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历史使命!云南兑现庄严承诺
牢记殷殷嘱托,近年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
昭通市昭阳区靖安新区航拍 李安林 摄
脱贫攻坚体系不断健全
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按照“尽锐出战”要求,云南省把最优秀的干部选配到脱贫攻坚一线,推动精锐部队向贫困地区集结,与贫困群众并肩战斗。多年来,我省累计派出19.47万干部驻村帮扶,4.85万干部担任第一书记,2.55万个单位挂包8502个贫困村,75万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成“亲戚”;5291家民营企业、商会参与扶贫,驻滇部队定点帮扶41个贫困村,构建了“党政主责、部门同责、干部主帮、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创新“五查五看三评四定”识贫机制,做到靶向精准。以“户户清、村村清”为抓手, 88个贫困县项目库、8502个贫困村施工图,186.9万贫困户的帮扶措施全面做实,形成了规划“一张图”、实施“一本账”、工作“一盘棋”、考核“一张网”,做到精准施策。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攻坚保障。不断完善金融扶贫政策体系,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13亿元,省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730亿元,发放金融扶贫贷款4817亿元,发放小额扶贫信贷538亿元,中央企业集团投入帮扶资金82.9亿元。
贫困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云南省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2015年至2019年,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70元增加到10771元,年均增长1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协同攻坚,云南8502个贫困村实现100%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光缆,88个贫困县县级医院、1023个乡镇卫生院、8502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88个贫困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目前,在完成乡镇、建制村通邮、通客车的基础上,我省通过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努力发展农村物流,助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解决。脱贫攻坚以来,我省建成安置房24.5万套;实施危房改造130万户,实现“住人无危房、危房不住人”;落实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贫困家庭辍学孩子实现动态清零;健康扶贫“三重保障”100%覆盖,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88.8%。贫困人口饮水达到安全标准。
贫困地区发展明显加快
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顶梁柱”,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为依托、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为思路、以“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融合化、品牌化”为方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为抓手,大力推动扶贫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我省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产业有特色、带贫有机制、增收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新路子。通过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省产业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168.53万户,基本实现了产业到户全覆盖;各类带贫新型经营主体达2.85万个,带动贫困户168.03万户。
文山州丘北县万寿菊喜获丰收 文山州扶贫办供图
目前,全省贫困地区共培育形成26个扶贫主导产业,“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基本形成,就业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提升,转移贫困劳动力304万人。
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等,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增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新局面。
百万群众搬出一片新天地
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五个一批”和“头号工程”,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云南省近年来闯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径。目前,全省共建设集中安置区2832个,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24.5万套,99.6万群众已全部搬迁入住,“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取得明显成效。
为推动“稳得住”的后续扶持工作,云南出台工作方案,提出40条“稳得住”保障措施;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17家省级责任部门协同作战、靶向施策,巩固提升搬迁成效;在对搬迁群众实施奖免补贴的基础上,从2019年至2023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合计2.5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对一批工作成效突出的安置点进行奖补;持续加大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劳动力培训、安置区就业等工作,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55.79万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户均1.95人就业,全省搬迁群众中无“零”就业家庭。
聚焦难点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云南省把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推动资源和力量向深度贫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聚集倾斜,集中优势兵力打硬仗。
全面落实迪庆怒江“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制定“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帮扶行动计划,投入344亿元实施能力素质、劳务输出、安居工程、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极大地改变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2015年至2019年,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由250.3万人下降到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4.13%下降到3.52%。
针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大都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实际情况,云南省坚持先难后易、先行攻坚,一族一策、一族一帮,创新实践“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攻坚模式,推动“直过民族”聚居区实现社会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千年跨越”。今年初,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佤族、普米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景颇族正式宣布实现整族脱贫,目前,傈僳族、怒族已达到整体脱贫标准。
迪庆州实行特色产业扶贫 杨峥 摄
合力攻坚构建大扶贫格局
怒江州贡山县组织输送劳动力赴珠海务工 怒江州扶贫办供图
今年以来,东西部扶贫协作双方坚持两地“一盘棋”、拧成“一股绳”,一手抓联合抗疫,一手抓扶贫协作,努力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扶贫协作工作的影响,确保协作不断线、保障不断线、项目不断线。截至6月30日,已到位帮扶资金46.5亿元,其中上海市36.53亿元、广东省9.97亿元,分别比计划增长7.3%和42.2%;计划实施帮扶项目1377个,已启动实施1322个,启动率96%。
脱贫是云岭大地
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是新生活、新奋斗的新起点
今年年底
云南各族人民将同全国一道
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开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撰文:段毅 胡晓蓉 段晓瑞 王淑娟 李承韩
编辑:马正麟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