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海口的海角,看见公园商业在更新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当我们在探讨一个理想化的商业更新时,总是离不开这些角度。


它一定是对“在地性”的当代演绎。的确,在地永远是独特的,是属于此时此地的,它自带吸引远方来客的意义感,更重要的是,它将本地已有的生活方式进行延展,可以更加年轻,更加当代,成为让一座城市,一个社区都能引以为豪的地方。


它也一定有开放的心态。可以对好生活保持足够的好奇心,能够基于本地而不局限于本地,用接纳的方式来欢迎外来的、新生的,各式各样的好品牌好产品,只要它符合这个新商业场所的理念,有足够的服务和审美水准,它就可以来。


它也可以去聚集起一帮人,一帮新的“本地人”。这群人不一定是主理人、是年轻老板、是成长在这里的人,也包括项目团队,项目内内外外的参与者,一帮对这座城市有情感有热忱的人。是的,专业度可以让商业项目四平八稳地落地,但有热爱,有ownership的人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到理想,打动客人。


它也一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体量有限,承载内容和消费场景有限的非标项目,其实是需要很明晰自己的目标,抓住最核心的商业场景理念,把一个主题,一种消费心智做透,并且可以去坚持,去拒绝,为达成最终的理想可以去挑战所有事,包括城市、区位和疫情。


当然,在创造新生活场景的同时,它也一定会对外去输出崭新的生活主张。不仅是创造商业,而是在这个城市,构建出指向未来的消费观念,让消费者想到这里,不只是想到这里的店很不错,同时也能建立起一种难得的信任关系:开在这里的店都会是有意思的,值得一试的,更值得常来。


这就是一座理想的更新商业所应有的特征,它不一定要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但它就是要能够有些独创性的场景内容,需要在满足传统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也满足情感需求,成为“盐”,让这里的生活状态从平平无奇变得有滋有味。


在上海在北京、在成都宁波长沙...我们看到了不少这样的案例。而这次,在海口的“海口”边,就有这样的一个崭新的公园更新案例,世纪海角。


黄昏下的世纪海角



人与城,来到海角


许多更新项目的内在都是相似的,完整呈现的根本是凝聚了这样一群有想法的人。


海口人小帅,就常常出现在这里。


他对世纪海角的新店有很多想法。在他眼里,这里张弛自如,这里直面海边,有足够的海风绕过椰林填满他的店,这是他想要的气息,正如五年前他在海口湾开的“食酒堂”老店一般。


作为海口首批的精酿啤酒馆品牌,海口最早的生啤吧,食酒堂一度成为海口年轻人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充满粗粝质感,用清水混凝土和大面积黄铜装饰的食酒堂,这种风格,如今来看你可能会觉得很常见,但在当年的海口却让本地年轻人耳目一新。


可以说小帅是以一己之力,让海口的年轻生活与一线城市保持同步。


当然空间只是场景,食酒堂的餐和酒,带着强烈的“海口情感”。他把海南椰子的香甜和精酿啤酒结合,椰香、香草味、焦糖味、咖啡味...你能想到的精酿啤酒风味,专属于“海口湾”制造的啤酒气息,都装在小帅的店里。


每次和小帅聊,让我感到诧异的不是他对精酿啤酒本身有多么具体的了解,而是他始终想去营造一种状态。


他想让“喝精酿”不只是大家聚会,而成为一种态度表达。去吸引不随波逐流,更自信开放的海口年轻人,而这样的一群人就应该聚集在食酒堂里,创造海口式的都市情感,是“粗犷的”、自由的、也是没有拘束的,面向海口湾安静的海风,与海口最繁华的国贸区域。


然而在最近,食酒堂官宣了闭店的消息,这则推送的阅读量达到了五位数。但当大家感到惋惜之时,小帅却常常跑到世纪海角,每天看着这里的工地慢慢成型。


几个月之后,答案解开,新的食酒堂海报发布。这次不只是精酿,还加入了小帅一直以来都在用心经营的,极限运动社群的内容。


食酒堂


18号酒馆的王帆,在武汉做精酿啤酒沉淀多年,又走向全国,把店开到了杭州的天目里、长沙的湘江边。


正因为他并非按部就班,走简单的城市布局逻辑,而是把每家店都当作完全不同逻辑来做,18号酒馆给人的印象,总是会开到许多足够“特别”的地方。


这次他也把今年的新店开在了世纪海角,而非一线城市,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这里有海,很美。


世纪海角许多主理人、品牌都有着小帅和王帆式的开店历程。


对他们而言,开店不单纯为扩大规模,而是能一次次的去呈现出心里店铺最理想的场景样貌。所以当他们真的站在这里,海天一色的气氛扑面而来,旁边的小伙伴还在讲招商手册,他们的脑海里就已经有这家“理想海边小店”的画面感,在构思这家店呈现出来的样貌。


