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论蒋劲夫事件如何“反转”,今天你该这样了解家暴

徐枣枣 回声Huisheng 2020-09-15

念念不忘,必有回声。

编者按:这个十一月并不太平,娱乐圈频频爆出跟性别暴力有关的事件。先有古力娜扎疑似被前男友曝光亲密视频上热搜;紧接着蒋劲夫前女友自曝被家暴,蒋公开承认并道歉后其好友却在不断放女方黑料;昨天开始孟庭苇和前夫离婚的真实原因又成媒体焦点,前夫基本默认家暴属实……


随着这些事件的曝光与发酵,公众关于家庭暴力的态度也开始显露得越来越多。虽然随着反家暴倡导的多年深入,我们基本上都已经对“家暴是不对的”这件事拥有了共识,但从各种网络评论、留言转发中,关于家暴的误区仍然比比皆是。


家暴案件中,除了暴力本身,受暴人还在承受着怎样的苛责与污名?我们该如何合适地看待与处置施暴人?如果我们了解更多的知识与方法,是不是就能更好地处理家暴问题?明天是11月25日——联合国规定的“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希望每个人都能对家庭暴力更多一份警惕,多一点关心。


蒋劲夫家暴事件发酵近五天了。在本人的“忏悔”过后,我们看到的是蒋的好友一方不断放出女方“黑料”,指责其“爱玩”,曾有比较“出格”的性经历,是否怀孕存在疑问,并且在和蒋的关系中经济上很不平等……


在媒体眼中,比起一起严肃的社会事件,这更是明星的八卦丑闻。 



蒋劲夫事件进程中最耐人寻味的一点在于,蒋劲夫道歉声明刚一发出,就有不少娱乐八卦账号很快发布消息称:


“蒋劲夫承认家暴并发文道歉,第一个承认家暴的男人,感觉好圈粉。”

 

不得不说,这种反应速度,这种脑回路,可以说是很神了。👇👇



换成其它罪行,大家来随意感受一下:


“xxx,国内首个承认盗窃并道歉的男演员,纯爷们,被圈粉了!”

 

“xxx,国内首个因为杀人而道歉的男演员,太有男人味了,果然没看错啊!”

 

“xxx,第一个因为巨额诈骗被判刑而道歉了的男明星,敢作敢当!越来越喜欢他了!”



承认家暴、道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难道不该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吗?这都要感恩戴德一下,实在是让人都懒得diss。


简单地发个声明说声抱歉,连家暴事实都没交待清楚,就在微博远程道歉便博取了大众的“原谅”,为何我们的原谅变得这么轻易?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替当事人原谅他?


目前在讨论该事件的各种微博的评论区,仍然能看见不少网友、粉丝宣称支持蒋劲夫。


有人前半句明知打人不对,后半句还非要暗示蒋劲夫打人有理由。



有人已经认为家暴“没跑儿”,但却仍然坚持认为家暴有“理”。



还有的人,假装“不站队”,但明明还是在试图证明被打者有道德上的污点




一会扯性别一会扯国籍,为啥你们就那么难心甘情愿接受一个中国男人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做了一件自己已经公开承认了的错事,并且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为什么当公众人物涉嫌成为家暴行为人时,我们宁可选择相信是举报者“诬告”,或者是举报者的错让施暴者“不得不”动手,都不愿意承认家暴确确实实、不应该以任何借口开脱地发生了呢?


仅仅因为被怀疑施暴的一方看起来更符合我们对于“好人”的想象,或者有更高的影响力、社会形象,是我们熟悉/喜爱的偶像,我们便能先入为主地选择相信他吗?为何我们在这样的事件面前,可能毫无底线轻而易举地忽略自己的“不客观”?

01

家暴男的道歉珍贵吗?


蒋劲夫发微博承认家暴事实,不少网络声音表示钦佩他敢作敢为,很“男人”!但是,家暴男的“道歉”很珍贵吗?


