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文
花间飘着
“诚勤朴爱”的书卷香
我从千里之外朝着丽则女校走去,它从1906年款款而来,就这样相遇了。
对苏州同里丽则女校怀着仰视才拜访,因为那个时代让女人受教育,就如今天让普通年长者去登珠穆朗玛最高峰……丽则女校创立者、校长任传薪当年才19岁。老人们常说,有志不在年高,看来真有道理。
19岁的校长正是青春飞扬的年华,他聘请一些名人大家共同捧起“诚勤朴爱”的校训,站在讲台传道解惑教育女孩子走向知识的光明,校训是学校育人的魂,是先生们的希望,校长的期盼。每天看见校训并铭刻于心是一群文静淑雅的女学生。
走进这所百年校园脚步就被拉住,立于眼前的是一幢七开间三层的教学楼,歇山顶,清水砖垒砌,出檐有飞椽,走廊窗上的玻璃是雪花图案,端详那雪花是寒冷中的天使,学校选择这样的玻璃细微入里都有寓意,不由得想起《琵琶记》(元代•高明):“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学校激励学生以“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勤奋苦读。
看看这里岁月不改女校的书香静美,到处都散发出幽幽的人文情怀。教学楼的建筑有中国传统元素又受西方建筑影响,实用又庄重。感叹在百余年前就有这样的建筑,在当时一定很时尚。曾经那些婉约美丽的女子们在这里接受教育,真是无比幸运。她们身着长过腰,袖至肘的蓝色上衣,黑色裙子长及到足,每每进出这里都带着青春的歌韵又伴着书香,那味道深深浅浅古典丽质,每个女生都清艳如水似花。
过去女子不能迈出家门,读书更是不易。是因“女人无才便是德”在这样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下,女人只能在闺房,因没受过教育在蒙昧状态下,也不懂“女人无才便是德”其意是什么,国人对此也深信不移。千年百年一代又一代的女人与读书无缘,到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的萌芽是教会办的女校……
时间到了1889年,对中国的女人来说,是一道彩虹在上海的天空闪出。梁启超等人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名为“经正女学”,随后蔡元培也在上海创立了“爱国女校”,这让无数女人为之激动,难眠于黑夜。今天的女人能够接受教育,是最初彩虹移动而散落的花瓣,那些为女人受教育的先行者是中国教育程碑上,永远不朽的春天,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筑了女人受教育的通达之路。
充满朝气的任传薪得知上海办女校深受触动,他决定在自己的家乡同里也办一所女子学校,同乡的陈去病、金松岑等人也支持他,创办女子学校培养知识女性。任传薪认为女子只有获得了知识和经济上独立,才能取得与男子平等的参政权利,才能真正具有独立的人格……
那段时间他在月下踱步思考,常常整夜无眠,他要面对许多压力,周围人的不理解,那年月是女子上学堂大逆不道,办女校能否招到学生?办学经费、校舍、师资、每一细节都要考虑周全,非常难,许多时候当你凝视希望的时候,希望也在凝视你……
终于1906年2月在母亲的支持下,他在家乡同里创办了丽则女校,开创了这里女子教育的先河,为了办这所学校,他拿出了全部的诚心,将父亲建造的自家退思园作为校舍,也可以说他们母子把家变成了学校,退思园内退思草堂、琴房、旱船、桂花厅等都变成了教室,用家藏的数万册书籍开设了图书馆,同时还另辟了实验室、音乐教室还有小工场等,还在校外建了一个风雨操场。可以说他在毁家纾难办丽则。
为保障一流的教学质量,他聘请当时非常名望的先生到校任教,有国学大师钱基博(钱钟书之父),书法家钱祖翼以及范烟桥、任传鹤、顾乃复等等,这样一些名人大家在讲台,这里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该有多好,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著名教育家傅增湘亲笔题写了“诚勤朴爱”校训,钱基博也撰写了《校宇记》,学校很快就声名鹊起本地之外的女童,也担簦负笈而来。
知识是冲破愚昧的光明,也是女子们心理的渴望,常言道,一个男人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利于独自的前程,一个女人接受教育会影响一个家庭,影响三代人。丽则女校由于前来求学的人数逐年快速增加,任传薪高兴越来越多的女子来读书,可原有校舍已无法承受,经过一番考虑,1911年他在自家退思园旁边购得一处地基,建造了一幢七开间的两层教学大楼。这幢融东西方建筑风格的教学楼,在当时堪属罕见。丽则女校是女孩子们心中的梦,当时的社会名流,商人、大户人家纷纷将自家的小姐,从千里之外送到丽则女校,平民百姓节衣缩食也让女孩子到这里接受教育。
没过多久两层教学大楼还是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1916年,任传薪又在两层的基础上加建为三层,整个楼内室内光线充足,宽敞明亮,给人既雄伟挺拔又秀丽精致的感觉。三楼落成之日,举行了庆典,在同里出生被称为梁启超门下“三少”之一、时为参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委员的蓝公武先生、社会名流等都受邀前来出席。