大家会相信,提供足够好的场景、产品和服务,遵循一些最底层也是最真实的商业逻辑,在世纪海角这个有独特风格的项目里,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海口世纪大桥区域航拍

左侧白色街区,世纪海角所在地  摄影:吴苏


世纪海角现场氛围


事实上,海口是个存在感有点弱的城市。


在海南,大家的注意力总是会聚焦在中国唯一的热带城市,三亚。每逢小长假,朋友圈里最让人羡慕的就是三亚的沙滩照片,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封控时代。三亚的海滩椰林、热带气息、还有连成串的酒店群,充满LOGO欲望的免税城,每一样都是大多数人所倾慕的。


年轻一代关注的焦点会在三亚旁的万宁。这里虽然没有三亚那么多的高端酒店和商业消费配套,但同样有不输三亚的滨海风情与热带气息,以及海南特有的海岛气质,这些都是年轻人喜欢的。于是这里反而成为了一帮“会玩儿”的年轻人主场,大家在这里开店开工作室,开民宿,在海边开浩室派对,漫长的沙滩成为户外蹦迪的现场永不落幕,大家在这里过着“半梦半醒”的人生。


相比之下,海口似乎缺了点性格,但其实它是一座实打实的老城,从宋代开始就是事实上的海南岛贸易中心,是海南难得有人文积淀的地方。在海口老街,有的是那种开了几十年的小档口,藏在骑楼式的建筑细节里,一种真正“过日子”的宜居氛围,在海口才能感受的更贴切。


这里原有的夜生活习惯是什么样子?本地人常常会在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在户外喝椰子水吃夜宵,而在早期城市开发不完善时,大家会去海边随处可见的“海上渔排”吃大排档,吃海鲜火锅,虽然空间原始了点,但有海风夕阳作伴,海浪拍打在渔排上,摇摇晃晃的气息就是这里本地人对家庭休闲的印象。


海边真的很重要。


海景是很棒的资源,但其商业气氛的开发,其实是很需要新想法去促进更新的。


海上渔排这种原生的感觉很好,但管理上又有难度,容易滑向景区式的体验,大排档一条街、海景酒吧一条街也是如此。而三亚沿海的高端酒店和餐饮虽然足够精致豪华,又显得过分“封闭”了些,千篇一律,过于现代都市气氛的状态也让人容易腻。


去堆一个个规模宏大的购物中心,堆重奢品牌,堆出高端的度假感,确实是一种方法,但如果要符合最时下的消费习惯,就要去保留热带滨海的这种休闲气息,要有开放式的状态,让海风吹进来,让黄昏的浪漫蔓延进来,要有茂密的椰林,也要有当代的商业内容,有水准的产品服务。


其实你能在曼谷看到很多类似的商业,The COMMONS,FoodWalk...在这些案例里,你都能找到当代商业与热带绿意的融合,融合着餐酒暧昧的气息,热带的风穿堂而过,成为自然的空调。这些也成为曼谷式休闲商业的典型特征,造就着曼谷的商业天堂名气,但如今,海口也有了。


是的,就在世纪海角。


世纪海角效果图

世纪海角的“椰林”




在椰林,看见海角


聊起世纪海角的商业场景,我们不从建筑设计开始聊,而是从一片“随处可见”的椰林聊起。


从平面上,你能看到世纪海角最核心的区域有一片椰林,但这片椰林并不是“景观”,而是原先这个区域就有的,自然生长的椰林。


这不是一个设计取巧,这是有机的更新理念。


从最开始,世纪海角要做的事情,就是“海滨公园的商业更新”,既然是更新,就一定要尊重这里已有的生态现状。这片椰林有10年之久,在这里还是一个公交场站的时候就存在,还抵御了大大小小的台风。


世纪海角在规划设计之初,就把这片椰林保留了下来,并将它作为可参与且没有边界的中心广场。既然要打造一个包容开放的商业更新,就要从包容这块野生的椰林开始,将它们重新组织起来,也让这片林荫庇护这里的行人,尤其是在那些夏日炎热的时候。


而椰林的“林荫”,也成为了组织世纪海角场景的逻辑起点。在整体设计营造的过程里,这里并没有采用如不远处云洞图书馆更具形式感的精致风格,而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去尽量的提供“林荫般的庇护”。


每一棵自然生长的椰树,都被细致地规划进广场和街区,配合着每个独栋都有的露台和屋檐,营造出相互交错的各种灰空间,这些“灰空间”,让这里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海边风雨,都能让人感受到安全和松弛。


整个商业空间的构造过程里,世纪海角在主动创造“生长”,放弃了许多传统商业的刻意感,保留了自然而然的气氛。舒展的露台与大屋檐朝向天空,从功能和形式感上致敬海口的骑楼,也让大家找到一个最适合吹海风看海发呆的角度。


