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后的酒海手艺人

值得品味的 好酒地理局 2022-10-22

做了45年酒海手艺人,他终于不再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


赵均劳的酒海加工厂位于陕西凤翔县柳林镇亭子头村,距离西凤酒厂只有几分钟车程。

我们来到这里已近下午四点。院子一侧堆放着大大小小的成型酒海和酒篓,另一侧整齐码放着待用的荆条。

▲赵均劳(左一)

赵均劳正与三位工人围成一圈,娴熟地将荆条编织起来,酒海轮廓渐渐清晰。

这个冬末的下午,我们坐在烘干酒海的炉火边,与赵均劳聊起了手艺人的往事。


一把“划刀”

赵均劳手里摆弄着一把“划刀”

这是一个三棱锥形的木质工具,用榉木制成,因为常年使用,棱角边缘处已经柔和泛光。

老赵用它卡紧荆条,向下一划,荆条便被从中剖成了三等份儿

“为啥要剖开?带皮的,粘上纸容易脱落,木质不带皮的,越粘越牢。”

四十五年前,赵均劳刚刚17岁,经人介绍,进到酒海铺子做学徒。划条子,是他跟着师傅学的第一件事。

制作酒海的荆条均来自秦岭每年入秋荆条落叶季节,老赵他们动身赶往秦岭

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日照充足,环境优越,这里的荆条生长周期长湿润时像柳条般柔软,晾干后又有松木的硬度,是编制酒海的上等材料。

荆条选取时间至关重要每年秋收时进山收割,冬至前采完此时荆条内没有虫卵,不会生虫咬噬,且经过一个夏天枝叶拔干,荆条内的浆液已经干涸,更加柔韧。

采回来的荆条,还要放置晾晒3个月,才能达到圆润光滑的最佳状态。

西北地区的酒海直径多在2米至2.5米3米一个酒海储酒5制作这样一个酒海需要荆条500斤以上。

“那个时候,做酒海的人很多”,赵均劳回忆说

宝鸡一带是酒海的主要产地,除了省内,还售往西北各地,“西宁、兰州、张掖、武威、徽县,用的都是我们铺子制作的酒海”。

当时金属、玻璃容器很少,酒海是重要的生产工具除了存酒,酒房里接酒也用酒海,就连运输酒的容器也是酒海,“一个酒海200斤,牲口背上一边一个”。

不光酒厂,在西北各地的糖酒站,酒海也被大量使用。

那时候瓶装酒很少,糖酒站的散酒装在酒海里。有人来买,就从酒海直接打出来。

需求量大酒海手艺人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岐山、宝鸡、凤翔,酒海匠人差不多上千人。

“我在的那个铺子实力比较大,一年要做六七百5吨的酒海各家加起来能做上千容量两三百斤的,做上万个。

因为酒海要得又多又急,赵均劳很快就掌握了酒海制作的全部工艺。

摊开一张枸树皮纸,约有一米见方,眯起眼睛说“这是最老的造纸法,附近有户人家专门做纸把枸树树皮浸泡搅拌成浆,用竹篾子挑起来,干燥后就能一张张揭下来。

枸树一种常见树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轻易发现身影或野生于山坡,或栽种于路旁。

树皮纤维洁白而柔软,自古是做宣纸、丝纺、钞票的好材料东汉时蔡伦发明造纸术,原料便是枸树皮

酒海的裱糊,就是用枸树皮纸三张为一层,层层叠加,最终成品的厚度多达百余层。

裱糊纸有了,还要有胶,至此便涉及到酒海制作的核心技术——和血

把蛋清、动物血和水混合拌匀成浆,就是裱糊酒海所用的胶水——其实就是一种蛋白胶。用它把枸树皮纸一层层黏合起来,“每一层糊好后要自然风干,再糊下一层,一百多层纸糊完,要近两个月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掌握蛋清、动物血和水的混合比例。

