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消费,不是“玄学”

江建国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各位新年好,祝开工顺利。


回老家过年这么些日子,百无聊赖中开始复盘去年,可以说是都扎在青年消费这件事儿上了。我想感性城市的不少读者,大概也是从我开始写各种年轻人相关的选题,开始意识到,哦,这个号上多了个写东西的建国。


青年消费,大热门选题库了,市面上不乏专精此类话题的媒体,那我写这类话题的意义是什么?感性城市上分享这类话题的意义是什么?


面向年轻群体的消费市场,注定是最活跃的,至少创新的冲动是最密集的。感性城市研究什么分享什么?当然是创新。而我本身又是一个典型年轻消费者,爱尝鲜,愿意花钱,混迹各种社群,给大家看看消费者视角下的真实体验、真实心理是啥样的,也算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调查样本吧。


今天这篇,浅总结一下去年我们对年轻人的一些观察,顺带盘算一把接下来大家会更爱什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点小小灵感,新一年共勉。



01 

“少消费,不消费”


《年轻人,正在享受“穷着过”》

《“原来也可以不消费”》


过去一年,大家应该都学会了一些新词,Swap、Stooping、Remake、Recycle,也开始习惯新人类摆新地摊的状态,或许对像北京“穷鬼乐园”那样极简陋的集市还有些迷惑看不懂,但背地里已经有像小红书这样的平台,开始大范围铺开循环市集、stooping市集、街头发烤红薯等活动。


反消费主义的情绪开始翻涌,一种“捡垃圾”生活正在兴起,与其说全方位抗拒消费,不如说是开始探索,除了消费获得的即时快乐外,还有没有办法通过个人创造和思考来获取满足感


由此为出发点,可链接可延展的议题其实很多,环保啦,中古啦,社区营造啦,市民社会啦,更小范围的家族史、地方志书写啦,品类更丰富的DIY啦。很有生命力,很有文章可作。


北京·穷鬼乐园



02 

在叛逆中创造,哪一代人都一样


《“亚”不是商业主题,“亚”是一种反思》

《当我们定位在COSMO成都》

《一群游戏人,造了个大人的“游乐场”》


亚逼这个词从贬义到中性,其实没花多久时间。


从各种“亚”感很重的时装品牌流行,酸、新丑、中式复古、怪谈风格的视觉作品风靡,Kpop产品化亚文化的大获成功当中,其实容易发现亚正成为显学的趋势,以及这样的过程历史上反复发生,参考摇滚、嬉皮、hiphop走入大众的历程。


我一直觉得有必要关注亚,理由很简单,这是年轻人自己玩出来的可能成为文化的事物,它展露的是这个时代多元发展的可能性,是始终对主流保持反思的意识,先破后立,即对创新的探索


从这个角度想,非标项目也就是对以往标准化产品的离经叛道,打破主流规矩,不断去试,一个场子我就不按业态去招商,我就做潮流社区行不行,搞夜间经济行不行,全放非连锁的主理人品牌行不行。


年轻态,不妨先进入叛逆期


成立于2018年的品牌CFIERCE


03 

走进自然,走入街区,走向不刻意


《北上成的「户外生活方式」有何不同?》

《什么是主理人眼里的“理想街区”》

《疫情后,请创造“松弛”》

《2023年,商业场景往何处去?》


这一块业内讨论很多了,去年“松弛感”这个词也流传甚广了。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不再能通吃,平易近人、走进日常才给人以安全感。让人自然地进入场景,感到惬意、舒适、亲切,be like home,在看似不用力处用力


迭代已经发生,知道户外有好耍的,人们不会再只满足受困于盒。很难想象,现在哪家店不会争取个外摆空间,不备着几张矮矮的露营椅放在店门口吧?