放弃刻意和精致,这些餐饮独栋、院落和街区就变得很“轻盈”,也给了这些有想法的主理人品牌尽量多的想象空间,让大家结合着这样贴近自然的感受,来创造自己的主题氛围。


于是你能看到18号酒馆的呈现。这虽然是一家600㎡的大店,但这家店最灵魂的区域其实是外摆,有挑高的屋檐遮蔽,直面海边,室内室外融合在一起,主理人王帆想象的样子就这样呈现出来。


世纪海角18号酒馆

效果图与实景图



透过场所营造出来的休闲特性,海角不止会成为一个“公园商业更新”,它同时也会连同不远处的云洞图书馆、外滩酒吧街、世纪大桥和世纪公园一起,去为海口制造一个滨海生活方式的“封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端商业,也不是骑楼老街的过往情怀,而是一个聚合着当代设计与新生活理念的社交场所。


很热带很海口,年轻且当代,从里到外都有更新的气息。热络的度假休闲气息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海口独一份的当代浪漫海边,目前确实就只能在这里找到。于是在这样的场景还没有完全开放,还没有吸引到同行和游客、本地人的关注之前,它就已经打动了一些会玩会吃会喝的主理人,不只是小帅和王帆。


新品牌入驻海报




新餐酒,填满海角


你说,一个只有十几个铺位的mini商业,会玩出什么样?


招满很简单,但要招得有意思并不容易。


这是摆在世纪海角团队面前的一个问题,完成招商任务是最基础的事情,如何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去尽量容纳多的“内容”,让来这里的顾客感觉到新颖和丰富,这不是个业态组合问题,其实是业态取舍的问题,这比填满更难,更何况在疫情这么消极的环境里。


也更不能简单的用类型分类。而是要从商业该有的完整全天运营时间满足,不同层次客单价满足,不同客群餐饮目的需求满足,以及到不同菜系风格、不同饮品和菜单的补全,甚至是不同主理人风格和社群的补全来去考量,要深入到运营和内容层面。


于是你能在世纪海角初步选择的几个品牌里找到端倪。来自成都的川菜餐酒吧“不二”;精致社交的法餐代表,米其林星厨Parker's kitchen;自带社群和好产品的18号酒馆;日料Omakase「鮨·菊姬」;潮流电音娱乐的LIAN CLUB;鸡尾酒餐吧「The Naked House」;还有本地主理人代表小帅的山系生活版食酒堂……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没有什么重叠的,全都有差异化,从产品、服务和主题等各个维度。


商务社交、休闲社交、度假夜生活,几个需求都满足了,甚至还能相互转个场。在项目西侧的绿地上,世纪海角还将规划出“主理人街区”,为整个海口的主理人品牌内容去创造更灵活更好用的场地。


在滨海的场景氛围下,世纪海角的难得在于创造一种鲜活。大家不是吹吹海风就完事儿了,也不是简单吃个海鲜就结束,新的餐酒内容必须是有故事和有欲望的,能自带“氛围感”的,有新鲜好玩的东西吸引大家。


世纪海角出街围挡


“海边的慢生活,还可以有哪些想象?”


在项目还未正式面世前,世纪海角的“NEW WAVE”的概念围挡画面就已经在海口出圈。传统商业的围挡都是充斥着营销画面、用着四处可见的“盛大开业”等等信息,但世纪海角不是,围挡上的语言就像世纪海角写给海口人的一封信,简简单单的白底黑字,真诚的告诉大家这里会有什么发生。


它值得更多关注。


这是在疫情的严苛市场挑战下,难得的一次商业更新实践。同时是海口的一次城市更新,是来自对世纪公园的“公园式商业更新”,是接纳全国新锐餐饮品牌的一次组合。的确很久没看到这样多的要素集中在这样的项目上。


但这些也不是最重要的,这只是行业内的维度。


它其实最打动人的,还是那个场景情绪。站在海角中间的热带椰林里,海风就很真实地扑面而来,旁边有好吃的餐厅和酒吧,你能方便地找到休息和吃饭的角落,拥抱日落,看着光线在白墙上一点点流动,椰林在海边闪动。


就像我们许多次的考察、游玩、聚餐,你最终不会太记住每个细节,最后留下回忆的,其实就是这样决定性的一幅画面。


海南和海口,都是值得期许的地方。


世纪海角创造的舒缓、审美与自然,一群新商业人,一种对于新滨海生活的再造热情,正在这里开始呈现,希望它可以带来关于商业更新的新玩法。



编辑/佐夫Zoff

撰稿/佐夫Zoff









城市更新的乐与苦

2023年,商业场景往何处去?

商业如何面对“解封”?

什么是主理人眼里的“理想街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