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昆仑世说】清醒之痛,骨上之痕——嵇康作品选

昆仑雅君 昆仑群玉 2024-01-09


编者按:嵇康已经学过很久了,作品也写过很久了,之所以拖到现在才发,是因为当时想将之作为本学期班级公众号的最后一次推送,谁成想,本次班级公众号连更近三十天,也就拖到了现在。此时,孩子们已经放假,正在假日里沉潜,创造……

 

昕锐:

打铁对嵇康这样的名士意味着什么,他为什么要打铁?打铁会导致他筋疲力尽,让自己的肉体很累,这时候,他就不会去想别的,他这么做是在麻痹自己的精神。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反抗,对失仁的礼法的反抗,他用自己的行为,默默立起一座丰碑。

 

欣怡

嵇康不愿意做一个为了活命而失去本心的小人。虽然嵇康并没有接受山涛的举荐,但嵇康在他将要行刑前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山涛来抚养。嵇康自己选择了死亡,但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健康平安地长大。嵇康曾给自己的儿子写过《家诫》,里面全是一个老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那个样子的嵇康,不是“七贤之首”,只是一个老父亲。

 

帅言:

竹林七贤里有一个特别吸引眼球的人,那就是嵇康。书上说嵇康身长七尺八寸,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米八,风姿特秀,走在路上气质非凡,见过嵇康的人都说嵇康“萧萧肃肃,爽朗清举”,“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可见嵇康是有多么帅啊,如果嵇康走在现代的大街上,估计一直会有一些姑娘来找他要微信吧!

 

淑雅:

嵇康身高一米八多,长得生机勃勃,也很高冷,清澈,挺拔。他的气质像松下风,又像石头一样有棱角。他醉了以后,不像其他人一样发酒疯,而是如“玉山之将崩”。他这个气质有道也有儒,偏道又有儒的影子。他为了自保,喜怒不形于色。

 

嵇康在树下与向子期打铁,作为读书人,打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荒诞的事。他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因为嵇康觉得打铁会有及时反馈,有一种力量之美。此外,肉体的累可能引起精神的麻木,可以让他不想别的东西。当然,也这也可能是一种行为艺术,是嵇康对荒诞世界的对抗。

 

将死之时,嵇康“顾视日影”。这日影,可能象征着光明,可以把黑暗全部驱散的光明,可能是理性,重整乾坤,天下重新匡正。

 

正航:

嵇康与凡人不同,他不会为了去活命去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他会遵从自己的理想。如果有人反对他,逼他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那么他就会直接去疏远那个人,不和那个人在一起。他不畏权贵,为自己而活。

 

生存还是死亡

从前,有一个人,叫嵇康,他活过,也死过。

 

嵇康,竹林七贤之一,年龄排在第三,却一直被后世称作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反抗礼教,活得潇洒,在当时享有盛名,但在40岁时就被斩杀。好端端的,怎么就死了呢?命运的转折,在一件事。

 

钟会请了一群人一起去找嵇康。嵇康正在打铁,没有理他。钟会很尴尬,站了很久,临走时,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觉得大受羞辱,回去之后就向皇帝诋毁嵇康,后被杀害。

 

依照嵇康当时对抗礼教的本心,他是看不起当时那些所谓的君子的,是不会和钟会讲话的,但嵇康的思绪最后转了个弯儿,钟会毕竟是很崇拜嵇康的,只因钟会自己是礼教中人,所以面对嵇康时有些畏惧。当时,钟会写出《四本论》之后,也是鼓足了勇气才把写好的书扔到嵇康院子里给他看。嵇康可能觉得钟会很懂自己,所以才在最后问了钟会一句。我觉得这有点类似于一个邀请,请他加入自己的行列。可惜钟会和嵇康到底不是一个层级的人,没能听懂这个邀请,看上去很有才华地回了那么一句,之后转眼,便将嵇康推到断头台。

 

嵇康就这么死了,其实挺冤的,但是,就算嵇康那天没能遇上钟会,我觉得最终,他也会死掉。

 

