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风·秦风·东西南北风:读和谷《国风》感言/田涛
田涛,华为公司顾问,著有《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理念·制度·人》《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理念》等论著,主编有《枪林弹雨中成长》等华为系列案例丛书。
(一)
我乃秦人,虽飘泊他地几十年,却梦里怀乡千百度。秦山秦水秦地于我而言,是诞生,是青春与友谊,是诗与哲学。因是故,当我同一时间收到王勇超先生、和谷先生惠寄来的《五台吟》与《国风》两册沉厚的著作时,心中尽是喜悦:适逢中秋将届,起源于秦地的中秋节,是角角落落的华夏人集体仰望星空的日子,浪漫,感性,略带点孤独,和些许伤感。这两份上品“秦礼”来得正是时候!
王勇超,大名鼎鼎,时有耳闻,但未曾见过面。和谷,著名散文家、诗人、报告文学作家,而且他是我的老师。在我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时,他曾两次热情洋溢地回信给我,激励我“将来一定会成为优秀的诗人”……我而立之年闯荡天涯,当教师,办杂志,没承想,和谷老师不久也迁居海南创办杂志。我们虽然书信“认识”十多年,真正相见却是在遥远的“海之角”。在那个炽热的阳光和赤热的风搅动着赤热的欲望的年代,我和他却都在欲望之海的浅滩舞文弄墨,做着“无用书生”的梦:码字,编刊物。得空时一起聚聚,偶尔说点诗与文学,更多憧憬着“大特区的光明未来”,兴奋劲儿过了又头皮发紧:下一期刊物的印刷费和编辑们的工资、作者的稿酬、吃喝拉撒睡之类经费在那里……
那几年,和谷先生与我,同为天涯“沦落客”,亦师亦友,亦文亦商,亦雅亦俗,活的虽有煎熬,但也无比的洒脱自在!
兹后,先生归秦,我迁居北京,除了有一年在西安大雁塔匆匆一聚外,又是二十多年未曾唔面,但和谷老师却从来都在我的师友网格中。我当然也自信,和谷老师也牵记着我这个学生的。我虽未能如先生之愿成为诗人,但诗意的激情与理想却一直在,只是更沧桑了些,更沉实了些。
我是和谷老师作品的忠实读者,从当年轰动古城的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电视连续剧《铁市长》到他签送我的厚厚几本散文集,篇篇册册我都拜读了,受益匪浅。我夫人二十多年前读他写的游记,更是读得痴醉,直称:陕西出才子啊!和谷老师是大才子!这几日收到谷、王两位先生寄来的两册《国风》,我们俩几乎都是在第一时间开始了阅读。
(二)
2012年的清明时节,应友人之邀,由西往东,环终南山一游。先是拜过白居易吟唱《长恨歌》的仙游寺,再拜老子开坛讲经的楼观台,然后落脚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友人对该馆极是推崇,誉其是秦文化历史长卷中,一行醒目的“中华文明的脚注”。
秦地素有其卓然气质。终南山崇岭巍峨,茂林盖顶,修竹层叠。丛柏奇花掩映处,隐然可见座座佛寺、道观、禅屋、孔庙和教堂,东西南北风,皆在斯山鼓荡,毫无文化形态上的违和。每次游秦岭,常被这种周秦汉唐千年磨砺出的一山一铭石、一泉一老树、一砖一瓦一古刹中透出的宽阔气派所震慑,所激荡。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置身浩浩古风中,无媚无俗,拙厚雄朗,一派赤纯的秦风秦魂,亦同样震慑和激荡人心。
穿行于官民宅所、大小园林、石雕砖雕的风格各异的凝固的文化群落中,仿佛穿越在千年关中古原,都市有都市的雅致,市井有市井的趣味,乡野有乡野的拙厚,但无论都市还是市井乡野,都在在散发着秦文化的雍容大气,开放包容,旷达“老腔”。巍巍秦岭与浩荡黄河,一起塑造了这一方土地独特的民风民俗、人文性格。
走出古宅旧园,踱步于散落在百亩院落的八千余尊拴马桩阵中,友人以极郑重的语态对我说:别言传,用耳听,用心感受!你不觉得这儿很拥挤很嘈杂吗?这可是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战马嘶鸣啊!你听,你听啊,烈风在呼啸,群马在吼叫,剑矢在飞鸣,士兵在阔步奔跑……友人虽为商,却也是一位激情澎湃的诗人,那一刻,那瞬间,他用诗人的想象力将我带入了这片浸满血与泪、歌与酒、残酷惨烈的西北古沙场……
