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疫区的死亡对话

成长视角 视角学社 2020-08-17
来自专辑
海外生活


早上,儿子打过来视频, 他看上去有些沮丧,腮上露出黑黑的胡茬,头发长长的,有些邋遢,他已经一个月没理发了。他说,匹大同学的祖父前两天去世了,这是第一次听说同学的亲友因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的消息,病毒的威胁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近了。匹斯堡最繁华的第五大道空无一人,整个城市就像鬼城,从窗外望去,一切都是静止的,世界似乎已经凝固。全世界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已近20万,相比冰冷的数字,有关联的人的离去更能感受死亡的真实和残酷。深陷疫情风暴,我们无可回避的面临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在这个有着灿烂阳光的上午,我与黑夜中的儿子聊起了这个沉重的话题。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儿子说网上看到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死亡和明天谁先到来。在瘟疫中,生命太不确定了”身处世界疫情风暴的中心,远离家人的留学生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


这次世界范围的疫情,让儿子真正体会到死亡的可怕。从武汉到纽约,从中国到美国、到整个欧洲、美洲,二十万鲜活的生命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消亡了,欢声暖语的家庭,转眼间就生死别离、阴阳两隔。各种传播媒体扑面传来的噩耗,让儿子真实的体会到生命的无常、脆弱、渺小和短暂。那段时间,我们家长也总是陷在负面情绪里,自己常想起视频里挂在高楼外晃动的身体:治愈后的重症患者回到家,才知道家人全都已经去世,他把自己吊在高楼顶上,象一棵轻飘飘的芦苇一样轻。生命之轻如鸿毛,如草芥。我想此刻的儿子也有同样的感受。


四年前,我的父母在一年内相继去世,那年儿子十六岁,那是他第一次直面死亡,儿子自小由姥姥姥爷带大,失去家人让一向粗枝大叶的他忽然变的脆弱和易感。他一度精神萎靡,郁郁寡欢,恶梦相伴的睡眠,质量严重下降,整天几乎陷入抑郁的深渊无法自拔,为了摆脱低落的情绪,我们带他看过心理医生,他自己也痛苦不堪,借助网络和书籍寻求解决办法,还把厚厚的心理学名著《心理学与生活》给啃了下来,这样状况持续了半年才慢慢缓解。失去家人的悲伤给孩子很大打击,也引发了儿子对生命的深入思考。


生命像摇曳的火焰,就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个起点,持续一段时间,最终会完结。属于我们的时间,无论它是长是短,与无垠的永恒相比只有一瞬。


我与儿子谈起出国前我们一起看过的电影《布拉格之恋》,那是由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变的电影。电影初看时如一部爱情悲剧,风流成性的托马斯游移在与特丽莎、萨丽娜的情感纠葛中,当托马斯被特莉莎的感情所感动,决定安定下来的时候,却意外死于车祸。


相比获奖无数的电影《布拉格之恋》,原著的影响力更大,因为书里从故事延展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面对轻与重的换位与迷失、灵与肉的对立统一,米兰·昆德拉对生命发问,怎样的人生才算是值得过的人生?


现在儿子再次面对生命的困惑时,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他,“那里也许有你想找的答案”。大自然的生命轮回是生命的必然结果,生而为人,要豁达的看待生死,生命的结束是下一个轮回的开始。当你明白死亡是生命的必经之路,死亡也没那么可怕了。


生命之重何其重


儿子问到“我们天天宅在家里上网课、读闲书,不去看持续增长的数字,假装岁月静好,假装一切如常,但外面的暴风雨能过去吗,我们真的安全吗,我们还能回到过去吗,面对不确定的明天,生命的意义在哪”


我回答“人生原本就是两面的,有出生、幸福、希望、升腾;同时我们也必然接纳它的负面,比如死亡、失败、灾难、绝望、痛苦等等。”


即便瘟疫中,除了死亡,我们也看到了父母心、慈悲心、同情心,看到了生命展露的人性的光辉。这些光辉就是生命的意义。比如那个叫李文亮的吹哨人,那些从全国各地逆行武汉的医生,把呼吸机让给别人的牧师……可能他们中的很多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在瘟疫中他们没有大无畏的豪勇,他们如我们一样恐惧、迷茫、怀疑、苦痛,甚至很多时候他们无能为力,但重要的是,他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做他们该做的事。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和弹性。他们为生命赋予了神性的光辉,也赋予了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我们又谈到曾看过的一个视频,一只小鹿正在过河,全然不知一条巨大鳄鱼在快速游向它,过河上岸的母鹿发现后,迅速跳进河里阻挡在鳄鱼和小鹿之间,木然的停下等待鳄鱼吞噬,母鹿的牺牲让小鹿得以安全上岸。母爱在死亡面前表现得坦然、从容,不禁让人类叹服。


