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不能缺的5种玩儿,你玩全了吗?
成长合作社
成长,不仅仅是孩子的事
关注
成长中不能缺的5种玩儿,你玩全了吗?
作者 | 小乐
开头先提问:当兴趣班辅导班的时间越来越提前,孩子玩的时间被课堂式的学习越来越蚕食,孩子真的学到了更多么?
其实,有很多科学家认为“玩儿”是一件成长大事,而且对此做过很多认真研究。我们今天要分享的,是Dr. Rachel E.White写的《游戏的力量》( The Power of Play)。
有关玩的书籍、文章那么多,为什么单挑《游戏的力量》来分享呢?答案很简单:这是一篇文献综述。所谓文献综述,是对一个研究问题或者一个领域过往研究/论文的全面总结,分析,呈现这个领域的研究发展过程和最新的发展趋势。
把上面这段话翻译一下,意思就是,Dr. White替我们读了一大堆关于玩的研究,给我们总结了一个“太长不看”版,然后我又从中选取了精华部分,想让大家能比较全面地了解玩的学问的同时,省出时间自己玩会儿或者陪娃玩去。
玩大致分五种。对于孩子而言,每一种“玩”都意义非凡,而且玩出来的技能,很多是没法从课堂上学到的。我们一类一类来看一下,也顺便回想一下你的童年,你玩儿全了没有?
第1类:社交游戏
为进入真实世界做好准备
社交游戏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单独的分类,因为任何一种玩都可以和别人一起玩。但是因为在游戏里和别人互动能带给孩子的好处太多了,所以还是值得单独关注。首先,父母是孩子最早的社交玩伴。从婴儿几个月大就开始的捉迷藏,到第二年的互动玩赛车或者照顾洋娃娃,父母的协助可以帮助孩子玩得更持久也更复杂。当孩子长大,更多主导游戏的时候,家长的角色会淡化但依然会存在。
和孩子一起玩是父母和孩子培养感情、增强依恋 (attachment)、赋予孩子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孩子喜欢更好玩的爸爸妈妈,和父母在一起更开心,关系也就更亲密。
其次,当然是和同伴玩。Mildred Parten在1930年代就提出了经典的四类社交性玩耍,包括:
单独游戏 (2-2.5岁): 自个儿玩
平行游戏(2.5-3.5岁):在一起玩,但是自己玩自己的
联合游戏 (3.5-4.5岁):分别玩,但是相互分享,关注彼此,或者交流自己所玩的
合作游戏 (4.5岁开始):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协作的玩
尽管Panten的这个根据社会性递增分类的玩法在今天依然被认可,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孩子们的互动其实从更早就开始了。比如说,研究发现婴儿一岁以前就会互动,虽然时间很短,形式简单。18个月左右,孩子们会给其他孩子看他们的玩具,时不时的尝试分享,邀请别人一起玩,对玩伴交流简单的感受。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在在的表现:出门在外,哪怕扎堆在孩子里,他还是喜欢自己玩。但是一岁多以后,我也会看到他偶尔有和其他人玩的动作,比如把玩具递出去,接过别人玩具的时候点头笑,或者伸手和别的小朋友要拍拍手。这些原来都是早期互动啊。哪怕就是这么简单的变化,都会让当爹妈的很欣喜。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带着小宝宝们聚会,也担心如果不让宝宝们多在一起玩,会耽误他们的社交能力的培养,从发展角度来说,这个担心也许是多余的。我们当然可以温和的引导孩子的互动,但是要知道,他们其实还忙着自己探索世界,还顾不上同龄人呢。如果他们自发互动当然可以鼓励,但如果没有也是完全正常的。
在这种社会性质的玩中,孩子的认知,社会技巧和情感都得到了发展。如果说家长玩伴更能掌控局面,那么和同伴互动时,权力的分配其实更为平均。
孩子们必须共同制定规则:他们规划,协商,合作。 更重要的是,和同伴玩也会经常遇到矛盾,比如很常见的争抢玩具。 当孩子们尝试解决问题,他们得学习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同,以及如何为自己的想法争取,如何应对挫败,如何团队合作,如何用一种得体的方式去回应等等。 通过玩获得的种种技能,都在为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开始与人正式相处的未来做准备。
第2类:实物游戏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养成
实物游戏,通俗来说就是玩玩具,这个玩具可以是任何东西。据保守估计,这类游戏大约占了儿童每天清醒时间的10-15%。婴儿通常从五个月开始进行玩东西,这时候的玩更多是一种感官的体验和探索。
从第二年开始,儿童逐渐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玩东西。 他们使用合适的东西去进行特定的活动,比如用积木堆高。甚至逐渐开始将物体应用到象征性的、需要想象的游戏中。
接下来的几年中,玩东西在他们的游戏中的比例中更高,也更复杂。比如孩子会使用材料去表达他们的想法,或者演绎现实世界中的场景。四岁左右,建造游戏大概占到孩子在幼儿园里自由玩耍时间的一半,并会延续到小学。看到这里,我们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玩具产业有层出不穷花样百变的搭建拼接玩具了。因为市场巨大啊。
玩玩具有什么好处呢?
