商业的更新创新,为新线下商业方法论的形成,做自己的一份努力。




任何的痛苦都不会白白经历。在跨年夜的夜晚,各个商业迎来自己久违的客流高峰。


第一批阳康走出家门,享受跨年夜的节日氛围,占满了几乎每一个商场的广场与中庭。的确,上一次看到这样熙熙攘攘的氛围,应该是在三年以前。


理论上的复苏,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至少度过12月最后的黑暗,以后的每一天都只可能更好而不是更差,不是吗?


对于感性城市也是如此。历经三年的积累成长,在商业即将迎来复苏的时代里,我们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仅是做为行业观察者的身份,同时也可以用更多元的方式来支持和参与这复苏的过程。


我们相信,我们持续的内容积累和输出,其意义并不是为了获得流量和关注量,而在于吸引对于这种新商业理念有共同认知的一帮人。这其中可能有业主方、商管方、品牌方和各类商业相关的内容方,尽管各自版块不同,但拼起来就会很完整。


我们希望以这种价值观打底,凝聚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来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


不仅仅是构建“非标商业”相关的完整链条,包含投资研究、前策定位、招商运营、内容企划等等的业务版块,更主要希望能完整支持到众多新的主理人、新锐品牌与各类城市更新项目,让大家能少走一些弯路,在场景营造和资源导入能够更加有差异化有亮点,同时也有很强的实操性。


同样,感性城市如果想真正有持续发展,它就应该“格局打开”,而不只是成为某一个人的扬声器,而是应该成为对商业创新有热情,对场景营造有想法,有参与诉求,也有表达欲望的这群人共同的发声平台,来一起探索新的商业逻辑。


或许你已经拥有强烈的输出欲望,可以投稿一篇完整的推文,我们愿意协助你的搞法被更多人阅读到。又或许你只是对某种现象有想法/对商业有些新的感受/发现了有趣的消费趋势/想分享精彩的更新创新案例,希望与我们进一步探讨再成文,我们期待你的回应。


2023年,我们会一如既往地见证和支持中国的商业场景创新与城市更新,感性城市也将持续深耕在这个领域,也期待有更多的同路人来一起做这件事情,并且保持这种状态:一方面拥有对理想商业的热忱,愿意去创造和想象;同时也有一个不畏困难,落地呈现的信心。


是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沾满泥土”,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来凝聚所有复苏的力量。




感性城市投稿邮箱:

sensecity@yeah.net



现实主义的花朵。| 写给2022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写给2021

在商业地产的至暗时刻,让我们来聊聊理想与远方丨 新公号序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