儿子初中时,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曾经很风靡。里面有一篇《斑羚飞渡》:一群斑羚在猎人的追击下,被逼到了伤心崖上,头羊把斑羚按照老幼分成两队,老羚羊们和头羊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只斑羚飞渡过去,就意味着有一只老斑羚粉身碎骨。这是动物界求生逃亡、种群延续的奇迹。


我对儿子说,生命很神奇。你出生时,我看到你第一眼,皱皱巴巴的丑极了,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你忽然而至,让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特别奇妙。那时候婴儿是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护士姐姐每隔一段时间会用推车把婴儿抱给各自的妈妈,在那一排只露着脑袋的婴孩里,我总能一眼认出你,因为你的脑袋比别的孩子大一码。但即便这样,我总是担心护士姐姐会不小心把手牌搞错。后来你长大了,我皮肤黑,你也是;我一只脚大,一只脚小,你也是;我有点多愁善感,你也是;我的手指伸开的时候有一个弧度,你也是。自己的特征通过基因给了另外一个人,你不觉得这很神奇吗。当然我们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我的个子在哪都不起眼,而1.87米的你却在人群中那么鹤立鸡群。你会比我有更高的视线,更广的视野,看到我所看不到的风景。


我告诉儿子“很多人生体验你还没有经历过,而这些美好的经历和回忆都值得期待,都会成为你生命的意义”。


让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儿子说“最近,自己总在两种状态之间摇摆。有时候觉得忙着上网课、做作业挺充实,有时候又觉得人殊途同归,努力和奋斗没有价值,时而充实、时而虚无的感觉让他很迷惑”。


我告诉他,在自然界“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是生存法则。生命哲学的核心就是“竞争” ,生命的诞生就是由一个的精子挑战亿万个情敌,而夺得与卵子结合的机会而开始的。


石黑一雄说:人们无论承受怎样的痛苦,无论遭遇怎样的悲惨经历,无论如何不自由,都会在命运的夹缝中求生,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人们不懈奋斗,努力在如此狭小的生存空间内寻找梦想和希望。


儿子告诉我,前两天他们兄弟会CME职位的竞争,他居然当选,他的大师兄也如愿选上网络社交职位。这一段忙碌的竞选过程让他渐渐忘掉了孤独,他向兄弟会四十多个成员游说推介自己,征求活动意愿,制定竞选活动规划。他还和大师兄组成联盟,共享朋友资源一起拉票,最终战胜其余的6位美国孩子获得领导职位,这个结果给他留守压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快乐,也渐渐淡忘时常困扰他的死亡话题。他说会努力胜任这个职位,尽管他有很多短板,他要发挥自己的协调力和领导力,认真做好承诺的活动规划,同时为将来竞争更高职位打好基础。在他看来,过去的空虚孤独主要因为没有够得着的奋斗目标,当你为实现自己价值而一步步的努力时,充实感会冲淡对死亡的恐惧,希望和梦想会带你走出这段艰难岁月。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讨论生命的时候,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是死亡。“生从何处来,死到那里去”。古今中外对生死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儒释道各自有不同的生死观。儒家把德放在生死之上“朝闻道,夕死可矣”。对于凡人来说,这种生死观过于高远。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地”,让人们“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以求长生不老。佛教主张轮回,着重于人死后的解脱和安顿。


儿子从小困惑于死亡的真相,更恐惧死亡后的失去。经常给我们说“如果家里只剩下他自己,该怎么办”。我对他说,短期内这种概率几乎没有,几十年后这是必然的。不过那时候说不定你已儿孙满堂了,也会有新的寄托,而且你已经是个老头了。


如何面对家人的逝去,鲁迅在临终前对他的妻子许广平说:“忘掉我,过你自己的生活,否则就是你糊涂。”


儿子小时候好奇死亡到底是什么,常常睡前和我们讨论死亡话题,会一直问死后人到底去哪了,我脑子里的想法去哪了。对于这个哲学问题,我们也困惑,后来的西藏之行,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感悟。



2018年我和孩爸曾在日喀则郊区和平机场附近偶遇藏人最神秘的天葬仪式,远远的太阳光晕映照下的天葬台、秃鹫、天葬师,场面极其震撼,旅行的中巴车上也播放了一路有关藏族丧葬纪录片。这些打破认知的信息让我们似乎触碰到开悟边缘,我们从此开始重新思考生命和人生。我们也把感触不断的和儿子交流,给他讲天葬、谈死亡。



