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的巅峰之作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主持在麦积山最高处营造七佛阁(也称“散花楼”),创造了一个中国石窟建筑史上的奇迹。
麦积山现存北周洞窟39个,雕塑1000余身,壁画150平方米,相当于北周时期麦积山平均每年开凿1.5个洞窟,这也是历史上少有的造窟高潮。
七佛阁开凿在离地面70米高的麦积山顶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七开间八柱崖阁宫殿式石窟,高15米,长31.5米,深7米。窟内一字排开7个方形大龛,龛前凿出长廊,排列着8个直径1米、高达12米的八棱石柱,拱卫着里面的7个佛龛及壁画、雕塑。
悬崖外,苍茫云山伸手可及。
这样一座大型宫殿式窟廊,别说在70米高的山崖上,即使建在地面上也是罕见的工程。其气魄之雄健,构造之华丽,工程之艰巨,都是任何其他地方的石窟所不能企及的。
七佛阁龛楣上的几组飞天壁画也很出人意料。秦州工匠突破传统的造型方法,用浅浮雕形式表现飞天的面部、胸腹部、手臂、脚等肌肉外露部分;衣裙、飘带、乐器、流云、天花等,则用赭石、紫棕、蓝色,以接近“平涂”的方法绘出,让飞天有脱壁欲出之感。这种绘塑结合的、富有立体感的薄肉塑飞天,在中国现存古代壁画中极为罕见。
正当李允信主持营造山顶上的佛国时,大文豪庾信来到秦州,在麦积山留下了一段佳话。
庾信(513—581年),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南北朝时期的大文学家,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人称“庾开府”,是中国文学史上多产的作家之一。
保定五年,庾信随同北周明帝到秦州,正赶上大都督李允信造七佛龛,请他作铭,于是就有了这篇辞藻华丽、文采飞扬的《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
国内一些著名的佛窟,如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广元石窟等,都是利用一个横长的山崖和河岸崖壁,凿成一排横向的石窟。而麦积山是一座屹立的孤峰,洞窟只能在离地面数十米乃至上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
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古代,像七佛阁这样气势宏伟的石窟建筑究竟是怎么凌空建成的呢?
“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一些千年流传的天水谚语道出了麦积山石窟建造的秘密:先在地面上堆积木材,达到洞窟施工高度后开始凿窟,凿完一层,拆除一层木材。“密如蜂房”的窟龛则通过云梯栈道相连。这些栈道自下而上层层叠叠,纵横交错,最密集处达12层之多,构成了麦积山的一大壮丽景观,走在上面,心惊胆战,大有“缘空蹑虚,不敢下顾”之感。
麦积山所在的西秦岭地区非常潮湿,气候条件和敦煌完全不一样,但麦积山泥塑为什么和莫高窟一样能保存一千多年?为什么至今许多塑像不仅塑泥没有脱落,而且完美如新塑,甚至坚硬如石?
著名雕塑家孙纪元先生从古代佛像断裂处发现,麦积山泥塑的材料主要是三合土,另外加入棉花、麻刀等植物纤维。直到现在,天水、敦煌的民间艺人制作彩塑时还用这种方法。
他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质地坚硬如石,却肌肤似玉的泥塑,在材料工艺上是十分考究的,比如在处理比较宽大的衣褶边缘和表现质薄而又悬空的部位时,麦积山塑匠不搭制内部骨架,而是用麻布制作骨架,直接在麻布上贴泥来塑造,这样不仅提高了制作速度,而且坚固,具有较强的质感。
冯国瑞说:“天水麦积山佛龛之伟大,为甘肃诸石窟之冠。而岩窟之雄奇,实海内所无……初疑殆非人境,及亲履其间,虽有残毁,而泰半皆森然在目,骇如幻境梦影,响壁叫绝……”
文章摘编自《中国石窟走廊》
孙晓峰 著
往期回顾
穿越千年的流行时尚:敦煌服饰图案
敦煌文献《棋经》,再现古人的博弈风采
敦煌色彩,丝绸之路上的绚丽国风
花钿面靥——唐代女子的精致妆容
甘肃教育出版社发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