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讯|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去世!(文末附托尼·莫里森研究文献部分汇总)

据《华盛顿邮报》6日报道,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于美国当地时间8月5日去世,享年88岁。


托尼·莫里森



  人物简介  


托尼·莫里森,美国黑人女作家,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闻名。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1970)《苏拉》(1974)《所罗门之歌》(1977)和《柏油娃》(1981)等。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 "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莫里森的主要成就在于长篇小说方面,她的作品被认为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表达方式。托尼·莫里森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奖的黑人女作家。


  主要作品  


  托尼·莫里森国内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以Toni Morrison为主题、关键词、篇名、摘要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可以获取文献2263条,其中中文核心与CSSCI期刊发文387篇。我们在此分享2016年至2019年与“Toni Morrison”相关中文核心与CSSCI文献。如果您需要完整版中文核心与CSSCI期刊发文文献,请在公众号发送“莫里森”获取。


[1]王绍平,周奇林.景观言说与记忆书写——《天堂》中的景观叙事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01):136-143+149.

 

[2]张银霞.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美国南方建构[J].外国文学,2018(05):62-70.

 

[3]朱云.种族·肤色·归属感——评托尼·莫里森的新作《他者的起源》[J].当代外国文学,2018,39(03):165-168.

 

[4]文永超,熊沐清.莫里森空间研究的拓展和深化——评《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地理与政治想象》[J].当代外国文学,2018,39(03):169-172.

 

[5]毛艳华.流动的母性——莫里森《慈悲》对母亲身份的反思[J].国外文学,2018(02):92-98+158-159.

 

[6]崔莉.莫里森小说《家》中的美国黑人幽默与家园主题[J].外语教学,2018,39(03):100-104.

 

[7]胡亚敏.托尼·莫里森《家》中的民族空间与黑人战争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8,39(02):134-140.

 

[8]封金珂.家园·乐园·共同体——《乐园》中的共同体形塑[J].当代外国文学,2018,39(01):118-125.

 

[9]李珩.《最蓝的眼睛》叙事艺术管窥[J].语文建设,2017(33):44-45.

 

[10]言捷智,吴玲英.《上帝拯救孩子》的创伤叙事与创伤治疗[J].当代文坛,2017(06):123-126.

 

[11]赵东旭.《真爱》对《凝望上帝》的呼应与超越[J].电影文学,2017(20):93-94.

 

[12]孙杨杨.认知边缘之文学秘密——德里达与莫里森[J].外国文学,2017(05):89-97.

 

[13]冯芸.从语言顺应论角度探讨《宠儿》的翻译[J].语文建设,2017(27):73-74.

 

[14]申磊.小说《宠儿》与其改编电影的叙事方法对比探讨[J].电影评介,2017(17):95-97.

 

[15]焦小婷.又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托尼·莫里森的新作《天佑孩童》解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5(03):108-110.

 

[16]赵宏维,樊波,陈小玲.自然书写:托妮·莫里森的生态意识[J].外国语文,2017,33(04):41-45.

 

[17]雷蕾.莫里森小说《慈悲》的文本空间叙事研究[J].外国语文,2017,33(04):24-28.

 

[18]杨彩霞.探索黑人女性心灵世界的重构——评莫里森小说《宠儿》[J].语文建设,2017(21):22-23.

 

[19]吴良红.托妮·莫里森边缘书写下的叙事策略[J].出版广角,2017(13):78-80.

 

[20]韩秀.游走于黑白文化间的“文化孤儿”——《柏油娃娃》中吉丁的伦理困境[J].外国文学研究,2017,39(03):129-136.

 

[21]霍米·巴巴,翟晶,乔亚娟.半路之屋[J].世界美术,2017(02):85-90.

 

[22]庞好农.创伤与异化——社会伦理学视阈下的《上帝会救助那孩子》[J].北京社会科学,2017(06):4-11.

 

[23]房丽颖.小说《宠儿》改编电影的文化隐喻[J].电影文学,2017(11):100-102.