那个时代,是天下名士去半的时代,虽然文字里没有过多体现,但高平陵事变的血腥却一直笼罩在名士的心头。虽然风口过了,但名士说话做事依然是需要小心谨慎,如果自身有一定的影响力并表示出对司马氏的不满,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嵇康说话做事做不到小心谨慎,却符合以上两条,故而讲他必死。

 

那嵇康为什么不小心谨慎?因为不懂得世道吗?因为不知道何为保身之道吗?肯定不是的。嵇康曾经写过《家诫》,对于那个时代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需要注意些什么,他全都写得清清楚楚。嵇康太清楚保身之道是什么了,那他为何不那么做呢?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面写过自己从小就是被宠坏的孩子,在老庄的学说中泡大,他说自己一向闲散惯了,做不了官,又不识人情。其实他也不是不懂这些,只是有时候真的没法去说那些违背自己本心的话,做那些违背自己本心的事。

 

我觉得,其实是嵇康自己选择了死亡。虽然他知道自己的行事风格可能会为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却依旧用行为反抗着礼教。但是,对于自己的儿子,嵇康却选择了传统的礼教。这点和阮籍很像。阮籍选择了一条让自己很痛苦很疲惫的路,却并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也走和自己一样的路。嵇康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全部并死亡,但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好好地活在这个世道里。嵇康的儿子也确实像他父亲所期望的那样走了当时大多数人走过的路,虽然最终,嵇康的儿子在八王之乱中为保护晋惠帝而殉难。

 

像嵇康和阮籍那样的人,活在当时的世道中,太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那样活了,也太清楚自己那样活着的感受了。既然自己没法改变,那只希望后代不要再走和自己相同的路。

 

嵇康在我行我素中走过了一生,面对死亡,颜色不变。为了自己的道,嵇康选择了一条注定会死亡的路。纵然是死,至少嵇康活着的时候没有愧对自己,没有愧对自己的道,也没有愧对自己心中的礼。面对死亡的未知,嵇康拥有着人类固有的恐惧,应该也有着终于从乱世中脱身的解脱。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而嵇康做到了以身证道。

 

嵇康,不是不能生存,而是选择了死亡。

 

愿我放浪一生

嵇康的一生,也算是不为世俗所拘束的一生了。身为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为什么不能像阮籍一样,对世道闭口不言呢?

      

也许是因为嵇康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儿时的嵇康被哥哥和母亲宠成了“公主”,所以,嵇康的生命中是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再加上他少好庄老,故而,嵇康的生命底色其实是偏道的。这样的生命底色,造就了他的精神气质,也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嵇康并不是“伪君子”,那种内外不一的人。他的道家底色是由内而外的,他真正地活出了道的感觉。从对嵇康的外表描述看,“萧萧肃肃,爽朗清举”,他有一种君子的气质,只是这种君子,不是儒家的君子,而是有着道家风采的真人。“萧萧肃肃”,好像是一种松柏之志,但加上“爽朗清举”,便将松柏之志化为隐逸之风,也就是所谓的“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袅袅而上,有“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感觉。嵇康的感觉,并不是何晏那种柔柔弱弱的“风俗气”,更偏向道家的汪洋恣肆,而儒家那种治国平天下的感觉,就少了许多。

       

嵇康内在的道,可以从很多事情上看出,就比如打铁。我觉得,嵇康和向秀一起打铁这件事情,有着很深的含义。

 

从某种角度看,他们俩的行为是荒诞的。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在那个时代,读书人就应该在官场上费尽心思,为国为民,而嵇康和向秀却选择隐居山林,在林中打铁。这很明显与当时的传统对着干,这可能是嵇康对那个时代的反抗。

       

当然,嵇康打铁也有可能是为了获得快乐。打铁会让人感到筋疲力尽,就像今天的健身,慢慢地,在这个过程中,会体会到一种精神气的存在。

 

此外,肉体上的累也可以导致精神上的不思考。不去想,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烦恼,这也有可能是嵇康获得解脱的一种方式。

 

如果再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将之界定为一种行为艺术,这种不受礼法拘束的方式,也是一种对荒诞世事的嘲笑,对自由的渴望。

              

