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加入兄弟会,风险or挑战

成长视角 视角学社 2020-08-17
来自专辑
海外生活

  

美国疫情感染和死亡人数再创新高,已经有70万人确诊,3.6万人死亡,我的担忧也愈发强烈。保险起见,儿子推给我一个微信好友作为紧急联系人,儿子说这位叫黎景杭的同学是他在兄弟会的big brother(大师兄)。


大师兄的出现,让我再次关注兄弟会。儿子是今年一月份加入的兄弟会,视频里向给我们提起这事,已经是加入几个月后的现在。兄弟会乍一听,感觉像是黑社会性质的不良团伙,看到过不少信息,大多是“白人、富二代、酗酒、性侵、欺凌”之类负面报道,比较熟悉的是耶鲁大学的“骷髅会”。这次视频聊天加重了我的焦虑,之后我开始在网上遍搜兄弟会信息,想一口气扒清这个团体真实底细。


01

初识兄弟会


儿子告诉我,在奥斯汀上大一时,就听说过兄弟会,曾经的负面信息让他敬而远之,但同时兄弟会又拥有丰富的同学资源优势。真正接触兄弟会,是元旦刚转到匹大时,当时正赶上兄弟会招募新生。儿子偶然机会参加了招募季的几次活动,这类活动实际上就是兄弟会在海选(Rush)。不久儿子收到入会邀请,正式进入入会程序,首先是许诺(Pledge),这个阶段是初来者最苦逼的表忠心阶段,要逆来顺受的接受各种考验。这让我脑子里浮现出杨子荣上威虎山时经受各种考察场景,不知道兄弟会考察是否也是如此。


儿子说,大学兄弟会申请入会者需要接受身体和心理的多重考核,前辈们设置各种烂七八糟的障碍来找麻烦,有时因操作不当还会引发严重的受伤事件,之前曾发生过华裔新生死亡事件。考验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组织一次商业活动,做俯卧撑等,撑下来的人可以入会,撑不下来的直接out。每个会的pledging步骤和任务都严重保密的,不会透露给非会员,也因此使整个程序变的更加刺激有意思;也许只有一起疯狂过,多年以后再回首,才能有牛逼的回忆。虽说疯狂,甚至可怕,但如果你不接受考验,你就永远不可能进入它,那意味着你无法得到终生的朋友,以及牢不可破的纽带。


兄弟会在美国大学中是十分独特的社交体验,统称为Greek Life,是一群男学生聚在一起搞事的社团,可以满足青年对个性、对自由、对社交的渴望,也常常能遇到更加多元化的人群和思想,体验更多不同的生活,结交最优质的人脉资源。


和兄弟会一样,姐妹会Sororities,顾名思义,就是只有女生才能加入的社团。兄弟会在北美的大学里非常盛行,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传说起源于1770年,最开始,兄弟会有着浓重的宗教味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衍生成了强大的关系网络。大的兄弟会甚至拥有全美总部。兄弟会主要由白人组成,是划分阶级的圈层,也不乏出现排挤白人之外的种族现象。兄弟会/姐妹会是“酷、个性、自由、社交、权力”的最高级象征,会员身份也是终身制,即便毕业多年也仍是其中的一份子,且彼此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类似一个帮派,关键时候能相互扛事相互帮助。


前美国总统奥巴马、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等,都是兄弟会的一员。


  

兄弟会千差万别,类别有很多,比如以疯狂开派对为主业的社交会,以专业和职业前景划分的专业会,有学霸聚集地之称的荣誉社团,有以社区服务和奉献爱心为宗旨的服务会。


匹大共有14个兄弟会。儿子加入的基本属于专业会,兄弟会成员全部为工程和科学专业,疫情前,志同道合的兄弟们几乎每个周末都聚在一起,举办主题派对、狂野派对等各种high,所以又有社交会的色彩。也许源于对社交的渴望,最终儿子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全心投入入会准备。


我又想起那个胆小男孩,三岁时的儿子诚惶诚恐不敢踏入草地,不知何时,他开始渴望挑战,恍惚之中,我想起王朔那句: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可能每个人都如此。


02

加入兄弟会


入会后,儿子被分配了一个big brother(大师兄),也就是后来儿子推给我的紧急联系人。大师兄相当于一个导师,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会照顾你,处的好的话可能一辈子都帮助你。儿子参加的兄弟会总共有两个华裔,一个是儿子,一个是他的大师兄,大师兄是个华二代。三月底,儿子高中同学来匹斯堡找他。大师兄驾车去接机,回来路上还被警察开了罚单,总而言之一句话,大师兄是相当的仗义,真有警匪片中“大哥”的做派。


在家长群听说很多留学生都加入了所在大学的中国学生会和学生联合会,所以我问他为什么不加入中国学生会,毕竟那是咱们华人的天下,而兄弟会是西人的地盘。他说:“来美国上大学,就是要尝试新鲜的东西。加入兄弟会可以和美国学生最亲密接触,体会他们的文化,美国式交友,何乐而不为”。想想也是,来美国读大学,每天混在华人圈子并不难,有一样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肯定感觉舒服,一个人要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但要去创新,还要去挑战,总是沉浸舒服生活圈,你永远无法进步。


