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拙纯真:北魏时期的敦煌艺术
敦煌的北魏艺术带有浓郁的河西文化的气息,或者说莫高窟这批北魏石窟仍是沿着五凉艺术的传统在进行制作。
首先从石窟形制、题材、色彩、造型、表现手法等处处都可以看出它和北凉石窟一脉相传的关系。
人字披前室与中心塔柱相结合的支提窟是北魏8个窟的普遍形式。
从题材上看,中心塔柱是支提窟的主体,四面开龛的塔柱。
东面是塔柱主体,高大的龛内塑着倚坐说法的佛像。
其它南、西、北三面均作双层龛,南北面上层为阙形龛,内塑俯视下界的弥勒菩萨,下层均塑禅定的结跏坐佛。
除说法、禅定、共修、弥勒菩萨等主像外,龛柱上端还满贴浮塑的供养菩萨;个别窟还贴有浮塑的飞天、化生、千佛、立佛 (如第437窟)。
每面龛两侧还塑立胁侍菩萨或天王、力士。
中心塔柱的布局,是理解石窟性质的关键,莫高窟北魏支提窟,东向龛大多倚坐说法像,只有259窟,中心龛柱半柱,作二佛并坐像。
人字披下的南北壁,各绘说法图一铺。
东、南、西、北四壁,画绕窟一周的天宫伎乐。
北凉时期的第272窟均画作圆拱建筑,到北魏诸窟则画作圆拱形建筑与飞檐起脊的汉式楼阁相间毗邻,每一图中画伎乐一身,或吹箫、笛、笙角、管螺,或击铙、鼓,或揍箜簇、筝瑟、琵琶,或摇鼗鼓、串铃,或击掌、散花,虽凭栏依阁半露身躯,但舞态灵动,一顾一盼,活泼潇洒。
由于画面上把这些伎乐安置在天宫楼阁里,为有别于“诸天伎乐,于虚空中不鼓自鸣”。我们把它命名为“天宫伎乐”。
天宫伎乐以下四壁,是罗列整齐的大面积的千佛。
千佛以下,绕窟一画的是金刚力士,这些粗健勇莽的大力士在山岳间翻腾越跃,和神奇诡谲的夜叉、猴、羊、鹿、马,歌舞吹弹,与上层优雅的伎乐和中层寂然静坐的千佛形成鲜明的对比。四壁接近地面画的神祇,多代表地神。
第254、257窟是北魏窟中本生故事最集中的两个洞窟,共有7幅不同内容的壁画。这些壁画的精湛的技巧表现和如此精深感人的艺术效果,应当是历史的升华。
第257窟的《九色鹿本生》是一幅美丽的寓言故事画,在赭红色的横幅壁面上故事从南向北发展,也从东向西回叙,当溺人被九色鹿拯救上岸,跪在地上向鹿感恩的时候,贪婪的王后在皇宫梦见一只美丽的九色鹿,急需得之而后快,国王重金悬赏,溺人见利忘义,当他抛弃信誓旦旦的诺言,满身摒发恶疮,财迷心窍地领着国王的猎骑去出卖朋友,善良的九色鹿还蜷伏着头在森林里睡觉,当乌鸦把它唤醒,已无路可以奔逃,只有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当正义战胜邪恶,每一个读画的人都会为这个永恒的主题而感动。
再如第254窟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为了表现这个故事,古代大师们在构图上作了精密周详的思考,在布局上真正达到了“惨淡经营”的境地。全图在七个情节画面上画了五个萨埵的形象,每一形象都不只于表面的相似和重复,而是描写内在的情感。
第254窟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之所以是一幅杰出的作品,就在于它的内容与表达形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这种细腻的描绘也表现在其他细节,使读画者兴味无穷。
莫高窟现存的8个北魏石窟,是十分重要的美术遗产,我们进入人字披中心塔柱的窟内,就感到一种古老、朴拙和纯真的艺术情调扑人眉宇。赭红底壁上“人大于山” 的本生故事画,色块明快、婉丽多姿的天宫伎乐,腾跃活泼的力士,细腻的精描密绘和粗犷的大笔勾勒,处处引人入胜,使人着迷,它是我国绘画艺术中稀有的珍宝。
文章摘编自《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1002-6
定价:58.00元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5323-8
定价:58.00元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5327-6
定价:58.00元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定价:696.00元
《文殊山石窟研究》
郑炳林 主编 李甜 著
《图像与政权:敦煌曹议金第98窟研究》
郑炳林 主编 邵强军 著
往期回顾
敦煌壁画里的妙音鸟——迦陵频伽
敦煌彩塑的极盛时期
榆林窟:万佛峡里见珍宝
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北凉三窟
甘肃教育出版社发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