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我同意失去的某些东西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7-16



散  文


关于我同意

失去的某些东西


福建闽江学院/张亦怡



写这篇文的时候,我正坐在大山上吹着凉风,未曾想过,这篇文会有多少人看见,亦或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不重要了。是哪里的大山上呢?我不愿意说。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定义过“家”:或许只有父母尚在,随之生活的地方,才能够被称之为“家”。我潜移默化中同意了他的这种定义,于是很多地点我都自动地给它省略了定语。我想,这也是一种执念吧。最近看了本书,封面精美,满满的少女心,可书中却是写了作者的大半生,我想不到一个很合适的词来形容我的读后感,但我却私心地认为,她的前半生是可爱的。从她的字里行间,我开始想:我工作以后吃的每一顿饭,赚的每一分钱,都会是什么带来的?其实我的人生,从很久之前就是一场拉锯战了。在亲人与个人,远行与坚守,甚至于现实与梦想之间,努力地寻找并维持着那个平衡点,那个我不会崩溃的易碎点。关于上面那个问题,我假装很认真地思考了很久,其实不过是内心的挣扎早就有答案了,不是吗?我从来不认为现在做什么将来就一定要做什么,不认为昔日的成败会是今天不努力的借口,不认为一个人的一辈子就是一条路走到底……没有可是,没有但是,没有转折。我是从什么时候不再写日记了呢?应该是十七岁以后就没再翻开沉重的日记本了的。小时候,真的是一学期一小本精挑细选的封面漂亮的日记本,到后来的QQ盛行,空间里的日志也从不停歇,而如今,我却再也没有那时的勇气了。是的,没勇气,我承认。我开始害怕直面自己,再也做不到在日记中审视与警醒自己,害怕这样那样的梳理,于是回忆和人生更加错综不堪,混淆不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有了轻微的失眠症,一个个辗转难眠的夜,在想些什么,过了也就不记得了。可青天白日里,有些什么东西,却愈发的清晰。我从不敢轻易地谈论作家这个词,生活中也用得很是谨慎,这是一种尊重的距离感,我更愿意将其称呼为:写故事的人于我自己而言,就应该这样。不知道是些什么样的原因,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如今,我“应该会是个作家”的印象在历任同学中都深入人心,这也可能来源于我每一任语文老师的高调渲染。但这种印象,于年少时是小小的骄傲,于现在乃至今后,我想都会是一种空落落的失败感。有朋友曾说过,生活中的我并不像是会写出这样伤感悲戚文字的人。其实,我是个悲观主义者,任何事情都会做好最坏的打算,也从不对任何事任何人报全部的希望与最大的期盼于是生活中,乐观开朗与微笑,都是我的铠甲,沉甸甸的铠甲。可能也是这个原因,我太容易于文字里暴露最真实的自己所以一直以来,我的文字,我的情感,只愿意给人海茫茫中不曾相识的你看,不需要读懂,只想要,也曾有人与我同在。那些我想一生珍视的人。不经意间翻了翻日历,二零一九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的本命年,是我自己的二十岁,如果以活到八十岁来看,我的生命已经过了四分之一,有些快,又……有些慢了。一路走来,颠沛流离。就着岁月的喑哑,我于人生的小道上,蹒跚前行,摸摸索索。记不清到底换了多少个地方成长,但似乎值得庆幸与欣慰的是,我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倒是现在稳定下来,偶尔换个地方却会认床,不免有些感慨。总在一个地方不长久,冥冥之中导致了感情的不愿输入与输出,长此以往,自己将这定义为生性薄凉。以前向往流浪,如今只想安稳。世事渲染了风霜,我也再难以远行,不管那方是人还是事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我学会了审时夺度。  也曾有幸,温暖相随。许是上一世积下了小小善缘,因果循环,今生派你来与我圆满。从小,我就不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却总被身边人加以“你这样家庭出生的孩子”的修饰语,我不知道他们有意还是无心,可多多少少我放在了心上。  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我的人缘真算不上好,不过我也能淡然处之,常常这样跟自己说:世上最可怕的,是人心敬而远之也好。所以当有这样一个不畏惧我浑身是刺是污垢,依旧拥我入怀给我温暖的人出现时,我像抓住了一块浮木,拼命地扑腾。当然,这样无畏的人在少数。感受到他们温暖的同时,我也用这颗敏感的心给予小小回馈我怕太急,给的太多适得其反,又怕太少,不够与其相比拟。 欣喜之余,我数着自己能给出的好,却记不清他们到底给了我多少光。  我相信命,也信你们。很多事情执着过后再回首,都会说那时的自己真傻,明明注定的结局却还要挣扎,弄伤了自己也没能改变什么。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个重感情的人,每每把谁放在心上的时候,都歇斯底里,不留余力,不管是家人亦或朋友。那个一同胡吃海喝畅聊梦想的人,那个打闹斗嘴鼻涕眼泪互抹的人,那个深夜细数心事给予温暖的人,那个先说永远却也先放手的人,那个至始至终都在身边的人,那个我踏遍千山万水去看你的人,那个时时刻刻想念的人…… 如果按一下时间的快进,飞速闪过的日子里,会不会有你们的身影?

