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的本质是精神成长,做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陈钱林 视角学社 2019-06-02

教育方法很多,我觉得精神引领,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我特别赞同雅斯贝尔斯的话:“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精神成长!”


 

什么是精神?

 

人的精神,内隐的是人格,包括价值观、情感、意志力等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外显的有文明修养等。

 

比如价值观,孩子对人生、对世界的认识。比如人生观,有人认为人生很空,重在享乐,精神就会萎靡不振;有人认为人生需要奋斗,就会有追求。

 

比如情感,积极的有理智感、幸福感、美感等,都会让人焕发精神活力。

 

比如意志力,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意志力是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

 

比如文明修养,有教养的人,举手投足间都会显示特别的精神气质。

 

价值观是“知”,情感是“情”,意志力是“意”,文明修养等是“行”。教育就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几个方面做好了,精神面貌也就有保障了。

 

精神与人格密切相关。人格是精神的源泉,精神对人格产生熏陶影响。人格,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精神,是人格所表现出的动态的心理因素。比如,春风来了,柳树上萌发了嫩芽,人格就如柳树内在的生长力量,嫩芽就如人格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而春风也是种外来的精神力量,唤醒了柳树内在的生长力量。


 

孩子的精神,正如柳树发芽,既靠内在的生长力量,也靠春风的外力一样。精神引领的“春风”有:

 

1.环境熏陶。我孩子幼儿时,书房、卧室的墙壁,贴一些科学家的图片、名人名言,营造出浓厚的科学、人文氛围。这些都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

 

2.阅读感悟。阅读,是与智者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只有阅读,才使人更加明白生命的弥足珍贵,才使人的生命更加丰满。

 

3.艺术陶冶。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都容易触动心灵。艺术教育不等于学特长,更不是比赛获奖。艺术,从陶冶的角度,更有育人的价值。

 

4 .最好的精神引领,是家长的身教。希望孩子精神强大,家长要努力做精神强者,或者尽可能地把自己强大的一面展示给孩子。

 

孩子俩童年期,我有意在上述方面使了点力。特别是,有意把自己的追求展示给孩子。

 

孩子7岁时,领导安排我当校长,我就与孩子商量去不去。孩子能有什么好建议?我只是作为家庭教育的事来做。我参评县拔尖人才、市十大杰出青年等,都与孩子商量,让孩子振奋精神。

 

我更喜欢把失败展示给孩子。有次,我报考研究生,结果落榜。有次,我申报特级教师,结果也落榜。这些事,我明知基本上会落榜,还是去做,并且与孩子俩商量。落榜后,孩子共同经历父亲的挫折。我希望展示孩子不屈不挠的追求,屡败屡战的精神。

 

我还对孩子讲我过去的挫折故事。我读大学时,曾因家境困难,只身去北京做生意,大年二十九,在上海公平码头误了船,后来在一位好心老人的指点下才回到家。我多次对他们讲这件事,并三次带孩子到上海过年。孩子13岁的大年二十九,我带着孩子俩,在大雪中到公平码头,希望孩子俩能体会“爸爸沦落上海街头”的困境,希望能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人感觉生活过得很苦,整天愁眉苦脸的。一天,碰到一位智者。智者拿了一杯水,在里面加了把盐,问咸不咸?再把这杯盐水倒入湖泊,在湖泊中舀了杯水,这下就不咸了。智者说,人的心胸如果像湖泊,就感觉不到苦了。心胸像湖泊,正是精神力量。

 

好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受到精神的力量。所以,最好的家长,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不只是特长的培育者,而应该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呵护者,是孩子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相关阅读:

林语堂: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受过教育的人

虚伪的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更可怕

通识教育之我见



作者:陈钱林,原载:教师博览 ,本文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