户外生活方式必定会持续热闹下去,去年是露营、野餐、飞盘、陆冲,今年夏天会不会是冲浪、浆板、攀岩的天下?总之,娱乐休闲方式开了个口子,把聚会、约会、亲子、派对、市集场景放到自然中,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就要开拓想象力了。


来自法国的冲浪板品牌WYVE



04

让“人”站出来

要真实,要温度,要人情


《人人都可以是主理人》

《当喝酒成为一家酒馆最不重要的事情》

《为什么大理的社群,可以自发生长?》

《让社群,成为品牌的核心资产》

《给社群造一个培养皿》


这一年至少火了一个身份。


老板不再纯粹是老板,而是主理人,顾客不再单纯是顾客或会员,而是hood中的一员,彼此是chosen family。人走到了台前,人情社会再度被憧憬和小范围地实践。大家更愿意和真实的人打交道,而不是冰冷的LOGO、机构、平台。


社群一定值得持续做,当作品牌的核心资产来做,当成增长点而不仅是附属品来做。把人真心地当成人来看,既是在培育忠诚的老客,更是在孕育一个“自来水”的池子


我们看到跳海,看到Standard Nerds Club,发展的能量是可以由内向外的,品牌开一个能够共创的窗口,吸引有创造力、希望搞点事的同类人,得到的是超过一个小团队绞尽脑汁做事所能创造的活力和影响力。老话怎么说,“众人拾材火焰高”,去调动,去造培养皿


荣幸了

获跳海非正式编制外交发言人称号



05 

支持新品牌,支持新玩法


《全世界的小店们,联合起来!》

《市集能做的,还有很多》

《新茶馆是门好生意吗》

《話梅在成都的新故事》

《如何与独立品牌合作沟通》


年轻人更在乎品牌,也更不在乎品牌。


前者指的是原创力,粗糙点没事,重点是要有一种身份的自信,我们愿意陪伴你长大,只要你扎实做好自己的东西,把最开始想说的故事说圆了,我会为你骄傲。后者指的是所谓的名气、名牌、阶级标识、身份地位,可以有,但不会再完全以此标榜自我身份,那是上一代的故事了。


这是新品牌的机会。前两年刚过去了一波新消费大潮,骑在设计和资本的背上易浮也易沉,教训可以在各种临期折扣店,即所谓新消费坟场里学到。


一方面,确实得下扎实功夫,打渠道,建供应链,抓品控,有真实的原创能力而非抄袭,建立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意识到勇于去尝试各种新玩法也是创造力,把策划、活动、营销拎出来做到极致,也是一门生意。


人们愿意为创意买单,为美丽买单,为情绪买单,为灵光一现买单,前提是能得到充足的价值感。更理性的消费心理不意味着向虚的体验不再有价值,只是过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该向从有到优的阶段进发了。


一周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



06 

对内容严格,对精致脱敏


《商业地产人的语言困局》

《「氛围感」的创造》


为啥老说新一代消费者难以取悦,因为信息差的生意难做了,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让人们成为了更聪明的消费者,所谓有品位、懂行。


于是表面精致越来越不重要了,更需要在意的或许是统一感,是心口如一,是构想的落地实现程度,是足够说服人的内容质量,是足够独特的观点和观察视角


你的审美体系、话语体系、观念表达,落地到一条slogan怎么写,一张海报怎么做,灯光用什么颜色什么强度,共享充电宝怎么放怎么装饰不跳戏,桌椅的高度是否对主要客群友好,店员服务客人的方式要亲切还是要更体现专业,积极和哪些品牌互动搞联名做邻居……做戏做全套。品牌就是一件产品,地产项目也是一件产品,像互联网产品经理一样做


NEED在上海番禺路的快闪店



一些后话


回到开篇那个问题,我关心这类话题的意义是什么?感性城市上分享这类话题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个私心是,有创新冲动的人,一定不会满足于光知道最近年轻人开始玩什么了,什么开始火了。那都是发生在你知道这件事之前的讯息,以此为起点去做,始终还是跟着吃第二口螃蟹。


可以去做领头羊,做出头鸟,太鼓励大家多这么干。往上游走,去聊心理,聊社会,聊文化。既然都晓得大趋势是垂直细分了,研究方式也得垂下去、细一点。一方面,可以说这样更容易赚到钱,开辟蓝海了;另一方面,这也是真的在为创造一个更理想的社会环境努力。


商业不是各种美好状态的反义词,它也只是一种实现途径、一种方式。当然,得做出点实际的成绩,拿出些非谎言的、剥去包装的、真诚的成果来。


新一年开始了,一起聪明一点、勇敢一点、真诚一点,像个年轻仔!





年轻人,正在享受“穷着过”

“原来也可以不消费”

“亚”不是商业主题,“亚”是一种反思

什么是主理人眼里的“理想街区”

商业地产人的语言困局

2023年,商业场景往何处去?

如何与独立品牌合作沟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