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与独立品牌合作沟通?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该去混圈子吗?”


前几天,某位行业前辈和我讨论到关于独立品牌、潮流品牌招商时,他直截了当的抛出了这个问题。


这其实也是太多人所遇到的困惑。的确,当我们聊了那么多所谓城市更新、非标商业、年轻定位主题的商业云云,但翻来覆去终归要招商落地,链接这些好玩的人和内容,那么我们都回避不了这个问题:就是还是要和这些品牌打交道,和这些年轻、背景各异,充满想法的老板们好好沟通。


是啊,尤其是这些创新项目,当你所面对的主要合作者就是这样的品牌,这样的一帮人,用传统商业招商的逻辑与话术,其实往往是很生硬的。


传统品牌我们面对的是BD是职业经理人,而新锐品牌则常常面对的是“主理人or年轻老板,设计师甚至是艺术家,社群KOL“。有完全不同的成长路径,大家常常会不在一个语境里,沟通成本非常高,并且也经常会发生无效沟通和一些误会。


这也并不简单是个“混圈子与否”的答案。“混”有混的好处,能尽快多的了解各种台面上台面下的信息,搞清楚隐秘的鄙视链...“不混”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定位,放在运营本身,本身无可厚非。


关键是,我们需要找到一些关键点,不能硬聊,也不要尬聊,也不要动不动用传统招商的方法,而是需要一些角度和方式,让这个过程更有效也更符合逻辑,得到更多互动和收获。


这听起来很像情商问题,不,其实是个逻辑问题。当然,这些思考总结更像是把那些擅长做这种事的招商人,做了个更综合的“人设画像”,正因为经验积累出能力特质,才能让他们对这件事更游刃有余。



在讨论这一切之前,我们要明白我们在和谁对话。


尽管动机各异,但不得不说,当我们位这些品牌的产品、场景和内容理念惊叹时,这背后一定有那么一个人,他不光是发自现实因素做这件事,更多的,也有他“很像做这件事”的成分。是的,需要热情才有动力和欲望来去创造,这也是这些品牌开始得以呈现的内核。


这些是首先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明确价值的。


当然,具体到主理人或者是老板本身,大多数人的背景依然是各种意义上的“二代”,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确认“我想做什么”,或许为了自我的证明和实现,为了个人的热爱,为了一些超越当下利益,有更长远的目标...简单而言,他们有大量超越同龄人的愿景和认知,当然也有真诚,特别是对于年轻的主理人来说,他们自己的人生道路有很多更舒服的选择,相当多的人是真的喜欢这件事,就是觉得好玩。


简单说,就是会有些“艺术家性格”,既有才华闪光的一面,也有脆弱和复杂的一面。


而落实到开店这件事上,他们会有更多偏好。就比如氛围感,具体到所在的马路有什么故事,有什么邻居,门前的树是什么样貌,马路牙子是否舒服,阳光正好的适合,光线会不会穿过树荫打在门头上。


在他们大多数人眼里,开店不仅仅是扩张需求,开店还是一次次场景内容创作。需要所在的这个场域,有真实存在的“社区感”,有一些时间沉淀下来的美,在这样的载体上去更新,创造出“熟悉且陌生”的新商业。


这种情况下的“商管”,会有点更像艺术管理,像策展人,不仅仅是配合他们走完各种传统招商流程,而是需要在更多的维度里,配合他们,支持他们来一起“呈现作品”。


这也决定了我们应该有的沟通方式。



首先的事情在于,做一个好的客人。


做一个认真的打卡者,消费者,体验者。对他在空间上花的心思,对这家店的“观展方式”,对他的咖啡豆、对陈列、对所有的小细节去体会,并且还不能带着太行业的心态去看,而就是作为一个客人来看。


这不只是说对这种独立品牌的尊重,其实也是自己学习感受的过程,因为他们一定是更贴近消费者的,能抓住一些新的灵活的要点。相比之下,传统商业地产的工作颗粒度都太粗了,不够微观,而这种体验就是可以来补足这些短板。


