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乔修峰 | 黑暗的最深处是光亮,孤独的最深处是渴望,绝望的最深处是希望


【作者简介】

乔修峰,男,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乔修峰 研究员

《“水仙号”上的黑水手》书评

原题《“光束在海浪的波顶跳跃”》

康拉德是一位用文字作画的大师。《“水仙号” 上的黑水手》(安宁译,译林出版社2022年4月版)是他最有诗意的画作。他用淡粉、浅黄、铅灰、雪白、蔚蓝、火红、亮银、墨黑,描绘了一个孤独而又虚幻的海洋世界。大海温和的时候,“漆黑的水面上布满了一缕缕光的条纹,它们在浅浅的涟漪上温柔地起伏,就像冲上岸边并在那里扎根的细浪”;大海狂暴的时候,“整个宇宙除了黑暗、喧闹、暴怒——船,仿佛什么都没有”。与康拉德同时代的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认为,《“水仙号” 上的黑水手》是英语语言中 “对大海及海上生活描绘最细腻、最有力的画卷”。不过,康拉德并不愿意被人当成是海洋小说家,他的画面里描绘的是人类复杂的心理和存在的意义,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试图透过细节的面纱,捕捉生命的本质。”


“太阳孤独而灿烂地升起在湛蓝的天空,它看到一艘寂寥的船,在蓝色的海上迎风而行。” 这艘叫作 “水仙号” 的英国商船从印度出发,前往伦敦。从起点到终点,从黎明到黑夜,它的行程正是人一生的镜像。它注定要离开陆地,但又渴望回归陆地。孤独是它的命运,对归属感的渴望是它生命的动力。苍穹、大海、孤舟、水手,俱为一体。休戚与共,是康拉德想让我们在孤独中看到的本质。当船在海上遇到风暴的时候,船长站在甲板上,“摇晃着、踉跄着,尽力保持着平衡”。船长这样,船也是这样,我们都是这样。

康拉德和卡拉瓦乔一样,都是用强烈的明暗对比来制造冲突的光影大师。天空与大海被看不透的黑暗笼罩着,强烈的光线聚焦在一艘白色的帆船之上,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水手的群像。十几个白人水手,围在黑人水手吉米的身边。吉米是在装病,还是真的快要死了?围观的水手脸上写满了骄傲与羞愧,希望与绝望,同情与怀疑,伤感与愤怒。他们看不明白,我们也看不透。世界原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那无边的大海,“广袤而模糊,一如生命的影像,有着闪光的表面和黑暗的深处”。如果说那艘船就是我们自己,船上的水手就是我们心中形形色色的念头和情感。我们就是这些念头和情感的复合体。康拉德在小说的序言里说,他的任务就是让我们看,透过黑暗和迷雾看到宇宙和人生的真相与实质。

或许,正是因为赤裸裸的真相总是让人难以接受,我们的生活才罩上了一层面纱。在苍茫肃穆的大海或宇宙看来,人类所有的欲望和拼搏都是那么微不足道,那么荒诞。康拉德细腻的文字总是透着这样一种让人不敢承认、无法承受的沉重。如果说康拉德是悲观的,那是因为他揭开了真相的面纱。世界就像那一望无垠的海面:“它闪耀着,犹如满地的珠宝,又如苍穹,空无一物。” 但康拉德并没有叫我们放弃,他写 “水仙号”的故事,是要告诉我们,黑暗的最深处是光亮,孤独的最深处是渴望,绝望的最深处是希望。越是看清了真相,就越要为这短暂、渺小、荒诞的一生寻找意义。

这部1897年问世的小说是康拉德第一部真正的杰作,捕捉到了在海浪的波顶上跳跃的光束,是他成为英语散文大师的起点。



《“水仙号”上的黑水手》


康拉德经典

〔英国〕约瑟夫·康拉德 著

安宁 译

译林出版社 凤凰壹力



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先驱约瑟夫·康拉德

以海洋为舞台,展现人性以及人类生存境况

水手,是神秘海洋永恒的孩子,是大海的终身囚禁者。
在大海不朽的怜悯面前,水手们必须辛劳工作,一刻不停地为自己的生命辩护。

“康拉德经典” 系列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最优秀的小说作品选集。约瑟夫·康拉德是英国文学史乃至西方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重要作家,1998年,美国兰登书屋《当代文库》编委会评选出 “20世纪百部杰出英文小说”,康拉德超越乔伊斯、福克纳、劳伦斯、詹姆斯等著名欧美小说家,以四部作品入选。这套康拉德经典系列,将助力推进国内的康拉德研究,亦可增进读者对康拉德及其作品的了解,读者可以从中欣赏到康拉德典雅多思的拉丁文风,及其对海洋的描写、对人性的展现。

作者简介

约瑟夫·康拉德,1857年12月生于波兰,后加入英国国籍。他出身于上流社会,少年时逃到了马赛,曾先后在许多船上做工,因而他精通英语并擅长航海,也了解水手。他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描写船员的作品中,描写在神秘的刚果河上航行的《黑暗的心》(1902年)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水仙号”上的黑水手》也是其代表作品。

译者简介

安宁,硕士师承北京大学申丹教授,博士师承香港中文大学李欧梵、大卫·帕克教授。英国、波兰、美国、日本等国康拉德协会会员。已出版译著《康拉德文学传记》《康拉德书信选》《康拉德散文选》,在《康拉德学报》(英国)、《康拉德学刊》(美国)、《中华读书报》等发表论文、杂文多篇。

内容简介

《“水仙号”上的黑水手》是一部独特的小说,它可以看作人类生存的寓言。尤为独特的是,约瑟夫·康拉德把舞台搭在了大海上——这个一般作家陌生而他极为熟悉的场域,写出了人类的典型境遇和特征。人类渺小,脆弱,满身污渍,但也并非十恶不赦,是那些淳朴、坚韧的灵魂,撑起了人类生存的脊梁。康拉德用一艘船、一次航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各种可能。他的叙事技巧、缜密思维,成就了这部风格独特的作品。


说明 
1. 本文推送时未加注释,引用时可参考原文。
2. 本文经授权推送,未经授权不得转推。

往期文章回顾

申丹 | “隐性进程”与双重叙事动力

彭青龙 | 论跨文化传播人才的核心素养

李保杰丨泛美政治经济视域下美国奇卡诺移民小说中的成长叙事

曾艳兵 | 从“地洞”到“洞喻”

刘建军 | “To be or not to be” 的困境与破解——兼论当下外国文学批评的方法论问题

杨金才 | “英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翟乃海 | “所有诗人都是犹太人” ——论耶鲁批评家的犹太诗学

金雯 | 书写 “真实内心” 的悖论——重释西方现代小说的兴起

陈靓 | 从阿诺德·克鲁帕特的世界主义到戴尔·海姆斯的民族志诗学 ——论美国本土族裔性的语言核心与转换策略
郭英剑 | 对取消英语主科的主张,咱就别引经据典据理力争了,说点常识好吗?

高继海 | 莎士比亚历史剧与电影改编 —— 以《理查二世》和《理查三世》为例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