答案很明确,并不

 

家庭暴力循环周期理论由美国著名学者、心理学家 Lenore E. Walker 提出,用于解释一段暴力关系可能存在的循坏周期——即愤怒积蓄期、暴力发生期、“蜜月”和好期、冷静期这四个阶段。


 

其中所谓“蜜月期”的特点主要是加害人道歉和双方重归于好。在这一阶段中,加害人施暴之后的情绪得到释放,目睹受害人遭受的伤痕和痛苦,可能会感到后悔,并向受害人道歉,请求原谅甚至做出保证。而家暴当事人也最容易在这个阶段里接受道歉,重新对两人的关系抱有幻想。


即使在这一阶段两人的关系可能空前的甜蜜,也并不代表着暴力的终结,相反可能只是下一阶段暴力的序幕。了解了这个基本知识,便不难发现,家暴行为人的道歉并不能被视为家暴停止的标志。


而在一个涉家暴的案件中,如何处理才是最好的结果,理应由当事人在得到充分的资源后自己决定:分手或者不分手、离婚或者不离婚,是不是要“接受”道歉,是否选择“原谅”,都需要综合自己的实际需求跟真实的意愿来衡量。说白了就是,道歉有没有用,旁人说了不算,当事人说才有效



家暴施暴者的道歉并不珍贵,还因为跟受害者受到的伤害和理应拥有的尊严相比,这一句“对不起”确实太过轻描淡写。在强奸、抢劫、杀人……这些重大的犯罪行为中,我们鲜少会认为一句道歉(且不管真不真诚)便不计较矛盾,认为可以弥补当事人或者家人蒙受的损失和伤害。但在家暴事件中,我们却觉得可以,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道歉不仅仅该是第一步而已吗?而且还是最基本的一步。


02

施暴者隐身,受害者仍在遭遇苛责


我们的社会文化对家暴施暴者如此“宽容”,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因为长期遭受家暴不堪忍受最终反击的女性,一度曾因为社会的不理解与污名而承受很重的刑罚。而这个情况直到我国《反家暴法》出台(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才有所好转。


2015年4月24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委托四川省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李彦故意杀人案进行二审公开宣判,判决依法改判李彦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李彦之前因长期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在一次被打后反击杀夫。


2016年媒体报道,江梅(化名)因不堪忍受丈夫长期的暴力和被砍断手指的疼痛而挥刀杀死丈夫,后自首。江梅一审被判处死刑,婆婆替她求情后改判无期。


福州市监狱数据显示,犯有重伤害、杀人罪的女性罪犯,大约80%是因为家庭暴力导致的以暴制暴而犯罪;陕西省女子监狱的数据显示,因婚姻家庭矛盾引发暴力犯罪的女服刑人员中,暴力杀人/夫的案件占到95%以上。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9年10月19日,26岁的北京女孩董珊珊在结婚10个月后被丈夫王光宇打死,王光宇仅被判处6年6个月。


图:2016年7月8日,请求复婚未果,重庆一男子殴打并咬掉了前妻的鼻子。


家庭暴力就是暴力。暴力也许会有各种各样的“触发点”,但它发生的原因永远是施暴者的问题。从根本上看,暴力的原因是因为权力失衡而要寻求的“控制”感,从个人来说,则可能是施暴者在情绪控制、情感表达上存在困难,对待女性的态度不够平等,或者对亲密关系中的界限存在过度侵占等等。


所以需要被改变的是施暴者,是家庭暴力的行为人。对关系感到不满?大可以选择分手,而不是暴力。从受害者身上找原因永远不能解决和消除家暴现象,而只能让家暴愈演愈烈。


同时,社会对于反家暴的态度也亟待改变。只有将家暴看成社会问题,而不是私人“情感纠纷”,才能给潜在施暴者们足够的警戒和威慑。此外,从文化和舆论上为家暴当事人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也非常重要