这顺便也是一种观察,对品牌和主理人的实际状况做判断,明白他们到底是靠什么驱动,是产品、场景内容、社群活动还是什么,这也有利于我们该怎么聊。


但好客人是一定要做的。这家店的一切都来自于这个人的巧思与坚持,一定要给与足够的关注和尊重,对于合作来说貌似有点绕圈子,但对于沟通而言这反而是最快的方式。


然后就是去做一个分享者。相对于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商业地产人最大的优势来自于“看的够多和认识的够多”,有些眼界也有行业资源,以及经验,在创造力上或许很难帮助品牌,但始终在一些商业的核心逻辑上,商业人其实能让不少新的独立品牌少走些弯路。无论是从店本身的定位、供应链、店员管理、话术及薪资、社群营造、橱窗展陈...这些其实都是品牌关心的,需要的,也是商业人可以去给与品牌的。


主动去分享这些经营干货,自然而然就能得到这些品牌的信任感,也相应会对你的项目有信任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品牌赋能,而不是嘴上说说。


尤其对于外地初到本地的品牌而言,这种帮助支持就尤为重要,当好新品牌的“带路党”,让这些品牌能最快速度的适应本地,了解客群,链接下相关的内容资源,在这点上,其实不需要太吝啬。


年轻人最大的好处是真诚,年轻品牌也是如此。


这种真诚不是“傻白甜”,更不应该被无端利用。是的他们其实很明白到底谁真正的在帮助他们,谁可以与他们共情,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并给出真正有价值的建议,通过这种方式所建立起的共情与信任,往往要比繁杂的Title和绕来绕去的话术要实在的多,不是吗?


行业信息如此透明的时代,说话藏着掖着兜着其实没有很大的意义。少一点刻意,少一点目的性,多一些作为好客人的身份,多一些作为分享者,好伙伴的心态,当即便站在品牌角度也有和自己聊的理由,共情,以及共同的观念和认知才能逐步建立,沟通才会越来越有效。


接下来就到了谈项目的阶段。



传统招商的维度是相对可量化的,清晰的。


的确,无非还是“区位、客群、交通、概况”等等一类,事实上在如今大多数的场合,通过对项目的开发商运营方,以至于项目总是谁,只要有些基本了解其实就能判断个大概,刻意迅速决策要不要来,当Leader们都谈好以后,招商的任务更多是推进流程,推进呈现。


但对于新锐的独立品牌并不是这样,他们不仅靠数据,也靠感觉。


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想要的绝不仅是这些基础的商务沟通信息,他们想要知道一些更玄学,更定性的事情,想要知道他们的人群会怎么看这个地方,这里究竟会形成怎样的独特氛围,以及,明白这个场所最终像追求的水准和气质。


认识到这些,也许是通过实际的商管团队感受到,或许是通过一份气质不俗的项目手册了解到,或者是一篇有深度有观点的行业内容清楚这里。


这也意味着,项目介绍自己的方式也会发生改变。传统的介绍方式是效率的,是标准化的,是逻辑和信息清晰的;而新的介绍方式,是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多一些关乎价值观的描述,多一些故事化的逻辑,多一些情感化的氛围阐释,竭力去在项目为呈现之前去说清楚最终的感性体验,并且去表达项目的“三观”。


甚至都不能太多的自说自话,反而需要各种不同角度的佐证,即便有些缺点也可以...是的,本来项目就不是完美无缺的,一些不过分的缺点,一些不要紧的遗憾,有一些对应策略,反而会让这个项目表达更真实更加值得信任。


当然,品牌想了解的还有行业洞察。依然要少一些自说自话和宏大叙事,多聊聊对于当地,这个区域客群的消费洞察,消费趋势与应对的方法,做的一些努力和创新,都能让大家感到足够的稳定感,始终是有办法的,不是无脑的“销售式招商”,更不是粗暴的“领导让我来找你”式的招商语言。要从这些品牌主理人微信里的“无数个招商好友请求”中脱颖而出,是需要去掌握这些。


而那些在传统商业语境里比较“虚”的事情,反而构建了项目和项目之间的不同。


比如价值观、比如审美、比如对场景和氛围的描述,这或许是个文笔的问题,但终归也受制于团队的想象力边界,没有任何团队能创造出超越自己眼界和审美的商业场景,而这些对自有要求的品牌会很快的感受到这边界在哪里,甚至会直接否定你...的确,你拿着一份毫无兴奋感的手册内容去找这些让人兴奋的品牌,凭什么对方一定要接你的招?


