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学旅行如何平衡好“学”与“游”

吴琼 研学头条 2022-10-09

从古代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到当代的研学旅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学旅行继承了自古以来的“游学”精神,应运而生。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让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研学旅行不断探索,使得“学”与“游”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下,国家已出台一系列研学教育规划,全国各地相关部门积极举行各种形式的研学旅行活动,在课程开发方面一些地方已经探索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性强和体验性强的课程设计方案。然而,目前中国的研学旅行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由于社会各方面对于研学旅行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对于“游”与“学”的平衡问题,不仅困扰着相关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也让不少学生、家长处于观望状态。因此,如何平衡好研学旅行的“学”与“游”至关重要。


1

走出“学”与“游”难以兼容的认识误区

平衡好研学旅行的“学”与“游”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学”与“游”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达到相伴相生的和谐关系。

在当下的应试教育环境下,社会对于教育往往偏向于理论的教学,认为“游”会使学生分心,不仅浪费没有实际意义还浪费学生学习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能考高分但是却缺乏化理论为实践的能力。事实上,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其经典写照,中国的游学鼻祖孔子以周游列国著称,在艰难困苦中与其众弟子踏遍千山万水,广求知识,宣传礼乐教化。此外,汉代司马迁、唐代的杜甫和陶行知等人都是游学的典范。

研学旅行的开展以预防为重、确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着力点,以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为突破口,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研学旅行。

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西安市累计有1000余所学校数百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研学旅行。

从2016年9月开始,西安市研学旅行普及到各中小院校,开始呈现出“校校组织、班班参与、人人体验”的可喜局面。

游学能长见识,炼意志。养诗情,为学生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做铺垫。游学也能帮助学生展示自我,广交朋友,博闻强识,得到他人的赏识。研学旅行与游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在组织形式、活动体验等方面又比游学更胜一筹。研学旅行的目的比游学也更为明确,它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由此可见,“学”与“游”并不是难以兼容,而是一直以来都有着它们共生的意义,走出认识误区,有利于“游”与“学”的平衡。在研学旅行的工作中,尤其要避免顾此失彼,帮助人们走出认识误区。


2

在活动策划中做到“学”与“游”并重

研学旅行必须是研学与旅行并重。要清楚研学旅行与普通的旅游、冬夏令营等的区别。研学旅行属于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是德育中校外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有着校外开展、有意组织、集体活动、亲身体验等特点。总而言之,就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因此,研学旅行既不可重学轻行,使学生背负沉重学习负担,也不能轻学重行,将研学旅行变成一般性的观光游览,缺乏收获,要平衡好两者的关系。

研学旅行活动是通过旅行搭建平台,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举措。旅行是手段、是途径,研学是根本、是目的。这是把休闲娱乐与研学有机结合,把抽象的一般性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现实问题相统一的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在于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合作性、应用性、教育性等,具有课堂学习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果把旅行作为中心,把学习当成副产品或旅行活动中的自然生成,则是本末倒置或重心偏移,如此,研学旅行和一般的休闲旅游便无区别。要寻找学与行的最佳契合点,让学生在身心轻松、愉悦中学习、体会,在学习、参观中加深对旅行地的认识,发现、探索行程中的人文、自然资源,培养、提升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综合素养。

此外,平衡好研学旅行的“学”与“游”还要正确认识研学与旅行的关系,理清“三不同”。

首先,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年龄不同,研学旅行活动应该从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

其次,参与研学旅行的学生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会有一定差异,因此要注意不同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等,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交流,推动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最后,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还存在城乡差异。研学旅行活动要让不同地区的学生互相了解、交流、学习,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现实,认识生活,认识差别。



3

研学旅行导师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研学旅行活动中导师作为研学旅行活动中的核心人物,要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主动平衡好“学”与“游”的关系。

首先,要解决好课程问题,变活动性为课程性。《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要避免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的现象,避免出现此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使课程活动化

一方面应按照该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人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机融合;

另一方面应按照课程要素进行设计,要有目标、有内容、有实施办法、有评价。

而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是老师先行先试,学校组织老师成立研学旅行教研组,与基地及旅行社(文化公司)联合起来,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钢要》为方向,开发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现素质教育。

其次,研学旅行导师既要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又要具备广阔的视野、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户外技能储备。能较好地胜任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组织、主题活动讲解、学生安全管理、学生团队接待服务等工作。在工作中将游学并重的理念落到实处,让研学旅行活动体现出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研究性学习”、“旅行体验”、“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研学旅行的标志性特点。

最后,研学旅行导师要在与社会各界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中搜集信息,明确方向,确定研学旅行的主题及目标。教师要结合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按照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为此,研学旅行导师不能拘泥于学校科目教学的课程,而是要根据各自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发展情况、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沟通调研,了解社会大环境,尤其是要结合本地文化教育发展方向和研学旅行基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有益、有趣的研学内容。如此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够更好的实现“学”与“游”的平衡,不断完善“在游中学,在学中游”的有益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成为中国教育典范,开创了中国研学旅行的先河。研学旅行的“学”与“游”要想实现平衡,可以从思想意识解放、活动策划、研学导师素质培养几个方面着手。从意识到行动,着力解决“学”“游”平衡的问题,让研学旅行更好的为社会培育出各种优秀人才。

未来,研学旅行应继续坚持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不拘泥于书本,到实践中去,学游并重才是研学旅行的应有之义。

↓↓↓

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


全国研学辅导员实操体验培训课(黄山站)


2019年5月24日在黄山举办


小伙伴们快来抢座位吧

研学头条学院5月活动动态

2019.5.10—13全国研学辅导员实操体验培训课(山东淄博站)

2019.5.16—19全国研学辅导员实操体验培训课(湖北钟祥站)

2019.5.19—22全国研学辅导员实操体验培训课(陕西西安站)

版权归研学头条,研学头条发布


作者: 吴琼,研学头条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关注研学头条的那些人和事儿,每天为你献上研学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业大事件。欢迎大家关注研学头条(ID:headline_yanxue)。

转载请联系研学头条,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热门===

研学旅行︱警惕三大怪圈,抓好三个关键

研学旅行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师生“双赢”

研学旅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

研学旅行|做研学旅行的实践者、思考者、探索者

关于研学头条

研学旅行垂直新媒体


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


公众号:研学头条

微信号:孙真老师

点击图片,长按识别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