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宁不是一个乌托邦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第一次来万宁别预期太高,否则第一眼会失望的。


的确,当在朋友圈里,小红书里微博上,你见了太多被精修的海边照片之后,你一眼看到万宁的“素颜”,心理一定会有落差,一脸的问号,这就是被那么多人心心念念的万宁吗?


也许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来万宁的一路阴着天下着小雨,海边风浪很大,沙滩也算不上干净,肉眼可见的杂物和垃圾堆在路边,日月湾有参差不齐的商业形态,餐酒吧和“平价超市”、东北小烧烤什么的混在一起...当然这些也没有什么,本来海南的商业现实就是这样,车一路沿着海边开,看到曾经大手笔的“融创日月湾”,气氛才更显悲凉。


太了解了,这又是当年开发商们无序开发海边,人工造岛留下的“废墟”。几栋强排方式落成的公寓,像一面高墙一样粗暴的矗立在海上,还有两栋还是烂尾楼,生硬的打破了万宁这么美的海岸线;当进入这个岛时,乱停的车占满了路旁的绿地,大片荒废的“文旅街区”就空在那里,巨大的游乐机械设施矗立在其中,沾满灰尘。


想必在当年的策划PPT里,这是个让人兴奋的大项目,开发链条上各个端口的人,都渲染着它未来熙熙攘攘的胜景,一路把故事讲给市里、讲给领导、讲给买房客,讲给那些从未来过万宁的人说服他们掏钱,但很遗憾这些并没有兑现,只留下一地鸡毛。


很多人提到万宁是个年轻的“乌托邦”,但一眼看上去,只有杂乱的商业、不菲的物价、荒废的人工岛,你实在找不到什么“乌托邦”的影子;大家到底来着是玩什么,就是为了在小红书上发几张点赞很多的照片吗。


万宁 没门儿咖啡


第二天,看到了一些万宁的细节。


从日月湾背后的小村落里,我们沿着公路一路步行向上,渐渐远离海边,到了“没门儿咖啡”。


这个咖啡馆真的是没门,就是一个废弃已久的小破房子,里面勉勉强强摆了咖啡机和各种杂物,一个“开洞破墙”的洞成为了吧台,用一个手写的菜单供我们来选。的确,这没有门,这个咖啡馆就像长出来一般“野生”气质。想想真是个不错的生意,没有什么开店成本,把一个老房子凿个窗台出来,就可以卖并不便宜的咖啡。


是的,三杯花了我快90。


但当我往里走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个价格是值得的。没门儿咖啡背后是一条雨林深处的溪谷。树林和碎石的之下的溪水,中间有一块大石头,它很像一个舞台,连同两边的山谷,成为自然形成的“剧场”。


在城里找到这么一个“原始风格”的咖啡馆太容易,但绝不可能会有这样的溪谷和流水。海南的山里四时阴晴不定,从小雨到蓝天露出,再到阴天的水汽四溢,这个剧场里也陆陆续续来了许多人,大家一坐就是一上午一下午的时间。


除了打打卡拍拍照以外,不经意间,大家会再这里聊许多事,聊那些城里的纷扰,成长、事业、学业、各种人和人的纠缠,故事听着惊心动魄,但语气却都很平和。


实际上,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状态,不管是来玩的人,还是长期居住于此的人。是的,在“没门儿咖啡”的后面,其实还有不少自己盖的小院子,他们沿着溪谷和道路,而每个小院子都是大家休息的场所,是折腾各种户外运动的场所,是卖咖啡和见朋友的地方,大家也都有些类似的目的,总之,逃离都市,“City Shit!”


在万宁的诸多趣闻里,来这里开店的人都来自大城市,不是互联网行业精英就是各种来路,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云云。但其实说简单点,大家就是在城市里待烦了,想去逃避这种写字楼里压抑的“卷”,又不愿意太装太精致,想去找到一些新的气氛,于是就来了这里。从漫无目的的旅游从而被吸引,来这里做义工,来开店,来做小院子。


大家就这么在村里骑着电动车,“走村串巷”,成为空间和心理意义上的邻居,欢笑着或者哭泣着,为这种舒服的状态感觉开心。


尤其是和刚刚逃离出来的城市生活相比,万宁太自由了,也太疏离了,对着一片河谷也足以让人放下许多。


我觉得,我开始找到一些万宁的乐趣。


万宁 晚霞下的日月湾


和小伙伴在“山里”逛了半天,再黄昏前回到日月湾,有幸看到了这片海边最值得看的一刻。


晚霞可能是最好的一层滤镜,它让黄昏变得更加梦幻,也为日月湾加上了一圈背景板,那些海边的小店突然就明亮了起来。


如果你常去东南亚,常常在普吉岛、芭提雅,这些店的风格你是不会感到陌生的,当然这里也很“西海岸”,电音、嘻哈、冲浪板、黑胶,这些元素都被混合在这儿,或许这些空间远不如城市里那么精致,但他们就是适合在海边,也包括那些有点烂俗的,发着光的大LOGO灯。