儿子说他曾参加过两次派对,都是在一栋红色的连排house里,里面住着七个兄弟,被称为兄弟会之家。house里灯光昏暗,电子烟的云雾、啤酒的酸涩、浓重的汗味充满整个房间,因为音乐震耳欲聋,和人聊天实在太难,扯着嗓子喊也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有些兄弟和女朋友在跳舞,开放程度让人不忍目睹,更多的兄弟在飚酒,party通常持续到很晚,儿子中途逃离了。可能来自古老东方的留学生和午夜校园的狂放还是有些不合拍。


儿子说“加入兄弟会要占用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在那里你会认识很多新朋友,也同时拥有了那里的人脉资源。”在很多美国同学眼中,参加兄弟会、姐妹会是走向成熟和拓展交际的必修课,否则,就不会被视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或女人。



03

兄弟会竞选


四月初,兄弟会换届。作为新成员,赶上换届是一次长见识的美好经历。因为在疫期,原本竞选讲演、活动规划和投票活动都改在网上进行。

    

这次换届总共要选出15个职位,竟然为新成员也敞开大门。可以参选哪些职位,要有兄弟会其他成员提名。儿子作为新人,也被两个职位提名,一个是(网络社交),另一个是CME(成员哲学,思想教育,如何做一个好人)。面对竞选,儿子意兴阑珊。


网络社交是技术岗位,华人软实力弱,技术活是强项。所以最佳候选人就是儿子和他的大师兄。儿子的课程PPT不论制作还是创意总能拿高分,在网络社交中很有优势。不过儿子说,大师兄已经大四了,这个职位对他将来谋职很重要,而且儿子希望大师兄能担任这个职位,所以他决定在竞选时直接放弃。


CME有7人竞选,作为中国留学生,人文教育方面差距比较明显。留学以后,儿子越来越体会到哲学、政治、历史、文学,对一个人的修养是多么重要。即便如此,他还是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与往届担任该职位的同学做思想沟通,还征询了所有兄弟会对自己竞选建议和今后活动的意愿。网上竞选活动如同视频直播,每个竞选者需进行几分钟的说明性的演讲,然后全体兄弟会成员投票决定谁当选。美国孩子的竞选演讲很随性,凭借各自的演讲功底做到侃侃而谈,儿子作为刚来美国一年半的留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是短板,所以儿子认真制作了PPT,还撰写了演讲稿。虽然明知不可能当选,但儿子还是下了不少功夫,至少可以获得参与的经验。

     

儿子总结,在兄弟会和中国学生会中竞选职位有几方面重点:一是要有高执行性的活动方案。竞选者要制定兄弟会的活动有吸引人的创意,并能付诸实现;二是要克服华人的羞涩内敛、语言障碍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把自己工作思路充分展现给大家;三要争取成员的支持。兄弟会和中国学生会同样为社团,但还是有些区别,兄弟会要争取每一个成员的支持,看得票多少来决定是否当选,中国学生会更侧重学生会领导层的认可和支持,这个现象与中西方社会文化特点颇有相似。



04

兄弟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帮助留学生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在大学,包括美国人自己,能够迅速玩得开、吃得开,对大学的整个过程显得很有意义。兄弟会、姐妹会作为“最为高级的社交资本”,可以提供庞大成员和各种活动,能够辅助成员迅速展开社交。意气相投的兄弟,少了些步入社会后的势力和虚假。这些兄弟是你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和强大的后盾。很多兄弟会里结下的友情确实会比一般的社团里结下的友情要扎实一些。作为一个留学生,有时也难免面临“社交焦虑”,想在美国有自己的人脉圈子,加入兄弟会是一个非常高效的方法。可以说兄弟会注重精英品质的培养,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和文化。


话说回来,大部分内敛羞涩的中国留学生并不太接受兄弟会的狂野氛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选择。如果体验了之后觉得这种生活方式不适合自己,那其实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大家的节奏去强迫自己喜欢这种文化。


有助于能力的提升

兄弟会对成员的要求蛮多的。比如领导能力,Public Speaking讲演,耐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等。加入后,你需要学习怎么建设组织、招新人、培训、办活动,经历的锻炼和培养,无论是今后准备继续深造还是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对于留学生而言,加入兄弟会可以帮你强化口语训练,还可以提供学习和就业的支持。通常情况下,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兄弟会成员,会优先录取刚刚毕业的兄弟会成员,参加兄弟会无疑会增加自己找到工作的机会。由于兄弟会的会员资格是终身的,所以一个新人入会,就将和所有要人成为“兄弟”,在职业道路上必将获益。


兄弟会有不菲的会费,让本来生活节俭的儿子有些不忍,“兄弟”资源优势的诱惑让儿子最终选择了加入,同时兄弟会风险也不小,“入会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在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四分之一的高管在大学时是兄弟会成员。兄弟会里走出了48%的美国总统、42%的参议员、30%的众议员和40%的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在大学里加入这样的组织,和其他成员成为一生的“兄弟”,将有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