“调得太稀薄,就粘不牢裱纸,太稠会发硬,黏贴效果也不好”,赵均劳好浆料糊成的酒海,能为酒增香,如果浆料调制不好,则会给酒体造成杂味。

只有按特定比例,结合原料、环境加以调整,才能调出最好的浆料。和血调浆的技术,正是一个酒海手艺人的看家本领。

“我做酒海四十五年了,手艺是一代代师傅传下来的,所有工序都得靠手工,机械做不了”,赵均劳说

一把划刀,一捆荆条一叠枸树皮纸一把和血刷子,就是酒海匠人的手艺。

手艺没了,酒或许就变了。



蜜香的秘密

说到酒海,不能不提西凤。

作为凤香型的典型,西凤酒具有醇厚甘润、诸味谐调、尾净悠长等特点,而酒海贮存,正是形成这种风味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过酒海长期存放的凤型老酒,会增加一种明显的蜜香,数百年来,酒海生蜜香都被视为一种神奇的造化。

酒海与蜜香究竟有何联系?要寻找这个答案,西凤酒厂的企业技术中心,无疑是应到之地。

一份名为《不同贮酒容器对白酒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研究报告,就放在西凤酒厂技术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阎宗科的办公桌头,日期距今两个多月。

报告显示,根据主成分及热图分析,不锈钢罐、陶坛贮酒,在异戊醇、异丁醇、月桂酸乙酯、己酸-2-苯乙酯、己酸糠酯、乙缩醛等物质上具有较高相关性,呈现花香果香特征。

酒海贮酒在十八酸乙酯、亚麻酸乙酯、十四酸乙酯、苯乙醇、苯甲醛等物质上具有较高相关性,呈现果香甜香蜜香杏仁香等特征。

“这个还属于酒海贮酒研究的初级阶段”,闫宗科说西凤酒在酒海贮存的最初,会表现出一些“腥味”。到3年,酒体会增添明显的苹果香、坚果香、苦杏仁香等5年酒体已变得非常绵顺,8蜜香就非常突出了。

酒体的这些变化,肯定跟酒海有很大关系,但究竟如何相关,还需要更多研究去揭示。

闫宗科说,主要研究课题,就是搞清蜜香从哪里来——蛋清、动物血、枸树皮纸、蜂蜡、菜籽油,究竟是哪一部分,赋予酒体蜜香升华。

因为酒海贮酒本身是一个长期过程,导致研究用时很长

“一个研究周期要五年以上,甚至要十年”,闫宗科,针对蜜香的风味研究今年便可得到成果,而针对酒海贮酒的一系列科研,还要再做四年的数据积累比较。

李周科是西凤酒厂储存勾调车间主任,主要负责基酒的贮存管理对于酒库中那些庞大而静默的古老酒海,或许是最熟悉的人了。

“新酒要做品评分级,优等品才有资格存入酒海。”

李周科,在酒海中贮存到18个月、3年等节点,都会对酒体进行品评,将酒体变化记入感官档案

身处西凤老酒海群之间,每逢时节更替或天气阴晴转变之际,均可感受到酒海内部强烈的原浆气息。酒海神奇之处在于“会呼吸”,其中蕴含着精妙的自然原理 

实验研究发现,经酒海贮藏后凤香型白酒中萜烯类、芳香族和醇类物质含量逐年增多萜烯类为生物活性成分,而芳香族中的酚类物质同葡萄酒一样

李周科说,酒海储酒与葡萄酒用橡木桶“过桶”,有异曲同工之妙。

酒海给酒体带来变化,酒也在改变酒海。长期贮藏优质老酒后,酒海对酒体风味的提升效果会越来越强酒师便将这种现象称作“海子养酒,酒养海子”。

西凤酒厂目前所用的老酒海,大都经过了几十年滋养,甚至还有制作于清光绪年间的酒海,至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