玩东西对孩子的身体,社会,认知发展都有巨大价值。精细运动,大运动的发展这还都是表面上的,和他人一起玩发展社交技能也好理解。 但认知上的获益,具体一点来说都有什么呢?
了解物体
瑞士心理学家(也是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发展认知学家之一)皮亚杰相信孩子都是小科学家,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解释奥妙世界的实验。通过探索,孩子学习物体如何工作,如何操纵物体。通过研究新物体/玩具,儿童推理,假设,检验。这一系列步骤和成人世界正儿八经科学实验没什么两样。更神奇的是,研究者发现,孩子们可以把对一个物体的了解,推而广之到相似物体上去。
解决问题和创造力
这个很好理解,当孩子玩儿的时候,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不断试验去解决问题,面对新问题也常常有新创意。
玩儿的过程中,孩子的聚敛性和发散性(Convergent and divergent)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培养。
所谓聚敛性能力,是指通过分散的信息去找到一个正确答案,比如拼图就是典型的锻炼聚敛性思维的玩具。这种思维和孩子们以后在标准化考试中找到唯一正确答案的能力相关。
对于聚敛性能力,Sylva 教授在1977年做了一个经典的研究。他让三组孩子坐在位子上,每人发了两根棍子去够稍远处的一个东西。但是,只有当孩子把这两根棍子连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的到。
第一组孩子之前就玩儿过棍子,他们很容易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第二组没有玩过棍子的孩子则表现差强人意。第三组孩子看过大人是怎么用棍子的,他们比第二组完成任务的表现稍好,却并没有第一组的孩子有毅力和动力,很容易放弃。
所谓发散性能力,是指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用不同的路径和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能力。如果说拼图游戏有助于培养收敛性能力的话,自由拼搭的积木就有助于培养发散性能力。
研究者发现,经常玩积木(开放性)的孩子比玩拼图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使用更多方法,更有创意。发散性玩的经历可以让孩子思路更开阔,举一反三的解决其他问题。
很多家长知道要给孩子玩开放性的玩具,这下知道是为什么了吧。
STEM能力
STEM 概念最近几年突然热门了起来,其实不过就是我们常说的“理工科” 的一个翻新说法。通过轻松愉快的玩,孩子可以观察,实验,比较。这些都为日后的理工科学习打下基础。
有研究者发现,美国幼儿园的孩子花了一半的时间在和数学相关的活动上,比如探索形状,空间关系,比较大小,数数,分类。而研究也证实了早期的实物游戏和以后的理工科技能有正相关。
有研究者跟踪了一组37个儿童长达16年,发现他们在四岁时候玩积木的复杂性和他们在中学的数学成绩正相关。这个实验控制了智商和性别因素的影响,所以是十分有说服力的。
在以上这四点认知技能的发展之外,实物游戏也促进孩子的社会性,情绪,自我管理等等能力的发展,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们是在互动中一起玩的啊。
第3类:假装游戏
游戏好处集大成者
假装游戏在童年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游戏好处的集大成者。
假装游戏包括了象征游戏,这是孩子把物体想象成游戏中的角色来玩,比如把香蕉当成电话; 还有社会戏剧游戏,比如一群孩子分派角色一起完成一个任务。
假装游戏最早在孩子12个月大的时候出现,然后变得越来越复杂。到孩子三岁的时候,假装游戏会到达高峰,并且在高达三分之二的假装游戏时间里,孩子们是有互动的进行社会戏剧游戏。从6岁左右开始, 孩子对假装游戏的兴趣会慢慢减退,并开始对组织游戏感兴趣,但大孩子很有可能将对想象力游戏的需要投入到电玩的幻想游戏中了。