 

[24]张鹏蓉,周晓慧.论宣叙调在莫里森小说《宣叙》中的作用[J].学术交流,2017(06):213-218.

 

[25]马艳,刘立辉.第三空间与身份再现:《柏油孩子》中后殖民主义身份建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3):121-126.

 

[26]隋红升.莫里森《慈悲》对西方传统女性气质的伦理反思[J].外国文学研究,2017,39(02):93-100.

 

[27]胡超男.《宠儿》叙事特征及艺术效果[J].语文建设,2017(11):20-21.

 

[28]王蕾.托尼·莫里森文学视野中的黑人母性书写[J].妇女研究论丛,2017(02):104-111.

 

[29]王俊霞.黑人命运的枷锁——解读《宠儿》与《最蓝的眼睛》中3代黑人的心理历程[J].外语学刊,2016(06):148-150.

 

[30]张晓芬,申霖,郑平坪.解读托尼·莫里森《宠儿》黑人女性意识[J].语文建设,2016(30):67-68.

 

[31]田俊武,张扬.回归之路——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旅行叙事[J].当代外国文学,2016,37(04):132-138.

 

[32]都岚岚.此心安处是吾乡:论《家》的创伤叙事与伦理取向[J].当代外国文学,2016,37(04):125-131.

 

[33]韩铮.《爵士乐》音乐文化赏析[J].语文建设,2016(27):89-90.

 

[34]李雪梅.“正常心灵”的异类:黑人妇女阶级——酷读《天堂》[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24(03):96-101.

 

[35]辛珏如.美国黑人的困惑与纠结——从莫里森的小说看美国黑人问题[J].人民论坛,2016(25):190-191.

 

[36]王文胜.创伤与医治——论海外新移民作家陈谦的创伤小说[J].扬子江评论,2016(04):108-112.

 

[37]焦小婷,托尼·莫里森.文学的情调——托尼·莫里森访谈录[J].外国语文,2016,32(04):1-4.

 

[38]哈旭娴.历史的重现 当代的共鸣——论莫里森《恩惠》的历史书写[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95-101+169.

 

[39]杨颖育.生态批评视阀下的《最蓝的眼睛》解读[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4):119-123.

 

[40]辛珏如.《所罗门之歌》中反话语的分析[J].语文建设,2016(12):37-38.

 

[41]方小莉.伴随文本对非裔美国女性社群书写的建构[J].中国比较文学,2016(02):54-65+77.

 

[42]郝素玲.创伤  孩子  未来——托尼·莫里森新作《上帝帮助孩子》简论[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6(02):62-67.

 

[43]赵文书.重复与修正:艾丽斯·沃克对拉尔夫·艾里森和托尼·莫里森的继承和超越[J].当代外国文学,2016,37(02):5-14.

 

[44]吴玲.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下)——评《爱》[J].中国教育学刊,2016(04):116.

 

[45]汪凡凡.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书写[J].语文建设,2016(06):61-62.

 

[46]王守仁,吴新云.走出童年创伤的阴影,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安宁—读莫里森新作《上帝救助孩子》[J].当代外国文学,2016,37(01):107-113.

 

[47]庞好农.从《至爱》探析莫里森笔下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1):21-27.

 

[48]刘芹利.论《最蓝的眼睛》佩科拉疯癫之路的食物话语[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01):131-136.



精彩推文回顾

王宁 | 西方文论关键词:世界主义

殷企平 | 西方文论关键词:共同体

王向远 | 外国文学研究的浅俗化弊病与“译文学”的介入

曹顺庆 | 东西方不同文明文学比较的合法性与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

谭惠娟 | 拉尔夫·埃利森的生存哲理

陈思和 | 对中西文学关系的思考

郭英剑 | 教学事故

蒋承勇 | 酒神与日神: 西方文学的双重文化内质—— 兼谈文学的人性意蕴

虞建华 | 从外语专业文学教学看高等教育的“用”与“知”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