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元宵节,灯火舞韵月下逢

敦煌书坊 敦煌书坊 2023-04-28

《旧唐书·地理志》中有“元宵灯会,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的记载。

敦煌文献S.2832中说:“初入三春,新逢十五,灯笼火树,争燃九陌;舞席歌筵,大启千灯之夜。”此寥寥数语反映了火树银花合、九陌连灯影的盛况。

自初唐开始,莫高窟出现通壁式《药师经变》,内容为并列七佛、长幡、燃七层灯、鼓乐歌赞。

莫高窟第220窟盛唐时期所绘的大幅经变画中,北壁药师经变图下端绘有场面辉煌的胡旋舞图。


莫高窟第220窟 胡旋舞图

莫高窟第220窟 胡旋舞图摹本


这幅胡旋舞图伴奏乐队规模较大,两侧各有十三人的庞大乐队,管弦、鼓乐几乎一应俱全。《新唐书·音乐志》上讲“康国伎,有正鼓、和鼓,皆一;笛、铜钹,皆二。舞者二人”,而“龟兹伎,有弹筝、竖箜篌、琵琶、五弦、横笛、笙、箫、觱篥、答腊鼓、毛员鼓、都昙鼓、侯提鼓、鸡娄鼓、腰鼓、齐鼓、檐鼓、贝,皆一;铜钹二。舞者四人”(总计十九人)。而壁画中的伴奏乐器更接近于后者。

其次,舞场中央摆有五层灯台,舞者两侧又各置三层灯树,既造成了光芒耀眼的热烈气氛,又有照明的实际功用,两侧还各有两位添灯火的菩萨,也类似人间舞台上的负责灯光、场地的服务人员。如此盛大的乐舞场面,恐怕正是唐朝宫廷胡旋舞的特色。


莫高窟第220窟北壁《药师经变》


第220窟北壁《药师经变》左右两侧菩萨伎乐乐队中间的廊台之上的四身舞伎与三具灯架,根据画面构图的原则,此部分应该是被重点描绘的,因为舞伎与灯架所占空间远大于伎乐乐队,而且被安排在整幅经变画纵向轴线的两侧。


灯楼


三副灯架,其中一副位于画面中心,九层,楼状;另两具在画面最外侧,四层,树形。如此体量硕大又形制复杂的灯架在莫高窟壁画中是鲜见的,而且与乐舞结合也仅此一例, 因此沙武田先生认为这是对河西地区上元夜灯会的艺术化反映,其最初的源头应该是唐代长安的各式灯会。


灯树


到隋唐时期,在元宵灯节,不仅有热闹非凡的观赏各色花灯活动,也伴随演出各类百戏杂技与乐舞,其中戴兽面、仿百兽形态的拟兽舞也很得群众喜爱。

拟兽舞形象源远流长,大概最初和远古时期及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有关,后来发展为祭祀活动的内容,再逐渐演变为独立的舞蹈门类。

薛道衡在《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里曾形象地描写了这种拟兽舞表演:“抑扬百兽舞,盘跚五禽戏。狻猊弄斑足,巨象垂长鼻。青羊跪复跳,白马回旋骑。......麋鹿下腾倚,猴猿或蹲跂。”


莫高窟第465窟北壁  猴面人身舞形象

除了在莫高窟的一些经变画场面中,可以看到许多人首鸟身的迦陵频伽乐舞形象外,也可找到民间拟兽舞的图像。例如莫高窟第465窟北壁有一幅舞图,舞者猴面人身,全身赤裸,左腿屈蹲以左脚全掌着地,右腿侧抬并翻脚掌,左臂屈肘抬至胸前,手中似抓取一物,右臂屈举做虚拳之状。

该窟壁画为元代所绘,保留着许多精彩的舞姿图,有的舞者手中持有铃、杵之类法器,研究者认为这些风格特异的舞图属于金刚乘藏密画派,舞蹈形象则使人联想起元代著名的《十六天魔舞》。


莫高窟第148窟  “六臂飞天”摹本

论者常津津乐道的莫高窟第148窟的“六臂飞天”,一飞天乐伎分别持琵琶、金铃、横笛、铜钹演奏飞舞,虽为画匠的想象夸张,同样也应是实际乐舞场景的浓缩与提炼。


资料来源:
盛世遗风——敦煌的民俗》
唐代莫高窟壁画音像研究》
《箫管霓裳——敦煌乐舞》

今日推荐图书

盛世遗风——敦煌的民俗

谭蝉雪  
扫码购书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1522-9
定价:38.00


《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研究》

郑炳林 主编  朱晓峰 著
扫码购书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4832-6
定价:96.00元


箫管霓裳——敦煌乐舞

王克芬 柴剑虹  
扫码购书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1521-2
定价:38.00

“走近敦煌”丛书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定价:380.00元

扫码购书

往期回顾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癸卯兔年,藻井里遇兔呈祥

《河西走廊》,带您穿越千年的星河灿烂

往事并不如烟,一位敦煌学者的异国求学之旅

莫高窟——沙漠中的文化绿洲

甘肃教育出版社发行部

0931-87730560931-8435009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