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600多个市,为何独它以“酒”为名?
这片土地上还有太多的可能性,值得让人重新再走一遍。
在中国600多个城市中,酒泉是唯一以“酒”为名的。
作为甘肃最大的地级市,酒泉以19.2万平方公里的辖区范围,覆盖了甘肃全境42%的土地,接近一个陕西的面积。
从西汉设郡以来,酒泉便是中原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交通要冲,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
位于酒泉市中心十字街的钟鼓楼,四门额题分别为“北通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描绘出了酒泉的地理位置。
广阔的地域空间、久远的历史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这里必然有着非常多的故事:敦煌艺术、丝路遗存、石窟寺庙、长城烽燧、戈壁绿洲、瀚海沙漠、月牙泉……
而让我们好奇的是,以“酒”为名的酒泉和这片厚重土壤,与酒有着怎样的联系?
关于酒泉的来历,这是一段确定的历史: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征,大败匈奴收复河西。后设酒泉郡、武威郡,其后又设置张掖郡和敦煌郡,便是有名的“河西四郡”。
加上敦煌以西的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酒泉第一次设郡,成为其城市历史的开端。而关于其地名的来历,文化领域则多有争议。
古籍中提到“酒泉”的由来,多以东汉学者应劭的一句话为原典。
如《水经注》中载:“应劭《地理风俗记》云:‘酒泉,其水甘若酒味故也。’”
此说也被后世历代学者认同而屡加征引。
不过,长期从事西北地方史研究的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汪受宽,认为应劭之说在时间上与酒泉设郡间隔过大,难以视为原典。
据其考证,酒泉一名最早源于西汉东方朔所著《神异经》:“西北荒中有玉馈之酒,酒泉注焉,广一丈,长深三丈,酒美如肉,澄清如镜……”
汪受宽认为,东方朔撰写《神异经》的年代,以及东方朔本人广博的学识和在当朝地位,更令人信服。
他还推断,酒泉郡名的得来,极有可能是汉武帝在河西建郡前听取了东方朔的建议。
尽管有不同的推论,但酒泉地名因“泉水如酒”得来,大概是事实。
不过,相较于历史说法,当地流传最广的则是霍去病“倾酒入泉”的故事。
民间传说,霍去病击败匈奴取得大捷后,武帝赐御酒进行犒赏。霍去病爱惜将士,认为功在三军,便倾酒入泉,与全军将士共饮美酒。
于是,便有了酒泉之名。
在今天位于酒泉市肃州区的酒泉公园内,我们看到了这口从传说中流淌至今的泉眼。
与想象中的不同,眼前是一个长宽深各约5米的方形水池,除了“酒泉”二字,并无其他详细的介绍。
据本地人说,此泉冬季不冻,夏日清凉可口。每日泉水出水量约在3万立方米以上,泉水涌出后向北汇入小湖。
酒泉的酒
1959年,酒泉瓜州县内,与莫高窟同为“姊妹窟”的榆林窟中,一张疑似西夏时期的酿酒壁画,引起英国学者李约瑟的浓厚兴趣。
他曾在1980年出版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推测壁画可能是“蒸馏酒图”。
如果推测为真,意味着酒泉或是中国历史上白酒酿造技术最早趋于成熟的地区,中国的蒸馏酒历史,也将从普遍认为的元代提前到西夏时期。
关于这个推测目前学术界还未有定论。不过,当地出土的大量酒器,和大批文人墨客留下的诗作,皆说明了酒泉与酒的深刻关联。
▲酒泉市博物馆藏的人形彩陶酒器,距今3900~3400年
汉武酒业白玉佳告诉我们,酒泉市下辖的“一区两市四县”(肃州区,玉门市、敦煌市,金塔县、瓜州县、肃北县和阿克塞县),几乎都有酒厂。
酒泉的自然条件,为这些酒厂的存在提供了沃土。
位于酒泉南面的祁连山,终年被积雪覆盖。站在街头远眺雪山,地图上短短的一条线,此刻成了悬在这个城市上空的一抹长白。
祁连山上的冰川雪水,不仅为酒泉境内各酒厂酿酒所用,也成为灌溉本地农作物的生命之水。
▲酒泉城郊的一处湿地,远处为祁连山
以祁连山雪水作为灌溉水源,加上酒泉境内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特点,使得本地成为各类农作物制种的天然优质区域。
实际上,酒泉是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制种基地和国家重要的良种繁育基地(蔬菜、花卉、玉米、小麦、高粱、草莓、牧草)。
据了解,酒泉市的种业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酒泉的玉米种子和蔬菜种子生产量,分别占中国种子总需求的10%和50%,年出口蔬菜花卉种子,占到中国种子出口份额的50%,种子精选加工、种子机械制造等种子相关产业,都为全国领先水平。
这保障了本地酒企酿酒所需要的小麦、玉米等原料,完全可以就地取材。
据当地人介绍,汾酒旗下玫瑰汾酒所使用的新鲜玫瑰,原产地也是在酒泉。
被文化遗产包围的酒庄
在酒泉众多的酒企中,汉武酒业是目前规模最大的白酒企业,年产量在2000吨左右。
潘海泉是土生土长的酒泉人,在酒厂已经待了30多年。先后做过生产车间制酒工、酒库管理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如今是汉武酒业的质管部部长。
像他这样的资深员工在汉武酒业并不少见。
年初,酒厂搞了一次优秀基层员工表彰,一下子选出30多位进厂二三十年的老员工。
去年5月,酒业资深咨询师陈琪,在为企业服务一年后,接受邀请担任了汉武酒业总经理。
