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银匠

人民作家V作者 人民作家 2021-05-1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人民作家

点击上方图片发现更多美文


王 喜 根 在 线



主编:李建丽

编辑:张亦怡

朗诵:舞






    





江苏|王喜根



我从小就羡慕人家“惯宝宝”,手上有手镯,脚上有脚镯,镯上有一串银灿灿的铃铛,手舞足蹈之际发出叮叮当当的银铃声,动听极了。而农村里、渔船上的小男孩则喜欢戴银项圈,每个直径约二十公分,明晃晃地套在脖子上,与脑后的“小尾巴”相得益彰。

按说我是家里“老巴子”也算“惯宝宝”,儿时却没有享受到如此待遇。母亲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当我儿子呱呱一落地,她便送来了银灿灿的手镯、脚镯,算是弥补了我儿时的遗憾。

据历史记载,中国发现和使用白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早期银器初见于战国,于汉唐时期更进入鼎盛时期,人们把保佑平安、兴旺发达、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等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各种金银器上,形成了深厚的民间首饰文化。

记得古镇上曾拥有三四家银匠店,加工的金银首饰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童饰,另一类为女饰。童饰有手镯、脚镯、锁片、项圈、帽坠、麒麟送子牌、和合二仙牌以及挑式、钟式、筐式等各种各样的铃铛。女饰有插在发髻上的簪子、金钗,戴在手上的戒指、手镯、手链,挂在耳朵上的耳环、耳坠和套在脖子上的项圈、项链。

离我家最近的是一家王记银匠店,老银匠鼻梁上架一付老花镜成年累月地敲打着,他那工作台上,酒精灯、银匠砧子、锤子、锉子、钳子、试金石、模子,一应俱全。此外,还有一把白铜、象牙做的戥子和一瓶给首饰上光的白矾水。

看他打制金银器,绝对是一种艺术享受。点上酒精灯,老银匠气定神闲地将带弯头的吹管含在嘴里,深深吸上一口气,火焰顿时被吹成了一道细线,金块在蓝色的细火中渐渐变软,随后放进铜模子叮叮当当敲打一气,美轮美奂的花型脱颖而出,紧接着拿到小铁砧上轻轻锤一锤、锉一锉,去除毛边毛刺,再放进白矾水瓶,只听得“哧啦”一声,一件锃光闪亮的首饰便展现在客户面前。

记得和我母亲共事的张先生过去就是位银匠,“文革”破四旧,金银首饰首当其冲,他转行当了会计。

改革开放初期,县里创办金属工艺厂,人们想到了散落在民间的一帮老银匠,张先生风风光光地被请去当艺术顾问,参与设计制造了一批“国宝”级金属工艺品。

“九龙杯”,相传是清康熙年间邻国进贡的一件稀世珍宝,它的奇特功能在于斟酒后杯中能显现一条龙,因而备受康熙喜爱。此后,则演绎出《杨香武三盗九龙杯》的民间传说。

至于这九龙杯到底何等模样?如今流落何方?始终是个谜。而这帮不甘寂寞的老银匠,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居然将这具有珍贵考古价值的九龙杯制成了。

那年,我到该厂采访有幸一睹芳容:一只金银镶嵌的酒杯,四周环绕着八条形态逼真、玲珑剔透的金龙,斟上白酒,杯底则显露出一条活灵活现的小青龙。为了给国家换取外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该厂推出了“九龙酒具”,首次拿到国际市场展销,马上引起轰动,尽管售价高达人民币8600元,仍供不应求。

老银匠闻此一个个大喜过望:一喜为国争了光,二喜民间的传统工艺绽放出了绚丽夺目的异彩!


往期回顾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1、铜匠

2、铁匠

3、锡匠



特别推荐

(点击标题阅读)


1、为什么说“从小一观,到老一半”?教育专家给你科学解答

2、

3、

4、

5、

6、


作者简介

文/王喜根

江苏扬州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特写集《耐读人生》、民俗文化读本《扬州古巷风情(上下)》《渐行渐远的老行当》《农耕年华》《江南老行当》《寻访中国古村镇》。

诵/舞

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关干部,《人民作家》平台特约主播。





每周一期   周二发布


本期目录



陈慧谷在线

范公堤与“三贤祠”(上海/陈慧谷)

李元程在线

世界上最美好的奇迹(北京/李元程)

刘炜在线

人间的春天(江苏/刘炜)

王喜根在线

江南老行当之:银匠(江苏/王喜根)

邹秉南在线

泰山岱庙(江苏/邹秉南)

孙宇光在线

七夕劫(江苏/孙宇光)

往期目录



陈慧谷在线

串场河畔的盐官名相(上海/陈慧谷)

李元程在线

舞台(北京/李元程)

王喜根在线

江南老行当之:锡匠(江苏/王喜根)

何敏翔在线

清明烟火(江苏/何敏翔)

邹秉南在线

刘家桥,历史显赫的大汉皇族村(江苏/邹秉南)

孙宇光在线

飞舟记(江苏/孙宇光)

名家在线稿约

不管您是不是文坛名家,只要您有一定数量、质量的文学作品可供每周一篇发表,您在这里就是名家!一般文学作品也可,尤其欢迎中篇、长篇小说。好作品有人读才有价值,点击量低于200或连续3篇点击量低于500的将停止刊发;读者反响较好、留言评论较多的可以参加“《人民作家》文学奖”的角逐。

本刊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213室 联系方式:18861952100(微信)文稿统筹:18105113751(微信)

投稿信箱:renminzuojia@163.com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转发分享的同时,在文章后点“在看”和留言,以示鼓励!

欲了解《人民作家》详细资讯,请加关注后进入公号,从下方菜单中查询。

往期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