如果我不曾向前一步,是不是和你们的故事,就停在说你好的那里?
如果我们注定终将散去,那唯一的相识初见,能不能再重演一遍?
时光不在,岁月老去,那些我想一生珍视的人,有没有在某个熟悉的瞬间,脑海中一闪而过的会是我?





          

栏目主编:劲松

责任编辑王美萍


文/张亦怡

贵州人,福建闽江学院大三学生,《人民作家》专栏作家。



每周一期      周一发布

(点击眉头上“人民作家”可任意阅读)


本期目录


张亦怡/福建闽江学院

散文/关于我同意失去的某些东西


王建美/贵州中医药大学

散文/讨厌的味道,终成想念

曹瑞冬/温州大学

杂文/闯红灯杂议

姚凤/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随笔/即便我们低微,也要高贵地活着


刘琳慧/天津商业大学

征文/从这里,向未来出发


上期回顾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张亦怡/福建闽江学院

小说/世界尽头,愿你归来仍少年

杨沛业/北京国家会计学院

小说/抱怨

黄羽诺/加拿大皇后大学

散文/入一口酥月饼 品一抹浓乡愁

夏志成/江苏警官学院

随笔/生命的芬芳与魅力

许钰洁/陕西科技大学

征文/“东方1号”,我们的一个起点



人民作家·大学生文苑
投稿指南 

一、征稿对象

各在校大学生。

二、作品要求

题材、体裁、篇幅不限,尤其欢迎小说。谢绝一稿多投,必须是原创,未在别的平台上发表过,在纸质媒体上的除外。

三、关于稿费

作品在本平台发表后七天内的打赏收入,一半给作者做稿费;不管有无打赏收入,本平台不再另行支付作者稿费。

四、激励措施

1、优秀的作品《人民作家》编辑部将积极向各大纸质文学刊物、出版社或一些影视文化公司推荐发表、出版或收购影视、数字、动漫、有声版权;

2、影响比较大的作品和作者,适时组织其作品研讨会;

3、发表在《人民作家》上的文学作品,可以参加《人民作家》文学奖的评比;

4、《人民作家》编辑部大型文学活动和采风活动可以视情邀请特别优秀的作者参加;

5、特别优秀的,可以有机会担当《人民作家》特邀编辑,并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民作家》编辑部出具相关证明。

五、投稿方式

总部: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信箱:来稿请发renminzuojia@163.com信箱,并注明“大学生来稿”字样,二周内未接到采用通知的可另投他处。

联系人:陈老师  18105113751(微信同号)

要求:来稿请附作者简介和照片及联系方式。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如果认为文章还可以,转发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以示鼓励!

欢迎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阅读《人民作家》简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