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正在享受“穷着过”

建国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年轻人的消费,一条路正走向极致的精致、极致的设计感,也就是我们打开小红书即可看到的美好生活,或者一些更直接的、更浓缩的词汇——打卡、生活美学、生活方式、假装在京都/首尔/纽约,是视觉化的、符号化的、满怀跨越阶级的想象的。


而另一条路,正迈向极致的市井、极致的不用力,菜市场服装店、二手市场、鬼市、苍蝇馆子,一些“小脏地方”被奉为这堆年轻人的快乐圣地,淘旧不淘新,越不让人犯“风湿”越好,口碑来自Local、来自大爷大妈,而最好不来自各种种草。


Yep,年轻人也爱穷开心。这种生活和消费选择,可以拆解为经济实惠的现实考虑+淘货的惊喜感+别样品味的体现+反消费主义的叛逆,拉一串近期消费市场上的热门现象看看,你会发现,其实都和这种生活选择有关。


鬼市


后备箱里的商业,这一两年很流行是吧,再回想一下当初上海,长乐路公路商店刚开出来的时候,路边一排穿着时髦的年轻人马路牙子喝大酒的景象,引用我朋友的精妙描述:走过那条街那一段,空气都是爆珠味儿的。


所谓马路牙子,可以是一家门店前的外摆,甚至座位都可以不要,有路缘石就行;可以是一辆酒吧车摆出来的的露营椅、塑料凳,同理,也可以是车旁边的一段阶梯;可以是一家便利店里的就餐座位,同理,也可以是店外的路缘石和台阶。



本人也是马路牙子消费主力军一员,我与我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有个共识:精致酒吧里经过数次实验调配的酒很好喝,窝在皮质或豆袋沙发里听爵士乐聊天很舒适,这些我们都爱,但酒在哪儿喝最香,还得是路边边的味儿最正。


首先,肯定是便宜。再馋酒的年纪,也造不住一天一杯88元、128元的鸡尾酒。精酿啤酒吧为什么比whiskey bar更有底气说自己要做社区店、做高复购率,下班以后喝一杯的场景,在国内当下趋稳的消费大盘下来看,价格就能掐死一波有如此美好想象的店铺。


对我们这类年轻人来说,是有消费力,但不多。喝酒讲究味道,但更讲究当我想消费点酒精时更低的决策成本。每当佐老师奇怪,我怎么可以做到天天在外喝酒的时候,我实际在消费什么?酒吧车30块的金汤力,或者711里20块出头的“口服液”(指50ml的小瓶装烈酒)配瓶3块的可乐,或者一瓶20块不到的真露烧酒。



其次,作为见过世面的消费者,年轻人是可以读出设计中的用力感的


许多店苦于网红,更害怕自己连网红都不是,往往容易陷入“设计上用功就能给店铺加分”的漩涡中。确实是可以,消费美和创意的时代来了,但马路牙子喝大酒的启示是什么,设计的本质终究是为了更好理解人的诉求、与人沟通、被人使用的


路边上、外摆区,提供的是轻松感,是呼吸的畅快,是不必紧张。马路牙子是平等的,时髦精能蹲下,穿着衬衫西装的社畜能蹲下,下楼溜达的大爷能蹲下,而多数精巧的设计会设置门槛。这也是一种消费诉求,门内是一类需要暂时脱离现实景象的人,门外是一类想要尽量不用力的人。



和马路牙子喝大酒异曲同工,路边摊、“鬼市”、古着楼、二手市场也是近一两年来穷开心年轻人的热门目的地。


就地发掘老市场,淘些会被爸妈骂“什么垃圾”的二手货,他们乐此不疲,这些地方是当代年轻人的文玩古董市场。快乐来源于凑热闹,也来源于兴许会淘到什么有价值的老物件,更多情况下,是一种捡到便宜的快感


重庆董家溪跳蚤市场


一种淘货,是淘些没什么用但好玩的小玩意儿。集市在以前是刚需,是城市商业形态的一种,现在是新鲜,凌晨三点开市的鬼市,早上七八点收摊的早市,摆摊的是中老年人,逛的大半是年轻人。


顺带一个不重要的小观察:集市和市集,虽然只是文字顺序的调换,但感受上却有微妙的不同。对穷开心年轻人来说,后者的溢价正在逐渐高过他们的承受程度。


朋友的小葫芦,广州江南西淘的,10块

她起名“龙卷风”


在淘宝上也批量存在这样一些店铺,是当代的两元店、格子铺,全店最贵不超过三位数,基本盘是三五块的小摆件、小玩具。你并不知道世上哪来这么多稀奇古怪的没用东西,但它们跟毛绒玩具、文创产品一样,也属于治愈系消费品