这里要插播一条广告:感性城市始终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不仅仅在介绍项目,梳理出每个项目的独特价值,更多也是为这些项目提供一些更细致且符合商业逻辑的场景阐释,用娓娓道来的方法,帮助项目说清楚自己是谁,找出每一个项目最独特的场景线索并且清晰它,放大它。


尤其是那些独一无二的“非标商业”,只会更需要。


总之,不管用什么方式,都需要把项目带入一种更加鲜活真实的语境里。就像我们和他人安利一条好玩的小巷,不仅仅是这条小巷在哪,有几家店,有多长,而是说在这条巷子里我们可以度过怎样迷人的一天。


再往下一步,就到了更具体的“合作”环节。




不管是聊租金,谈置换,谈快闪,这些都只是一种方法。


重要的是,能够理解对方,能够理解大家快速对价的点是什么,或者说他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的,从有开店的想法到有清晰的线下运营逻辑,他们可能会出现在任何阶段里。


有些品牌只能给到产品,需要如买手店集合店一般的寄售代运营,有些品牌也许从来都没有做过线下空间,只能先在你的快闪市集上来尝试一次;又或者,有些独立品牌从外地而来,需要几个月的“档口式快闪”试试水。


形式可能多种多样,但不变的是他们都会是与传统商业迥异,一些很独特的内容,他们需要用一种“更轻更灵活更自由”的方式先去呈现,而不是上来就去承担传统品牌入驻的各种成本,这样失败概率反而更大;或许有自己运营逻辑很清晰的品牌,但这样的品牌始终可遇不可求,寥寥无几,并且对方的对价也只会更大。


而这些都只是一种方式。重要的是,项目要有一个“大主理人”或者说“策展人”。


这个人的角色不只是招商总,不只是项目总,他其实是一种“布道”和“引导”的角色,不只是能够去解决一些日常的商管问题,也更应该能不断的去讲故事引领共识,把控最终的呈现。把所有的要素,不论是设计、景观、商户产品和运营、店内店外的管理,都能拧在一起,为最终的理想氛围而努力。


这样的人其实是需要有“选择、控制与放权”的能力。选择什么样的人和品牌参与进来,如何抓大放小,控制住方向与发展空间,并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放出足够的灵活度自由度给到品牌本身。


或者说,可以与这些品牌有共同的“原创输出”的能力。融合整个商业大空间的风格取向,来模糊掉公区私区的边界,让“场与店”能够更无缝的链接在一起...REGULAR是这样,阿那亚是这样,天目里和COMMONS是这样,他们的背后都离不开“大主理人”与这些品牌们共同拥有的原创能力,才可以让一个崭新的商业场景无中生有,并且表达彻底,造就出一个怎么招商都招不出来的商业氛围。


这种能力最终会成为一种证明。独立品牌之所以愿意和你玩,不只是专业能力和口碑、信誉本身,而是你也有独道的创造力,可以将这些散落在各个地方品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拥有新的场景内容,让这些品牌在你的手里可以变得不一样。


这很像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关系。大家都很重要,但策展人更有一种宏观的能力,在大家将认知和愿景充分交底的情况下,将这些微观的品牌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里,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关注到他们,并相互成就。


将商业管理看成艺术管理,将独立品牌看成一个个艺术家,让传统的商业总变成策展人,大家都为了最终的场景而努力,这或许就是与独立品牌最理想化的沟通模式。


以上。



本文内容来自2023年万科南方区域年度发展论坛

Zoff分享主题:“新商业如何与独立品牌合作沟通?“










城市更新的乐与苦
商业撬动城市更新,力使在哪儿好?
从标准到非标,未来商管会走向何方?
聊聊招商创新:困局、“出奇”与新招商人
商业地产创新时代下,各职能何处去?
商业地产人的语言困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