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越千年灯火,看看古人过元宵有多讲究

敦煌书坊 敦煌书坊 2023-04-28

从文献记载和敦煌石窟壁画中,人们可以知道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元宵节日是十分多姿多彩的:元宵的明月、元宵的团聚、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欢歌笑语、元宵的纵情娱乐、元宵的游人,共同编织着元宵之夕的良辰美景,构成了上元节俗的独特景观。


龙  舞


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元宵之夜……单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舞龙 清代年画中的舞龙图


龙舞是一项流行于我国各地的民间竞技性舞蹈。每逢岁时节庆或盛大庆典,人们都以舞龙来表示庆贺。

 

舞龙是在远古龙图腾的基础上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据文献记载,“舞龙”的习俗源自殷周时期的“祭天”遗风。考古出土的商、殷、周时代的青铜器中,就刻有龙形图案。汉代王充在《论衡·明雩篇》中载,龙舞是一种多人在渡河时所表演的像长龙一样的行列舞蹈。一般在暮春时分举行的祭礼中,表现出龙图腾崇拜及祈雨等多种含义。当时龙舞已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并演变成耍龙灯的形式。龙舞将龙的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深受人们喜爱。


百子图·龙灯胜会


龙的制作风格和舞龙的方式和动作等也因时代和地区不同而千变万化。其中有竹篾或钢丝扎成龙的身架,再饰以丝纱,里面置有灯烛,通体明亮。另外,还有用长条板凳作架,装饰成龙形,人们双手持板凳腿而形成的舞动的板凳龙以及用草扎成的草龙等等。舞龙的动作花样也十分繁多,如“蛟龙漫游”“摆尾脱皮”“双龙戏珠”“龙蟠九叠”“蛟龙过桥”“单龙戏珠”“头尾齐钻”等。


舞龙图 明清


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四季丰收。千百年来,这一颇具特色的民俗体育娱乐活动代代相传,并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象征性的民俗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燃  灯


上元张灯习俗起源于汉代。据《初学记》卷四《岁时部下·正月十五日》条说:“《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


燃灯 莫高窟第400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梁简文帝有《列灯赋》曰:“何解冻之嘉月,值萱荚之尽开。草含春而动色,云飞采而轻来。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这篇赋描述的是正月十五日夜张灯的情境:有油灯,有漆灯,或燃香,或燃蜡,灯月交辉,倒映水中。


燃灯 莫高窟第146窟


到唐代,上元灯会更是热闹非凡。据韦述《两京新记》卷二称:“正月十五日夜,敕许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观灯。其寺观街巷灯明若昼,士女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阡陌纵横,城关不禁。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撤。”唐代的皇帝中宗、睿宗、玄宗也都十分热衷于上元观灯。由于在历代皇帝的大力提倡之下,唐代的上元观灯活动更加盛行,许多诗人写下了有关灯会的诗篇。敦煌写本P.2555号文书还存留有一首五言诗,诗题为《御制勤政楼下观灯》曰:“明月重城里,华灯九陌中。开门纳和气,步辇逐微风。钟鼓连宵合,歌笙达曙雄。彩光不为己,常与万方同。”该诗描写了君臣于明月华灯之下观灯行乐的盛况。


莲花供养燃灯佛 莫高窟第61窟


上元节观灯作为一个岁时节日习俗在长安、敦煌地区流行,民间甚至有说法认为:“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地处西陲的凉州,元宵灯会也很繁盛,“灯烛连亘十数里,车马骈阗,士女纷杂”。在敦煌文献中亦有较多关于敦煌上元节燃灯、观灯的隆重热闹场景的记载。如敦煌文献S.6836《叶净能诗(话)》中详细描述了唐玄宗在上元节观灯的情节。S.2832《诸杂斋文范本》中载:“十五日,初入三春,新逢十五。灯笼火树,争燃九陌之时;舞席歌筵大启千灯金之夜。”


布衣供养燃灯佛 莫高窟第61窟


上元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之一。它以极富民俗特色的游戏、娱乐、赏灯来愉悦人们,使人们充分释放和享受节日所带来的欢乐。因此,上元观灯的风俗历经千余年而长盛不衰,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走百病


走百病,亦称“游百病”“遣百病”“除百病”“走三桥”“走桥”“度厄”等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方式是,每年正月十五之夜,或正月十六之夜,女子们梳妆打扮后,相约结伴,联臂出游。出游的路线都是事先选择好的,从出门到回家,穿街走巷,沿途必须走过三座桥。这种主要由女子参与的避灾求福祛病游乐活动,是将游乐与信仰交混的岁时民俗现象。


走百病图像


明清时期,走百病十分盛行。明人沈榜《宛署杂记·民风》记述京城元宵游灯市民走桥摸钉祛百病云:“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人持一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度厄之意。或云终岁令无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

 

走百病与走桥在丝绸之路上一直十分流行,它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简易的运动养生方式。她们以走路、远游陶冶性情、闲庭信步,呼吸新鲜空气,使百脉疏通,内外协调,达到休闲健身的效果。由于此项活动简便易行,深受人们的喜爱,直到现代,仍是人们用以养生的方法之一。


跳百索


跳百索,亦名“跳白索”。是元日节庆期间妇女、儿童十分喜爱的民俗体育活动。古人称绳为“索”,今人称跳绳。跳索是我国传统的游戏,据传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内蒙古的狼山岩画中就绘有跳索的图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已开始广泛流行于民间。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灯市”也有“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的记载。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也有“跳白索”的记载。清人彭蕴章的《松风阁诗钞》载 :“太平鼓,声咚咚,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尽情地跳百索的情景。


捉迷藏


捉迷藏是元日的儿童游戏项目。它是以巾蒙目,相捉为戏。《致虚阁杂俎》及《琅嬛记》谓唐明皇与玉真于月下,以锦帕裹目,方丈之间,互相捉戏,谓之捉迷藏。元稹《杂忆》之三诗云:“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辨花丛暗辨香。忆得双文胧月下,小楼前后捉迷藏。”《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宫词:“内人深夜学迷藏,绕遍花丛水岸旁。乘兴或来仙洞里,大家寻觅一时忙。”以上描写的全是唐时流行的捉迷藏游戏。


捉迷藏婴戏图 苏汉臣绘《长春百子》(局部)中的儿童藏猫猫情景 宋


明代,捉迷藏很为盛行,尤其是岁时节日,宫廷和民间把其作为重要的娱乐活动。《天启宫词》载:“石梁深处夜迷藏,雾露溟累护月光。捉得御衣旋放手,名花飞出袖中香。”皇帝熹宗朱由校经常在闲暇时间找人陪着他玩捉迷藏游戏,可见捉迷藏游戏深得明人的喜爱。


文章摘编自《丝绸之路岁时节日民俗体育图录》

今日推荐图书

《丝绸之路岁时节日民俗体育图录》
李小唐 林春 李重申 著
扫码购书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4097-9

定价:180.00元


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壁画砖体育研究

林春 李重申 张有 著


扫码购书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5130-2
定价:138.00


“走近敦煌”丛书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定价:380.00元

扫码购书

往期回顾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舞狮献瑞,百戏之绝

郝春文 | 走近蒙尘千年的敦煌宝藏

虎年看虎,甘肃这些“文物虎”虎虎生威

喜报 | 我社《甘肃石窟志》《华戎交汇——敦煌民族与中西交通》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甘肃教育出版社发行部

0931-87730560931-8435009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