随着西凤酒厂三万吨制曲、三万吨基酒、三万吨储酒项目的落地“万吨酒海”也已在建设中。



西安交大的科技助攻

“西凤酒厂在搞技改,需要2000酒海,厂里派了人来学习制作,但人手还是紧张”,赵均劳向窗外望去,三个工人还在院里忙碌着。

赵均劳入行那几年,几乎是酒海手艺人最风光的年代。

一是当时各地酒厂和糖酒站对酒海的需求极大,“还有个原因,那时候做酒海,有饭吃”。

赵均劳说,早年间,裱糊酒海要用大量豆腐,因为黏性强,不凝固。

“嫩豆腐用来裱糊,外层粗糙的豆腐皮不适用,就削掉当饭吃了。当时能吃上豆腐,对人们吸引力很大。

后来随着配方调整改进,豆腐更多被动物血代替,“做酒海,吃豆腐”渐渐成为过去。

酒海手艺人越来越少,倒不是因为没有豆腐吃了,原因还是两个。

一是酒海非常耐用,“一个5吨容量的酒海,如果制作精良、使用得当,它的寿命比人还长”。

加上酒厂如今普遍使用不锈钢罐和陶坛储酒,对酒海的需求量越来越少,很多手艺人因为无活可做,被迫转行。

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年轻人觉得做酒海太辛苦、不体面。

特别是在和血这道工序中,如果把握不当,会产生强烈的腥秽气味,让很多年轻学徒望而却步。

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地酒海产量锐减,5吨容量的酒海,一年大约只做三四百个,小容量酒海只有一千多个。

“本地做酒海的,最多时有上千人,后来只剩几十个了,我应该是里面最年轻的了”,赵均劳感慨道。

不过,这几年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

一台由西安交大专门设计研发的血透仪,就放在裱糊房里。

“这是西凤酒厂帮我对接研究,又花费30多万元给我购买的”,赵均劳说,动物血在与蛋清混合之前,都要先经过这台设备的预处理。

血透仪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个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让血液与电解质溶液在一根根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超滤、吸附和对流等原理进行物质交换,清除血液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经过血透仪预处理之后,用于和血的动物血会被充分净化,制作时的腥味更轻了。同样时间里,新技术制成的酒海,贮酒效果更好,酒也更好喝了。

西安交大的助攻,不仅仅是一台科学仪器,也让老赵对酒海手艺人的未来有了更多信心和期盼。


“这门手艺还是要传下去”
西凤酒厂的万吨酒海建设,让赵均劳的工作压力陡增。

“这两年收了些学徒,月工资要发到三千六、七百元,还管饭。现在厂里有二十多人,还要再招,需要六、七十人”,赵均劳的儿子也学会了做酒海,“这门手艺还是要传下去”。

除了兴奋和压力外,赵均劳有时也会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空窗期”而忧虑。

“这单做完后,西凤对酒海的需求就会减少,后期我们更多是对酒海做养护。”

老赵担心,光靠养护费用很难让徒弟们养家糊口,这段时间要怎么度过?

没想到,一些5L、10L、20L的小规格酒海,成了他和徒弟们的转机。

事情的起因是,西凤酒的大经销商孙士淮慕名而至,与赵均劳沟通,是否可将陶坛定制成酒海的模样。

赵均劳琢磨一番,提出想法,“陶坛储酒加上荆条酒篓,对酒质毫无提升,也就没有了酒海的意义,何不试试在坛子内壁做裱糊呢?”

经过选材比较,赵均劳以瓷坛为胆,外层用荆条标志层包覆,内部则完全沿袭酒海制作技术,以枸树皮纸和血料等层层裱糊覆盖,形成一个微型酒海

之所以在原有酒海结构中加入瓷坛,主要考虑到产品进入市场后,搬移挪动较多,避免破损渗漏。

设计完毕后,赵均劳将酒体贮入海子当中,半年后取酒品尝,结果令他大喜过望。酒体风味确实发生了良性变化,更加绵醇的同时,还增添了丰富的香味,他随即为这种新包装申请了专利。

老赵告诉我们,就在今年春节前,十斤装的小酒海已经卖断了货,“一年能做出四五千个,基本上做多少就能卖多少。”

突如其来的转机让赵均劳感觉到豁然开朗。

做了45年酒海手艺人,如今他终于不再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


关注好酒地理局
发现好酒的自然人文之美
更多好文……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

原文转载请在公号回复【转载】联系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