无聊了!整一个小玩意儿


另一种淘货,是二手服饰和二手家具,不过是当下日趋精美化、规模化的古着店、中古家具店的更朴素形态。


在古着商店几千块淘到一件Burberry、CHANEL孤品是快乐,40元淘到一件花色特别的老衬衫也是快乐,后者甚至会被vintage的原教旨主义者认为,是更纯粹的。


大众认知里的闲鱼、多抓鱼,是二手交易平台,穷开心年轻人对它们的利用更淋漓尽致。只要能计算好你的接受程度,那里完全是超实惠的生活日用批发大甩卖卖场,特别是当你想要搬家,沙发、电器到衣架、锅碗瓢盆,应有尽有。


朋友的闲鱼收藏夹一览


更极致一点,城市中存在一群崇尚stooping文化的人,真正意义上的捡垃圾了,指喜好捡拾废弃物品回来循环利用。“捡垃圾即是艺术”(豆瓣确有这么一个小组),循环、环保的理念不仅是以往教条式的宣扬或某种身份的标榜,而是变成一部分人看来更实惠、更有趣的可接受生活


*前天一条正好发了这样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凌晨12点,我在上海街头捡垃圾,想象不到的快乐》)。



与之相关的一种潮流趋势如今也逐渐进入主流视野:可持续时尚。


上海被称为潮人最多/最洋气的集市Savvy Exchanger,最独特之处即在于它旧物交换、旧物改造的部分。简单来说,有创意的“垃圾佬”们变废为宝,把新的审美和旧物结合,变成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的烟火气。


Savvy Exchanger


老“网红”Freitag,2018年在上海巨鹿路开了中国首店,现在一线城市遍地都能看到背着卡车篷布改造的邮差包的年轻人,各种买手店、集合店里能看到他们的货品。


Freitag在中国遍地流行起来


多年以前,我在豆瓣看过一个说法,非常动人,令人感慨。


日本的中古生意相当热闹,那些消费古着的人们,不仅是在消费更便宜实惠的衣服包包,更是通过那些拥挤着的、形态各异、个性张扬的服饰,窥伺那段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繁华景象。


在二手衣服堆里淘“垃圾”的年轻人何尝不是。名牌是一种文化,当年的时尚也是一种文化,把时代或他人抛弃的遗留产物搭配、改造出新的风采,这帮年轻人以此为傲。


最为典型的一类就是亚逼。搁几年前骂人的话,如今已成为一种自嘲的骄傲,他们身上总是有一些“变废为宝”的技能。一句笑话,想从亚逼们身上赚到钱的商人,真是选错了赛道。他们爱便宜货,便宜货也能发光。


图源:B站UP主花小雕


再略提些视觉上的现象,大家走在小店密集的地方也很容易看到这种变化:往年吹的INS风、侘寂风、MUJI风、极简风、工业风,现在改吹车库风、毛坯风了。水泥,砖墙,卷帘门,油漆写的字,老报告厅式的座椅,很随性,不费力,完美融合进按摩店、面馆、五金店中间。


张扬着告诉大家,我们是一家设计感很强的门店,这件事在北上广深杭成似乎已经不那么吃香了。而明面上告诉大家,我们在设计上没那么努力的店,实则在暗地里努力,研究见足市面的消费者还能被什么打动。返璞归真,把门槛磨低点,朴素到不突兀,让人们先放心大胆走进来。


穷开心的生活感渗透向另一端的精致生活,曾经在火烈鸟、海洋球里拍照的人们,也在时髦的烟火气里乐此不疲了。



每次考察商业项目,特别是主打自己想要吸引潮流年轻人的,我总容易对号入座,率先拷问自己,这里头哪家店是我乐意驻足、乐意消费的,哪家不是,为什么。


我会看价签,看装修,看店里摆了什么样的小物件,看店里人群的穿搭,看大家更多在吃饭喝酒聊天还是在拍照,看店员怎么跟人沟通,种种细节最终归到一个终极问题:我在这会不会上消费主义的当


爱好“捡垃圾”的年轻人们最抗拒消费主义陷阱,他们选择的这种生活状态也多少带有一种反消费主义的逻辑在里面。确实非常容易在解构和批判的过程中,滑向另一个名为“反消费主义”的消费主义陷阱。马路牙子、二手货、旧家具、旧物改造、可循环时尚……一切元素都可能被利用做另一种标榜独特品味的标签。


无法摆脱的一点是,当下社会运转的规则是建立在消费主义之上的。更难赚的钱,更求稳的消费心态,更消极的时代情绪,让治愈经济、非必要消费品有了一片市场,也让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生活的真需求


消费降级有点说烂了,听起来也不那么快乐。“垃圾佬”们的生活准则,大概是在找各种途径回归“我消费我需要消费的部分就好”的状态,穷的活法也能有滋有味。💧


©️时禾




把观察力变为实际的价值

市集能做的,还有很多

个性化招牌,为何不可或缺

东山口的自洽与松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