假扮游戏的好处可能是被学者研究最彻底的,所以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证都是关于这个游戏种类的。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比如埃里克森,皮亚杰,弗洛依德,维果斯基,都对假扮游戏的好处有研究,其中维果斯基更是坚定的相信,假扮游戏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它使得儿童的多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并且让孩子学到特定文化中被看重的能力。而他的这个论断也被近几十年的研究验证了。
在创造力方面
假扮游戏和发散思维紧密相关,而这是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在语言方面
假装游戏和语言两者的核心都在于符号思维。比如一块积木可以在游戏中被认为是一辆车,字母和词语也代表了概念,物体甚至是事件。有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在积木搭建中表现出更高的象征性水平的,也具有更好的阅读能力,在小学低年级的阅读中表现更好。
儿童进行假装游戏的时候使用了大量语言,和其他游戏种类比起来,他们说的更多,用更长的句子,更复杂的语言。不光是口语,假扮游戏也对儿童叙事和构思能力有贡献。孩子们要让对方理解自己,要理解他人的叙述,要共同构建剧情。研究表明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更倾向于使用丰富的叙述方式。同时,早期的假装游戏也和孩子更大一点的读写能力相关,比如阅读理解和在演讲和写作中清晰表达的能力。
在自制力方面
自制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执行能力。这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相关行为,比如冲动抑制,规划,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等。与自制力相关的大脑前额叶,从童年开始迅速发展,一直到20多岁才能长好。有研究测量了四岁儿童的自制力,发现可以预测长期后果,包括身体健康,个人财务状况,甚至犯罪情况。
有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自制力和假装游戏能力的关联,也显示了假装游戏对孩子的自制能力的直接作用。 哪怕不到十分钟的假装游戏,也可以让孩子的自制力有增强。
社会和情绪方面
假装游戏鼓励孩子们相互交流,合作,协商,让他们从中学会说服他人,了解不同意见,建立早期的友谊。
通过体验各种社会角色,孩子们学习现实, 设身处地的想象在扮演特定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有怎样的表现,说什么话,遵守怎样的规则,对儿童生活中可能经历的各种场景进行彩排。
孩子从假装游戏中慢慢就会了解到,别人和我们有不同的想法。 这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同理心,与人交流的能力,利他主义以及将来在社会中的受欢迎程度。
假扮和幻想赋予让孩子感觉到他们对环境有一定的控制权,让他们可以更好地管理情绪和处理压力。想想吧,孩子们能自己做主的事儿其实很少,他们的日常大部分是被成年人安排的。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表达自己不喜欢和挫败感的语言很有限。假扮游戏让他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重新经历并理解那些不好的经历,慢慢学会应对这些压力。有研究对一组7-9岁的孩子进行调查,那些在游戏中表达更多情感和幻想的孩子具有更丰富多样的策略去缓解自己的压力。
第4类:体育游戏
急剧减少中的游戏
这一类玩是被研究的最少,同时也在急剧减少的游戏。在美国,年轻人的体育活动在过去40年内减少了大约50%。得知这个数字我很吃惊,因为我看到的美国青少年对体育的热爱和参与是远远大于中国青少年的。