2016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反家暴法》已经出台实施。妇联、各基层的妇女组织不断为法律的推广做着努力,有不少人已经了解应对家暴的基本方法、投诉渠道。


而在日本国内,早在2001年10月13日已开始施行《配偶间暴力防止法》,其宗旨是防止来自配偶的暴力以及保护受害者。该法律规定,一旦家暴行为被认定,法院将出具人身安全保护令,并对施暴者实施警告,如果违反告诫令,将处1年以下徒刑或100万日元以下罚款。


2013年该法修改后,从2014年1月3日开始,所涵盖的范围扩大到事实婚姻。所谓“事实婚姻”,是指男女双方同居(以共用同个地址为标准)3年以上。如果参照这一条规定,按两人交往时间来算,蒋劲夫案件能够适用《配偶间暴力防止法》的可能性不大。

 

03

索赔是家暴受害者的正当权利


在这次事件中,自称蒋劲夫好友的人不断放出“黑料”,将女方塑造成私生活不检点、只为索要高额赔偿的“坏女孩”,而在另一方面营造蒋阳光、善良、甘愿为爱情付出的纯真大男孩形象。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个人对待其他人的态度如何,或者平时个人品质如何,并不能作为ta是否会实施家暴的判断标准。有案例显示,有不少的家暴施暴者在旁人面前都是“老好人”,而只有在最隐秘的家庭生活中才会对配偶、子女施暴。其中的动机也比较复杂,一般被认为是歧视性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



家暴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不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而有所区别。在涉及家暴的离婚案件中,认定家暴成立应该成为索要赔偿的依据之一。同时,抚养费、精神损害、财产赔偿等,既是受害者应得的权益,也是受害者名誉和尊严的象征


比如早在2013年,曾经备受关注的疯狂英语李阳离婚案在北京朝阳法院宣判。法院在认定李阳家庭暴力行为成立的基础上,判决准予李阳和妻子李金(Kim)离婚,三个女儿由李金抚养,李阳支付三个女儿抚养费每人每年10万元至18周岁;李阳向李金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财产折价款1200万元。


2011年12月15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和李金(kim)在涉家暴离婚庭审现场


然而文化似乎要求性别暴力的受害者应该“别无所求。仿佛她们一旦在道德和法律上的正义之外有其它要求,就带着“功利”的意味,显得“目的不纯”。这其实也是谴责受害者、对受害者不信任的文化在作祟。


当然,对于每个案件具体的赔偿金额,司法机关还是会按照参照标准、考虑双方的情况和意见后裁定蒋劲夫好友指责女方狮子大开口,因而暗示其在道德上也站不住脚,其背后正是上述那种逻辑。




每一次对于家暴的公共讨论,都给了我们一次新的机会去认识家暴之害,去了解当事人所经历的痛苦折磨与人权侵害。只有当对于ta们的污名一点点被破除,共识被整个社会搭建起来,家暴的性别歧视根基被彻底斩断,暴力才有可能最终被解决。


你对施暴者姑的每一次息都可能成为更多受害女性不敢发声的原因,而她们离你的生活并不遥远。坐等剧情“反转”容易,当个事不关己的冷漠看客更容易,但别忘了家暴问题,从来跟全社会都有关!

如果你在经历家暴,或遭遇性别暴力事件不清楚如何处理,欢迎拨打为平妇女热线求助:15117905157



文:徐枣枣

编辑:李合子




回声计划

属于女人的时代之声

ID:huishengproject

留言功能暂未开通。如果有特别想和我说的话或者联络需求,请在公号主页下方的留言框直接发送消息。

联络邮箱:huishengproject@gmail.com 


往期文章精选

工作场所容易发生骚扰吗?用这12个风险因素测一测

METOO与冤假错案:谁说它俩的关系难处理?

每一个听到她们故事的人,都将成为新的证人

什么政策能让女人“乖乖”去生孩子?

中国女性与计划生育:不要沉默的告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