究竟是“精英圈”还是“险恶江湖”


在美国校园里,大部分兄弟会都存在酒精泛滥、过度靡费的现象,还时常会传出活动中发生学生死伤的负面消息。2005年,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新生在兄弟会入会仪式上饮酒过量死亡;加州理工大学19岁学生在进行入会橄榄球比赛时,被要求不戴头盔,结果头部受伤而死。2011年,康奈尔大学兄弟会成员被其他成员霸凌致死;2017年宾州州立的学生Timothy Piazza在兄弟会的pledging过程中,由于过度饮酒不治身亡。2020年,有19所美国名校封杀了“兄弟会”和“姐妹会”,但即便这样,因为兄弟会仪式多、历史多、故事多,所有人都以加入为荣。另外,兄弟会频繁的活动会占用了大量时间,有统计显示,参与兄弟会致使学生毕业GPA平均损失0.25的绩点。


儿子加入兄弟会我也是喜忧参半,面对我“为什么非要去参加兄弟会”的提问,他回答“我不想在毕业薄上只有好看的GPA,我也不想以后回忆起大学时光的时候,除了教室、宿舍、考试、课堂,其他一无所有。花了那么多学费,应该尽可能接触西方独特的东西,看到课本之外的风景,让人生阅历丰富些”。


美国大学中除了以社交玩乐为主的Greek Life,还有学术型和服务型的兄弟会。后两者的入会不分男女,玩法也没有那么疯狂,相比之下属于比较正经跟严肃的,但也就失去Greek Life的挑战性,在校园社交重视链中也相对底端,更适合冒险精神较弱的学生们来尝试。


让儿子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成为我们近期经常讨论的话题。儿子目前正在学习柔道和MMA格斗课程,凭借自己个头和体魄,期待有一天成为兄弟会中的强者。


人生就是无数的选择,加入兄弟会只是其中之一。这种选择首先是对自我的选择,选择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进入另外一个气场,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改变自己的未来,最终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当然这个过程可能是艰辛和痛苦的。



05

燃起心灯,助你暗夜前行


很多留学生处于这样的生活状态:融入难+孤单+学业压力=几近抑郁。疫情之下,留学生必然面对更多的煎熬和苦难。面对汹涌的疫情,不断升级的中美口水仗,中西不同文明的沟壑和冲击,我曾一度怀疑,让儿子去美国留学是否正确。

    

疫情加上对兄弟会的担心,让我重新反思,如此放任儿子去冒险,是不是值得。回想留学的初心使命,不就是让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生命的触角更加敏锐和完整,迫使他们从更广的角度来看待世界每一个事情么?


前两天看到一个故事:行夜路的唐朝高僧德山宣鉴对崇信禅师说:“外面好黑呀!”

     

崇信禅师说:“我给你火……”就点了一根蜡烛,递给他。

      

德山宣鉴伸手去接,崇信法师忽然“扑”地一口将蜡烛吹灭了。

     

就在蜡烛熄灭的这一刻,德山宣鉴心中豁然开朗!于是他趴在地上,给崇信禅师磕了个头。

     

崇信禅师问德山宣鉴:“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宣鉴回答:“心中之灯。”



 从孩子中学独自背包游历各国,大学远渡重洋去美国学习,经历大强度课程压力的煎熬,耐受疫情中留守的孤独,挑战兄弟会中的竞争,支撑他的就是这盏“心中之灯”。

    

如果换一个生活方式,始终有着父母这盏灯得关照,走路或许会心不在焉,也可能一会儿看灯,一会儿看路,心里还想着别的东西。但如果没有灯,你迈出的每一步,都需要你集中精力,来试探,来踩实了,才能保证你不会摔跤,不会走错路,也不会撞到树上。


这个时候,你跟周围的环境是高度地融为一体,你能感知自己的脚步和环境的互动。你走的每一步对你都很重要,每一步,你也都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只有这时的你,才真正是活在当下的。

     

青春,需要锤炼,需要挫折。成长,大部分都发生在父母触不到的地方。在艰难时刻,失去父母的臂膀,失去了呵护的暖灯,更需要孩子们能燃起心中那盏灯,在新的环境找到自己的依托和支撑,全心全意地体味生命和周遭的环境,由心而生,找到行路的方向。


相关阅读:

漂在美国疫区,孤独中的留守

留落在海外的学子 如何独自度过漫漫疫期

美国疫区,留学生的宅生活



作者:静心,2018年,儿子留学美国,当时为了排解寂寞,决定梳理记录下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总结下为人父母的心路历程,既在无聊时打发时光慰籍对儿子的思念,也对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和分享,儿子自小淘气叛逆、特立独行,成长过程即便不算跌宕起伏,也是磕磕绊绊,荆棘丛生,一年半的时间,熊孩子成长记系列,零零散散已写了四十三篇。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和本号联合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