嵇康不希望自己被礼教拘束,但是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一样。其实我感觉这是十分矛盾的,一边自己“痛饮三百杯”,一边与自己的儿子说要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希望自己的儿子能遵守礼教,对君王忠诚。我仔细想了想,可能因为嵇康知道自己的路,他的路就是他的路,这是一种天命,不全是由他自己来决定的。乱世中的清醒者,某种角度讲,命运是被注定的。嵇康不想让他的儿子走他的老路,因为嵇康心里清清楚楚,这样坎坷的一条追逐自由的路,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能走的。

       

最后,嵇康的儿子也没有走父亲的老路,而是为了保护君主而死的。

        

而嵇康自己,用自己的死告诉了世界,他是不受礼教拘束的人,他一生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嵇康死了,嵇康活了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他的死给我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冲击,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嵇康可以不死吗?

 

孙登曾经说过,嵇康的保身之道不足。嵇康真的没有保身之道吗?我认为他是有的。嵇康所写的《家诫》中,有许多关于与人交往,为人处事的道理,并且十分详尽。细细品味,嵇康在《家诫》中所写到的都是关于礼教的,也就是所谓保身之道,所以,嵇康其实对怎样保身是清清楚楚的,他要是遵守的话,肯定能活下来。但是以嵇康最后的结局来看,他并没有遵守保身之道。

 

那问题来了,既然嵇康自己都不遵守,那为什么又要让他的后代遵守呢?

 

嵇康作为一个父亲,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地活下去,而不是像他一样。对于一个父亲来说,孩子可以获得尘世的幸福,便是自己最大的期许。要让自己的孩子好好活下去的方法,就是遵守保身之道。

 

那嵇康自己呢?从另一个角度讲,嵇康是不得不死的。

 

嵇康是曹操孙女的丈夫,某种角度上讲,嵇康就是曹氏集团的人。而古代的制度,往往都是诛连,嵇康肯定也会受到牵联,所以他肯定会被司马氏视为威胁。

 

尽管如此,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人还是有很多不同的选择的,就比如说嵇康和阮籍。阮籍与嵇康比,跟曹氏关系略远,要比嵇康安全,但总得来说,他们两人的处境是差不多的。嵇康的性格刚烈,他做不到和阮籍一样,口不臧否人物。嵇康自己也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写到过,他的行为引起了许多礼法之士的仇恨,这样的话引来杀身之祸也只是早晚的事了。钟会曾经带着一帮当时的名流去找嵇康,当时嵇康正在打铁,并没有搭理钟会,使钟会很没有面子,从此钟会记恨上了嵇康。同样是面对钟会,阮籍的做法则和嵇康不一样。钟会曾经向阮籍询问对当时世事的看法,而阮籍则通过喝醉的方式,没有回答任何一个问题。嵇康和阮籍两人都选择了沉默,但是这沉默的意思就很不一样,至少在钟会眼里是这样。嵇康的沉默更多是一种君子不与小人交流的感觉,而阮籍则更倾向于自保。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还提到过,他自幼不太喜欢阅读儒家经典,反倒对老庄之道更感兴趣,并没有什么升官发财,建立风光伟业的想法。这说明嵇康的生命底色是以道为主的,而道家也是一种生命哲学,需要把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所了解的东西活出来。我认为,以身证道应该是嵇康对自己的要求,他不愿意做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

 

道,最高的境界就是成为真人,也就是打破一切条条框框,还原生命本身的样子。嵇康已经发现,当时的礼法是“失仁”的,是死板而又无意义的,所以他不愿意去遵守。他的放浪形骸是为了保持心中真正的道,也就是生命本来的样子。在经历过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感受过快乐与悲痛后,最终还能保持本心的人,是了不起的。

 

嵇康在死前表现出的坦然,不是什么“无知者无畏”,此时的嵇康已经是一个“有知者”了,但是他依旧可以做到无畏。他的死,是他自己的选择,是他内心的外显,显出了他的不屈,显出了他心中的道。

 

正是嵇康的死,“活”出了他的精神。


【昆仑世说】刀尖上的舞者——阮籍作品选

【昆仑世说】探寻生命之根——“正始名士”作品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