管你是什么店,只要你略带这些年轻人喜欢的风格元素,搭配着椰林沙滩和海上的晚霞,怎么都可以Chill起来。


这在海南挺难得得。其他的沙滩要不是传统滨海城市的样貌,海边一条大马路隔开;要不就被那些高端度假酒店控制,内向封闭起来,唯独只有日月湾这一片,这种年轻有活力的商业氛围才是主角,从KAYA到TEMPO,一头一尾同时打碟,整个日月湾就被带入到这种techno的节奏里。


当然,店只是个据点,只是个“接口”,有意思的人才让日月湾变的好玩。


在这里,人的身份经常是多元的,可以是某家店的义工,还是漂在海上的“浪人”,也会是兜售小礼品的“游商小贩”,除了冲浪和蹦迪以外,在固定的时间里,俗称“日月湾CBD”的落日市集会准时开业。


大家也没把这个市集当市集,其实就是一个契机而已,让喜欢日月湾而相聚的小伙伴们,一起喝喝酒,跳跳舞,玩玩游戏,所谓的摆摊小生意,更多是大家相互了解的一种方式。


餐吧KAYA是关的最晚的一家,也很适合坐在那随着海风入夜。晚上的日月湾该闹闹该静静,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归宿,要不就去TEMPO蹦迪, 要不在GROM看演出,要不就自己坐沙滩上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和情侣,还有不会疲惫的浪人搬着冲浪板去“月光冲浪”,KAYA魔幻的灯光照向椰子树,炙热的篝火也在海边点起,处处都有自信且勇敢的气息。


也许你会回民宿睡着,但日月湾不会睡去的。它始终能给你一段半梦半醒的人生,快乐的不真实。


日落市集 万宁日月湾“CBD”


短短的一时半刻,我很难融入这里。我不爱运动,不会游泳,也不知道怎么冲浪,我像那些拘束的,城里来的游客一样,只能先去体会。


但身边有太多小伙伴对万宁充满向往。不只是来打打卡,他们是愿意来工作来生活的,甚至想能一直待在这里,做点外人眼里的“亚生意”。


不只是因为好玩,他们给了我很多答案。


有些是因为对远方的幻想与冲动。就像许多品牌想来成都开店一样,来万宁开店也是如此。大家都希望能离开北上,去找到一个舒服放松的地方,风景好,成本低,能有些时间和闲情做内容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这样看,万宁无疑是适合的,从海边到山里的雨林,太容易去开一家存在于想象中的小店,这里不光有同样来自北上的朋友,也有来这里的年轻游客,生意总还是能做的,但有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则是另外一回事。


有些则是因为“自由”。相比城市里固定的商业空间,在万宁,在海边村落或者是山上,其实是有条件自己“拿地盖楼”做自己的工作室和小院子,就像巴厘岛上的状态,内容和创意工作者不仅抛弃了写字楼,也抛弃了大城市,用这种海边游牧式的工作状态为自己寻找创作灵感。


当然,对大海的热爱,对做一名“浪人”的愿望,也是强烈的吸引力。大家如今喜欢的不是刻意营造的景区,而是比自然更自然的场景,是那些野山野海,人迹罕至却又富有生机的美。


这一切都是一种召唤,而非吸引。要相信“好玩儿”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词汇,这里有山有海,有不拘束的自然,有热闹的气氛,有施展的空间,这就足够了,刚好现在的万宁是都有的。


海边浪人


说到底,万宁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这和被小红书和抖音欺骗的游客无关,那些在街上卖几百一条脏辫的小贩无关,和开着“平价超市”却又高价卖货的商户无关,和傲慢且不负责任的开发商无关。


因为“浪人”,和他们所代表的生活态度。


就和大家最早对日月湾的热爱一样。这里有许多非景点化的“海湾与沙滩”,在普通游客眼里是危险,但却成为了浪人的天堂。风浪下的冲浪,黄昏下的冲浪,月光下的冲浪,在很多时刻独享着一片海,不仅是美,还让这种“玩儿”成为自己的生活日常,日日夜夜都和浪花作伴。


或者说,作为一个冲浪小白,从最开始的胆战心惊,一步步从不会游泳,找不到底、再到憋气放松、撑板越浪...在这样的过程里不光克服着身体上的技巧和平衡,也是创造内心身处对自己的自信,创造一些新的勇气。


是的,这个过程很重要的,而这种真实而快乐的感受更重要。



万宁不是一个乌托邦。


因为它不虚假,它是许许多多浪人,以及这里的义工,爱这里的人心中真实的,更接近理想主义的世界。


相比之下,大城市才虚伪。年轻人一代代被赋予追逐太多的“人生意义”和刻板要求,但其实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再给到当下的年轻人,他们只能自己去寻找价值感。摆烂、佛系是一种无声反抗,如果有那么一个地方,就是能让你抽离出城市的社会规训,那大家就会自然而然的认同它,喜欢它。


而如今万宁就是这样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多年轻人愿意来这里开店,做义工。或许大家会换一些目的地,从海边到山里,从日月湾到石梅湾、神州半岛、以至于从万宁到陵水...好玩儿的地方在变,但对于真实快乐的追求是不变的。


以上。


本文特别感谢:Toto 马仪 小云






想参悟年轻人,need了解下NEED!

让商业回到真实中

年轻消费,不是“玄学”

“原来也可以不消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