场面很大,任教的那些先生钦佩这位小小年纪的校长,体谅他为女子受教育的不易,所以他们从不在薪水上计较,都愿意在这里为师。这些学者大家同任传薪有着同样的觉醒,女孩子受教育不仅是女人人格的独立,还有她们都是未来的母亲,也如一位教育家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少年强国则强,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母亲,无论多了不起的伟人、政治家、科学家他们都是母亲的孩子。
为女孩子能够受教育,任传薪和那些教师的眼光竟能能跨越遥远,触摸未来,这种远见里的教育情怀,在中国教育史上留痕千秋。今天每当毕业典礼那些女博士,穿着袍子,遥远的太祖奶奶会带着一脸愉悦的泪水说,孙女别忘了感恩那些为女人读书舍财忘己的先辈……
想想任传薪当时在经费上也是艰难不易,终日奔忙,好在他身后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校务日常工作主要依靠其母管理,这位母亲每日从早到晚为学校的事情操劳,她还支持年纪还小的儿子继续读书,任传薪随后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他一边办学校,一边读书。以超出常人几倍的勤奋和用功,深得任课先生们的赏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于1907年秋天,丽则女学设置艺术专修科,以此发展艺术教育。1909年,丽则女校又开设了师范本科班,他想为家乡培养女教师,以此希望通过她们培养出更多的女子。假期他赴德国、日本考察女子教育。回国后,开设自然实验室,有动植物标本。还添置一架大钢琴,从德国带回电影放映机。这些设备,在当时的同类学校中都少有。
在历史的回声里,悠悠水乡同里,石板路上撒落着微微的青苔绿,仿佛是为这里女学生铺成一条霞光万丈的春之路,三五成群的女学生,撑着油纸伞,穿着淡蓝色上衣黑色的裙子,手上书卷飘着油墨香,迈着轻盈的脚步走在古巷,成为同里一道独好的风景。随后她们转身进入了丽则校园,正正衣领走进教室。在静谧里看书等待先生的到来。
当先生说:“同学们上课!”朗朗的女子读书声,如音符跳闪在教室,又挤出门缝飘落在走廊玻璃窗的雪花图案上,声音的花朵就这样静静绽放着。那些女学生沐浴在知识的光明里,将贵如黄金的读书影像定格在这里。
看丽则女校在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也不断扩展新的课程,同时对学生进行强化专业技术培养。世间收获总是不负耕耘人, 1915年春暖花开正是春的时候,丽则女校学生的绣品在“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一举获奖。美丽的中国女孩登上世界的领奖台。时间到了1921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新时代国文大观――全国学校成绩》,收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两百余篇,丽则女校就入选十四篇。这不仅是丽则女校的荣耀,也是女子受教育后表现出来的优秀,丽则女校在全国也颇有声望。
在知识的浇灌下,觉醒的女学生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至今校园里有一块造型独特的碑,那是丽则女校学生因袁世凯在二十一条约上签字,非常气愤立下的明耻碑。碑顶呈剑头状,犹如一把利剑直刺腐朽末落。此碑正面为“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十个大字,背面碑文共12行近500字。该碑文由著名国学家、丽则女校国文先生钱基博撰文,特邀秋瑾烈士挚友、著名女书法家吴芝瑛书丹。
1938年日寇占领校舍作军营,为了不让纪念碑遭到破坏,师生冒险将碑深埋地下,1982年被发现,校园内建造了雪耻亭,纪念碑屹立亭中。目睹国耻纪念之碑,仿佛听到那些女孩子的呐喊,我的祖国,我的家园,我的国土……
丽则女校毗邻退思园,女校从这里起步,退思园是任传薪的父亲任兰生建,他曾是清代朝廷重臣,颇有政绩,后因被人弹劾回乡,为反思也为避祸,建了自家的宅院——退思园,他是一位极具文化素养的清官,为官时他为百姓兴修水利、赈灾荒、办教育,深得民心……他走了其儿子为振兴新学,在父亲留下的宅院里办学校,同里因他才有了当时很有影响的女校。他和父亲一样低调而内敛,却为中国女子教育史写下珍贵的一页。任传薪后来又让儿子任家锟,去了德国留学,在那个年代,让孩子走出国门读书学习是要有绝对开明的思想和胆魄。
我从千里之外来,在这于无声处的校园,感受那个时代19岁校长卓越的远见和办教育的大眼光,他办学的理念保留传统去其糟粕,借鉴学习西方,独走自己办教育的路。开辟发展本土女子教育。又凝聚了那样一些名人大师,19岁的校长用“诚勤朴爱”的校训丈量自己的生命。“诚勤朴爱”成为丽则女校那个时代,女学生最美最骄傲的彩虹裙。
穿越时光丽则女校朗朗的读书声,伴着书香美丽在柔软有泪有歌的岁月中。感悟花间飘来 “诚勤朴爱”的书卷香,那样馨雅幽幽……
总编辑:骆圣宏
特邀编辑:李建丽
文/王德凤
王德凤,山东菏泽人。王德凤 作家、摄影家,先后出版个人专著五部:《永远的白玫瑰》、《知音如溪》、《落下心帘》、《女人的脊梁》、《云雾里的视野心畴》。《华夏文学》特约作家,《上海文艺》等杂志签约作家。作品《筏客子博浪记》获中国当代散文奖;《岁月化妆师》获华夏文学最佳散文一等奖;《幸福美丽的牵挂》获“第六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笔会”二等奖。在《散文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