体育活动能强身健体自不用多说,但同时也和认知能力,甚至学业表现相关。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对体育运动的偏见和误解。体育运动对孩子的自制力也有很好的促进。当孩子们从一个高强度的追跑活动中停下,他们需要学会控制他们的行为渐渐稳定下来。自制力的提高也会促进孩子的学习表现。
有研究显示,每周参加额外五个小时体育活动的学龄儿童,比他们的同伴在标准化考试中的表现更好。孩子结束体育活动后回到课堂注意力也更集中。
这一点很多对很多高强度脑力劳动者也同样适用, 赶deadline的时候压力越大头脑越累,出去跑一圈回来神清气爽感觉自己又可以战斗八小时原来是有科学依据的啊。
第5类:多媒体游戏
急需被正名的玩儿法
尽管多媒体游戏这个研究目领域还比较新,但是孩子们的电子屏幕时间越来越长是正在发生的,研究者也认为互动科技,包括电子游戏,可以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有价值的游戏方式。
对此类游戏,大众意见比较倾向反对,因此让游戏背上了阻碍社会技能发展,增加肥胖,导致暴力行为的锅。但是学者研究并不支持这些意见。相反,研究发现玩游戏的人更倾向于参与体育活动,更少肥胖,对公共事务更感兴趣,对父母更顺从,也并没有比不玩电玩的人更加暴力。
当儿童对传统游戏的兴趣随着长大慢慢退去以后,多媒体游戏可以成为一种促进有趣学习的重要工具。电子游戏中孩子们需要做选择,应对挑战,探索,实验,解决问题。这些定位都是科学和数学技能的基础。一起合作打游戏的孩子们也锻炼了社会技能。中学生通过教育性游戏也常常收获比课堂听课更多的内容。电玩,计算机模拟,虚拟现实,让使用者经历和操控环境和物体,甚至可以发生在外太空,珊瑚礁,古希腊神殿,这些都能让孩子的学习更有趣。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都是针对儿童或者青少年而言的。对于婴儿或者低幼儿童,多媒体游戏还是要少量和经过家长细心挑选。同时也有研究发现,家长和学龄前儿童进行互动阅读,比孩子自己读电子书更能让孩子理解内容,因为前者带来更多的互动对话。
科技游戏不应该代替传统游戏,孩子需要搭积木,在草地上奔跑,假装各种角色。但是同时我们也需要纠正对科技游戏的偏见,用更好的内容注入科技游戏,让它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学习工具。
写在最后
这些关于玩的理论和研究,让我们学会去懂得孩子,信任孩子,有意识的去协助他们。孩子选择一个游戏,一种玩法,不是因为他们想加强某一个方面的能力,而是他们喜欢,他们快乐。也只有他们玩的自由和开心,才可能有最大的获益和最有效的学习。
如果家长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倒推出我们应该如何规划孩子的玩耍,每种玩儿法务必要学到什么技能,在孩子在玩儿的时候只看到各种技能包,那就本末倒置了。
回到开头的问题:当兴趣班辅导班的时间越来越提前,孩子玩的时间被课堂性质的学习越来越蚕食,孩子真的学到了更多么?相信你现在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最后,有必要再强调一次玩的关键内涵:
越是孩子内在驱动的,开心的,参与度高的,自由掌控的,带有想象力的,不在意结果的,对于孩子而言,越好玩。
反之,父母眼中只看得到技能点的,孩子没能享受其中的,活都让爹妈干了的,孩子做不了主的,没什么想象力的,过分注重结果的--那只是我们成年人一厢情愿的以为孩子在玩。
本文推荐收藏
需要的时候参考
陪玩的时候忘掉
参考文献:
White, Rachel E. 2012. "The power of play: A research summary on play and learning." Rochester: Minnesota Children's Museum
点击图片查看以往文章
成长合作社
孩子最需要的, 是同他们一起成长的父母
投稿信箱:kidsco_op@126.com
版权声明:版权归成长合作社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