作为一个南方人,并且在业界已经小有名气,远赴西北接手一家区域酒企,陈琪的选择曾令身边的很多人不解。
他的解释是,酒泉蕴含的巨大文化潜力,让他感到很振奋。
在到酒泉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图书馆借了六大本关于酒泉的书,仔细研究,抄录了一万多字的笔记。
“宋代之前,酒泉相当于现在的北上广,在经济、政治等层面的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在全国可以排进前三。”
陈琪认为,丝绸之路的核心部分,正是酒泉到敦煌这400多公里的路段,“这是历史上丝绸之路最繁华的地段。”
2009年,汉武酒业投资6亿元,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300亩的酒泉酒文化博览园。
在陈琪的设想中,未来汉武酒业将依托文化博览园,打造中国酒行业文创文化第一品牌。而具体的呈现载体,就是要建设一个全国唯一被六大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境内长城、锁阳城、悬泉置、玉门关、嘉峪关包围着的酒庄。
“酒泉酒庄建成后,将成为各地游客进入河西走廊后的一个必经打卡地。”
陈琪希望把西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悠久的酿酒历史,通过与当地丰富的物产深度结合,让外界对这里有更多了解。
实际上,走访时我们的感受和陈琪一样:这里每一个关口重镇都有太多的自然资源可供研究,有太多的文化故事可以讲述。
然而因为深处西北腹地,外界对他们的了解多停留在大漠孤烟和古道驼铃。
不只是酒泉,整个河西走廊似乎都隐藏着无数可供挖掘的可能。
尽管行程仓促,我们仍忍不住望向四周,去造访酒泉的邻居们。
如果以酒泉为中心,往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串联起敦煌、玉门、嘉峪关、张掖、金昌和武威,便在西北大地上形成一条长约1000多公里、宽数公里至近200公里不等的如意形长条通道。
因地处黄河以西,又被高大的祁连山和马鬃山南北夹峙,故名河西走廊。
这里曾是丝绸之路西去的咽喉,经略西北的军事重镇,并在汉唐时期盛极一时,成为距离长安最近的副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外贸交易中心。
从遍布这片土地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各类古迹中,仍能一览其昔日光彩。
想来,当李白月下吟出“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时,眼前浮现的不只是一个地名,而是一段风华。
在那段风华里,酒必然是极重要的角色。
如今从酒泉往西,在前往嘉峪关机场的路上,还可以看到沿途的大片葡萄园。
昔日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种子和酿造技术,并经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这里也成为中国葡萄酒的重要发源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的《凉州词》中,河西葡萄酒曾名动天下。
直至今天,河西走廊仍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葡萄酒产地,汇聚了莫高、紫轩、威龙、祁连、国风、皇台等众多葡萄酒企业。
紫轩酒庄是嘉峪关葡萄酒的代表,现有两大种植基地,一处在武威市民勤,一处便在嘉峪关。
仅嘉峪关,紫轩就拥有1万亩自建的葡萄基地,主要种植梅乐、赤霞珠、黑比诺、霞多丽等。
酒庄总工程师栗甲告诉我们,嘉峪关一带土壤矿质元素丰富,土壤结构疏松,透气性好,十分适合葡萄种植。
“河西走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容易形成糖分积累,加上祁连山雪山融水的灌溉,相比同纬度带的其他产区有很大优势。”
葡萄酒之外,紫轩近年也推出了一些白酒产品。事实上,在河西走廊,同时拥有白酒和葡萄酒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武威的皇台和张掖的滨河也皆是如此。
这背后仍然是得益于这里的原料优势。
滨河九粮公司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张掖市与民乐县之间,与同为滨河集团的子公司国风葡萄酒庄园隔路相望。
据滨河集团总经理许文亮介绍,公司目前的规模在8亿元左右,在甘肃省内白酒企业中应该处于前三位置。
滨河九粮的特点就在于原料包含了九种粮食:高粱、小麦、沙米、大米、糯米、黄米、黑米、绿豆、豌豆。
许文亮说,滨河酒厂自建了2万亩的原料基地,高粱、玉米、豌豆、小麦都可以实现完全自给。
西北地广物博,不仅能满足本地酒企的原料需求,也成为隐身于许多知名酒企背后的“第一车间”。
地处张掖的山丹军马场,是汾酒制曲原料大麦和豌豆最重要的产地,同时也是天佑德青稞酒的青稞原粮种植基地。
前文提到,玫瑰汾酒的原料均产自酒泉,而酒泉也被称为“中国啤酒花之都”,是国产酒花的重要产地之一。
在河西这片土地上,似乎还有太多的可能性,值得让人重新再走一遍。
好酒地理局所发表的包括但不限于
文字、图片、视频等原创作品,均受法律保护。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篡改、删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