《国风》,又一次让我回到了老秦人的古宅子,古园子,古战场,古剧场……
关中民俗文化博物馆,是许多文人雅士、达官百姓怀古思幽和激发灵感的所在,而和谷先生的《国风》,则不仅让这座博物馆名声更加远播,而且也与一部秦文明史链接了起来。我不敢妄言秦风即国风,但秦风是国风的浑厚根基之一,恐怕不会有异论。
(三)
整个关中就是一个充满了故事的“山为墙水为壁”的历史博物馆。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宏大叙事且放一边,而朝朝代代比肩闪耀的文化星座谱上,哲人诗翁文化星宿们的功德与掌故、成就与个性,则在在彰显着这片流淌着悠长文脉的土地的宽博与浑厚,和生生不息。那位创立了中国三大哲学体系之一道教的先哲李耳及其后辈诸贤、引领中华诗画艺术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吴道之等等伟大文豪诗豪画豪书豪及其代代诸公,暂不叙论,仅建之于隋唐时代的宝庆寺_在明清时期演变而成的关中书院,一方小而雅的院落中蕴化的“关学”_理学流派及其宗师冯从吾的从官讲学史,就足以令后世的学子们钦敬有加。这是初览和谷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国风》带给我的深刻印记。
中秋节,碧蓝的天,和暖的风,煮壶老白茶,品着大荔石榴,索性用满满几天,读完了《国风》。《国风》讲述了一位文化“传灯人”的故事,但细细读来,它岂仅写的是一个人、一座书院和一座民俗博物馆?它实在是一部活的中古代关中文化史、近现代秦文化史、当代陕西文化史。长安_西安,从明清到民国,从1949到1978,从1978至当今,源自周秦汉唐的文明根系在这座古都曾历尽劫波,却从未湮没,而且在后面的千年历史上愈加繁茂和多元,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国风》让读者通过一个人的传奇,不仅见识了关中大儒冯从吾,也见识了草书大师卫俊秀、篆书大家刘自椟、画家石鲁和赵望云、刘文西和王西京、作家陈忠实和贾平凹,毛锜等几十位当代文化名硕……一个人串接了一长串的璀璨星座和闪亮星团。
越是现代化,越需要历史传承。伟大的碑林就是一座静凝沉厚的文化传承,而座落于碑林近旁的书院门一号_关中书院,亦是。只是传承者的身份有所不同,后者是一个被秦文化从头到脚浸泡透了的曾经的“庄稼汉”、“包工头”,如今的企业家兼收藏家、书法家,一个纵向承绪着千年文脉、又横向连结着八方文士的社会活动家,他的名字叫王勇超,与我同龄。正是此君,将关中书院延展到了终南山脚下那座占地500亩的关中民俗文化博物馆_一片放大了的“关中书院”,一座浓缩了的秦文明博物馆,一个引人注目的中华文化的“历史脚注”。
我的异地为商的友人,喜结老陕为朋,也习得了一口地道的“秦腔”,他对老秦人的评价是:武人善文,金戈铁马亦不忘吟诗咏歌;文人近侠,笔底锦绣却直肠直心。我从《国风》中读出的一代代的长安哲人、诗人、画家、作家、藏家们,大约都有点这种劲儿,包括《国风》的主人公王勇超、《国风》作者和谷。
义哉!王勇超先生。侠哉!和谷老师。壮哉!《国风》。
2022年中秋节草就于北京长篇小说《还乡》
作者:和谷(作家出版社 2017年9月版)签名本 40元(包邮)《人民日报》版散文集《秋声》
作者:和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8年1月签名本 50 元(包邮)
联系电话:191 0919 0056(微信同号)
来源:黄堡书院
友情提示: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转发者请注明来源,违者视为侵权。往期精彩文章阅读:
纪录片 | 陕西故事·文坛名家:和谷 谷溪 莫伸 高建群 韦昕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
你右下角点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