(日喀则郊区的天葬台)


天葬就是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肢解,然后让鹰鸟和鱼兽吞食。死后天葬的人,要被脱尽衣裤,把头部弯到膝盖处,使之蜷曲如初生婴儿状,再用白布包裹,意思是使死者以新生儿的姿态进入新的轮回。被天葬师肢解后躯体残块成为秃鹫们的饕餮,藏人用自己的肉身回馈自然。


藏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待死亡,他们认为天葬和水葬是最尊贵的布施-舍身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此外,藏地常年冻土和游牧民族的居无定所,也不适合土葬。区别于汉人繁杂讲究的丧葬仪式,藏人的仪规比较简单。汉人面临亲人的亡故,常会不计代价挽留生命,相反藏人会向庙里请求一枚金丹,更懂得减少亲人死亡的痛苦,如同现在的安乐死。亲人故去后他们不会哭丧,认为那样会打扰逝者灵魂的超度。藏人也不会大张旗鼓的办丧事,因为他们认为人就是赤条条来,赤条条走,带不走任何东西,天葬就是让人返璞归真。


天葬启示人们,无论你曾经多有地位,多么富有,多么美丽,你的归宿就在这里,终将归于虚无。



(骷髅墙)


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


生命意识中,天然有对死亡和痛苦的惧怕,渴望着更广阔的生存和长久;我们周遭的生物有着同样的生命意识,它们渴望圆满和长久,对生命的意愿和我们是一摸一样的。


我对儿子说,你小时候带你上街,遇见街边有人在卖小鸡,在圆圆的簸箩里,刚刚孵出没几天的小鸡毛茸茸的,惹人怜爱。你喜欢,我便给你买了一只。第二天下班回家,妈妈对我说你一天都在作弄小鸡,一会在屋里追它,一会抓在手里,还趁人不注意把他抛到空中。我急忙过去查看,那只小鸡经过你一天折腾有气无力的趴在地上,黑豆一样的眼睛慢慢张合。我给似懂非懂的你讲了半天道理,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小鸡第二天还是死掉了,它在我们家只活了一天。


儿子说“我怎么那么残忍呢”。我说:也许错不在你,那时候你太小了,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和份量。我不应该在你不知道什么是生命的时候,把一个生命交付给你。其实后来,和你在街上又很多次碰到卖小鸡的,任你怎么闹,我都没再给你买过。


去年暑假儿子倒垃圾的时候,在垃圾桶旁看到一个白色泡沫箱,里面放着一只黄色的毛茸茸小鸡,他把它带回家,小鸡生命力旺盛,一星期后就长出了白色的小翅膀,每天跟着我们身后讨吃的。可惜几天之后,活泼欢跳的小鸡跳进卫生间的水桶里,我们发现的时候,它已经淹死。儿子用餐巾纸把僵硬的小鸡包起来,放进一个小纸盒埋在后院。当看到这一幕,我无法表达我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儿子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


法国思想家史怀哲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后来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残害蚂蚁。他认为这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


确实,生命意识到处展现,如果我们是一个有思维的生命,我们应同等的敬畏对待其他生命,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而不仅仅限于自我小圈子。


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听说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冰核样本中,发现封存着28种古老病毒,一旦地球变暖、冰川融化,后果不堪设想。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的天空变得通透,意大利运河、威尼斯运河似乎被施魔法,露出有史以来最干净最清澈的样貌。大自然在那么短的时间被疫情恢复了美丽的样子,人们应该去深思。


善待生命、善待自然,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我们的命运,当自然被毁灭的时候,我们也将是一块多米诺骨牌,随之倒下。当我们拥有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时,才会时时处处体现出生命的高贵与美丽,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勃勃生机。


相关阅读:

加入兄弟会,风险or挑战

美国疫区,留学生的宅生活

漂在美国疫区,孤独中的留守



作者:静心,2018年,儿子留学美国,当时为了排解寂寞,决定梳理记录下孩子的成长经历,也总结下为人父母的心路历程,既在无聊时打发时光慰籍对儿子的思念,也对家庭教育进行反思和分享,儿子自小淘气叛逆、特立独行,成长过程即便不算跌宕起伏,也是磕磕绊绊,荆棘丛生,一年半的时间,熊孩子成长记系列,零零散散已写了四十四篇。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和本号联合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