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北凉三窟
莫高窟最早的第268窟、272窟、275窟即早期三窟,经过考证,可能建造于北凉时期,学术界常称为“北凉三窟”。
从所处位置看,这三个洞窟的上下为唐代洞窟,左右为北魏、隋代洞窟,属于现存最早一组洞窟是没有问题的;但要确定它们的具体年代,还存在许多困难。
究竟在这三个莫高窟最早的洞窟里藏着什么秘密?让我们走近一看。
第268窟是包括4个禅室的禅窟,在狭长的主室两侧,各开两个禅室(南壁西起为第267窟、269窟,北壁西起为第271窟、270窟),正壁龛内塑交脚佛一身。
平顶,塑斗四平棋,存二方,每方有三个正方形相交,正中四方形内为宝池莲花,次正方形四角画二化生、二火焰纹图案,最外正方形四角各画一飞天。从内到外依次是莲花、化生、飞天,似乎表示天神的诞生次第。
壁画经后代多次重修,西壁龛下表层有上下二组共12身供养人,其中上层6身比较清楚。
第272窟主室窟顶近似穹隆顶,塑斗四平棋井心,正中画一正方形,内画宝池莲花,外面塑出四个正方形,最外一个正方形的四角各画一飞天,其余三个正方形四角均各画一莲苞,类似第268窟窟顶平棋。
窟外门两侧距地面0.9米处各开一大小相同的小龛,各塑禅定僧一身。主室正壁(西壁)开一龛,龛内塑倚坐佛(头部为近人补塑),高约1.4米。主室西壁龛外画供养天人数十身,南壁、北壁画千佛围绕说法图(均为一佛二菩萨四弟子),东壁画千佛。
第272窟四壁上方共画天宫伎乐22身,其中一身是牢度跋提,它的形象特征是大头,额上有一宝珠。龛外两侧分别画4行、每行5身共计20身供养天人,最下一行供养天人坐在莲池的莲茎上,这些供养天人手姿呈各式舞蹈状,应该是表示诸天人围绕供养弥勒的场面。
第275窟平面为纵长方形,正壁(西壁)不开龛,而是在壁前塑高达3.4米的交脚菩萨,坐在狮子座上,化佛冠,这是敦煌早期石窟中最大的一身塑像。
第275窟 交脚菩萨
窟外南侧有一小龛(编为第274窟),现存壁画均属隋代。考虑第272窟窟外两侧有附属龛,此小龛当是第275窟的附属窟,窟形较大,似乎隋代将窟形扩大许多,北侧是否有龛不详。
主室北壁画本生故事5铺,西起画毗楞竭梨王、虔阇尼婆梨王、尸毗王、月光王、快目王等本生故事。
南壁画佛传之出游四门,西起第一幅为“见老人”,画一人骑马从城门出,前面有一老人,马后有一侍者,之间题“丑子”,可能是画工名字。
第二幅为“见比丘”,有城门,城门前面有一比丘,因残损,未见马和骑者。第三幅画一人骑马从城门出,前面人物有残损,未能判定情节。第四幅残甚。南壁壁画情节虽然与故事发生次序有所不同,但判定出游四门当无大误。
东壁内容因画面残破严重,可见房屋、僧人等,具体时代、内容有待考证。
敦煌早期洞窟和隋代洞窟中有为数可观的故事画,相比于同时存在的千佛图像和说法图,显得生动活泼。
敦煌早期洞窟中的故事画就是用生动的情节来阐述佛教善恶、罪福、因果报应等思想的。敦煌北朝洞窟有13种22铺本生故事,存在早期各时代。
在这三个洞窟里,我们注意到一些细节,比如第275窟南北壁上方的阙形龛采用了汉阙的造型,具有宫殿的表现效果。
这个洞窟里一些菩萨、本生故事中的国王胸部有一对蛇,这在犍陀罗造像中并不陌生,同样的蛇形在莫高窟第254窟和云冈石窟中也可以看到;在一些菩萨的宝冠中出现弯月装饰,并一直流行到唐代,这种“仰月冠”也常见于波斯王冠。
值得一提的是,仔细观察莫高窟第272窟、275窟菩萨、飞天等众多人物,你会发现其脸部、身体层层晕染,厚薄不一,从而产生立体感——这就是来自西域的一种绘画手法“凹凸法”。
这些不同源流的艺术风格“不约而同”地汇聚在莫高窟的早期三窟,多样化的佛教艺术萌芽在处于丝绸之路要道上的敦煌石窟,这不能不说是敦煌的“使命”与荣光。
442年,北魏占领敦煌,此后的敦煌经历了北魏(442—534年)、西魏(535—556年)、北周(557—581年)三个朝代,莫高窟现存十六国到北周时期开凿的洞窟有30多个,一般称之为“敦煌早期洞窟”。
文章摘编自《石窟营建》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5323-8
定价:58.00元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定价:696.00元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1509-0
定价:38.00元
《敦煌石窟彩塑艺术概论》
往期回顾
短襦裙帔——古代女子常服
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敦煌彩塑
古乐情愫,敦煌乐伎奏响天籁之音
麦积山石窟的巅峰之作
甘肃教育出版社发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