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艺术学研究 艺术学研究编辑部 2021-10-27

原文刊于《艺术学研究》2020年第5期

项目批准号:14BB00265

课题负责人:王永恩





结项报告(部分)





元杂剧成就斐然,但对元杂剧的全面接受和高度肯定却从明代开始。对元杂剧的接受贯穿于明代戏曲活动的始终,了解元杂剧在明代的接受情况有利于深入了解元杂剧对明代戏剧创作、戏剧理论、戏剧传播产生的影响,进而认识明代戏曲全貌,为中国古代戏曲史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该项目研究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


一、明代的元杂剧选本。元杂剧在明代的流传和大量元杂剧选本密切相关。元杂剧的刊刻使得元杂剧的价值得到认识和肯定,成为元杂剧在明代日益得到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元杂剧选本包括单剧选本、单出选本和单曲选本等形态,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演出方式。该部分着重探讨:1.元杂剧单剧选本基本情况,专题研究《元曲选》和《古今名剧合选》;2.元杂剧散曲选本情况,主要讨论《盛世新声》《雍熙乐府》和《词林摘艳》;3.《西厢记》选本和刊本。《西厢记》体制异于一般元杂剧,且选本和刊本特别丰富,故对其进行专题探讨。


二、明代的元杂剧演出。明初,元杂剧演出比较活跃。明中后期,随着传奇兴起,元杂剧演出渐渐减少,但由于宫廷的戏曲演出与民间并不同步,所以在宫廷中仍有元杂剧演出。伴随昆山腔崛起,元杂剧演唱受到昆腔影响。该部分分别探讨明代宫廷和民间的元杂剧演出状况和演出方式的特点。
三、明代的元杂剧批评。明代剧坛受到复古思潮的影响,发现和重新认识元杂剧,领悟到元杂剧的天籁之美,进而推进了对戏曲特质的认知。这不仅提升了明代的戏曲理论水平,而且促使明代剧作家以元杂剧为榜样,努力纠正悖离戏曲创作规律的不良风气。该部分着重探讨:1.明代的复古思潮以及心学风行与杂剧创作“尊元之风”的密切关系;2.元杂剧最受明代剧作家关注的特性及其影响;3.对明代剧坛关于“元曲四大家”激烈争论的分析;4.对明代剧坛围绕《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展开的“名剧之辨”的分析。
四、明代的元杂剧改编。明代大量元杂剧改编本的出现,是元杂剧接受的重要内容,常见的两种现象是由短变成长,由北曲变为南曲。体制转换是为随形而赋象,改编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该部分主要探讨:1.明代元杂剧改编如何处理人物、情节和主题;2.明代改编元杂剧中历史剧的数量最多,以实例揭示改编此类作品普遍遵循的规律;3.明代改编元杂剧中的婚恋剧在加强情感表现、女主人公形象变化、主题改变等方面较有特色;4.《西厢记》改编数量最多,且方式多样,包括改写、翻写和续写,成就各异,值得探究。
本成果的主要观点为:1.明人对元杂剧的接受,既受当时文学风气、文化氛围乃至物质生活、时代精神的影响,又和文化传统、民族审美特点相关联。2.明人对元杂剧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品评元杂剧表现出的质朴自然的风格;二是将元杂剧作为戏曲创作的范本来学习和模仿,二者紧密结合。3.明人对元杂剧的接受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和实用性,即为明代杂剧创作树立典范,这使得对明杂剧的批评言之有物,使明杂剧弊病的改变有迹可寻。 


鉴定意见(部分)





该项目选取明代这一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段,将金元杂剧在明代的存在状态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接受”这一关键词,通过“选本”“演出”“批评”“改编”四个方面的系统梳理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反映出杂剧在明代文人群体中,在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百姓的观众群体中,在明代戏剧研究者批评文字里和以杂剧为蓝本的改编作品里的存在状态。逻辑清晰,章节均衡,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成果创新之处主要有:1.能够将元杂剧当作戏剧舞台艺术的一种形态,既研究剧本改编情况,也研究杂剧演出状况,突破了传统研究模式;2.秉持论从史出的理念,侧重从史的角度去分析选本、演出、批评,使得研究富有根据。成果不足之处及建议:1.该项目在史料的收集上突破性不强;2.课题在理论总结上有待加强;3.建议引入接受学、传播学理论,对杂剧在明代被观众、创作者以及研究者接受的情况作出学理分析。


责任编辑:王瑜瑜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阅读


《艺术学研究》稿约


《艺术学研究》2019年创刊号文章荐读
《艺术学研究》2019年第2期文章荐读《艺术学研究》2019年第3期文章荐读《艺术学研究》2019年第4期文章荐读
《艺术学研究》2020年第1期文章荐读《艺术学研究》2020年第2期文章荐读《艺术学研究》2020年第3期文章荐读《艺术学研究》2020年第4期文章荐读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