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顶尖大学的“可口可乐配方”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每年均有超过四万优秀高中生满怀希望地向哈佛大学提交入学申请,期待有机会进入这所世界最顶尖的高校深造。
然而,其中绝大部分注定无法如愿以偿,因为仅有不到5%的申请人有机会赢得这所名列全美录取难度唯二高校的入场就读机会。
但是,从去年开始,那些将哈佛作为梦校的高中生已经坐拥往届学生不曾获得过的优势:该校如何决定谁有资格成为哈佛学生的内部信息。
2018-2019申请季始于哈佛大学那场众所周知且举足轻重的招生歧视审判之后,该案促使学校原本秘而不宣的文件和数据公诸于众,前所未有地披露了哈佛招生过程中的内部运作机制。
尽管哈佛最终赢得官司,但有些事情已经对学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原本属于超级机密的该校招生机制已经不再是秘密了。在法庭聆讯中公布的内部文件将哈佛律师威廉·李(William F. Lee)称为如同“可口可乐配方”的秘密置于光天化日之下。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哈佛视为梦寐以求的高等教育目标,有关哈佛究竟对什么人求贤若渴、对哪些人敬而远之,庭审文件提供了令人垂涎三尺的内幕信息。
边缘案例
哪些个性特质阻碍优秀学生获得哈佛入场券
当梅根·特纳(Megan Turner,本节中所有申请人姓名均为化名)为了申请哈佛而求助高中老师时,她期望对方出具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但根据哈佛大学在庭审期间公布的机密文件显示,她得到的却是一篇“充满负能量”评价,其中提到她具有“出身小地方的不安全感”,从而差点断送她的哈佛之路。这封教师推荐信“对梅根的个性特质、与他人互动能力、及其出色程度打上一个问号”。该文件写道。
根据该文件,梅根是一名“来自山地州的原住民和白人混血年轻女性”——她的情况在最终峰回路转之前开始变糟。
审阅人员承认梅根的申请文书“写得非常好”,但遗憾的是它们“给人的印象非常负面,并对自己就读高中不屑一顾。”文件显示,“有些审阅者甚至可能认为它们有点盛气凌人。”
尽管如此,梅根还是显得“极为出色和活跃”,在学校是一位“领导者”,而且“精力”非常旺盛。因此哈佛开始电话联系学校。招生官与那位撰写并非恭维之词推荐信的教师、他的助教、以及梅根所在高中的升学指导进行交流。
最后,“经过长达数小时的冗长争论”,梅根终于在哈佛赢得一席之地。
这是法庭聆讯期间公布的一份名为《2012年案例汇编讨论指引》文件中的一个案例。哈佛招生主任麦格拉斯(Marlyn E. Mcgrath)在法庭的证词显示,每一年,哈佛本科招生办将部分过往申请案例汇总在该文件发给招生人员参考,旨在引导招生人员如何评估候选人。目前呈堂的是该培训手册2012年版本。
哈佛特意选择该文件中的候选人的原因在于这些都是所谓模棱两可的边缘案例,即招生办难以决定接受还是婉拒他们入学。对每个申请人,该文件详细说明该高中生让哈佛感兴趣的突出因素,以及某些令人“迟疑不决”的特质。手册还提供了每个学生的录取结果。
文件中涉及的学生背景截然不同,技能也相差甚巨,从“就读美国主要城市的美籍越南裔女生”,到“女子赛艇校队最佳候选人之一”,不一而足。
但是这些故事中最终获得录取的申请人证实了一个普遍真理,哈佛招生官寻找的是这样一种人:在个人生活中成功克服逆境,并能够成功展望如何在哈佛成就自己的超级学霸。
聪明才智独占鳌头:在11个案例中,有九个招生官将优异的学术表现作为令人信服的录取理由。“聪明绝顶(bright)”一词在文件中出现八次之多。
然而,绝非所有聪明的学生都能成功获得录取。在几乎所有哈佛录取案例中,还有一个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申请学生的个人魅力。
对一位昵称为“格蕾丝·程(Grace Blake Cheng)的学生而言,个性特质令她获益匪浅。格蕾丝在高中是一名“好学生”,但并无出类拔萃之处。一位审阅人员指出其标化考分“表明她无法成为哈佛最有竞争力的工科学生”,并预测她“她必须在这里很努力地学习(方可跟上学业)”。
然而,“与案例汇总之中多数人选不同”,格蕾丝是一名“明确的录取对象。”
该文件显示,
“教师、升学顾问、以及校友面试人对格蕾丝的描述是我们难得一见的。毫无疑问被评为1分的个性特质,每年我们只能看到寥寥数名类似候选人。”
注:本文稍候将明确1分评级的定义。
她的个性“异乎寻常的豁达开朗”,哈佛因此早在二月就致函告知她“可能录取”,以表达校方“对其个案充满热忱”。
该文件指出:“我们之所以将格蕾丝包括在内,是因为这个案例显示出学术因素和课外活动以外的因素在我们招生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名招生官员提到“谢尔盖·柳金”时表示:“这是一名学术领域非常出色的学生,学校教师对他的支持力度非常高。”
另一名招生人员在提到“曼迪西·波特霍科(Mandisi Botlhoko)”时写道:“天资聪颖;尽管K-10教育不佳,但SAT II分数令人刮目相看。”
那些家境困难但在学校表现出色的申请人让招生人员刮目相看。有些招生官对学生在多次搬家和转校后成绩依然保持名列前茅的能力赞不绝口,其他招生人员特别指出候选人克服“家庭动荡”、“出身低微”和“经济困难”,继续维持完美无缺的GPA(平均绩点)。
但招生官同样放眼未来。审阅人员反复尝试评估申请人能否在哈佛校园茁壮成长。
文件写道:谢尔盖“会充分利用哈佛的学术资源”;通过公共服务组织菲利普斯·布鲁克斯之家(Phillips Brooks House)和政治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tics),"托马斯·史密斯(Thomas Smith)"同样能够做到这一点。而“彼得·杜兰(Peter Duran)可以在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研究机器人。”
尽管所有申请人均有“可取之处”,这份手册指出几乎“没有一个人是明确录取对象”,并说明原因所在。
乏善可陈的成绩或标化分数往往让招生官犹豫不决。
文件写道:“尽管总体竞争力尚可,但伊芙琳(Evelyn)的经历相对在整体申请生源而言谈不上出众。”
“肯定属于优秀的学生,但是,不管你相信与否!在哈佛的申请生源中并非出类拔萃。”招生官对另一名学生评论道,“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彼得的学术评级达到1分。”
招生官还记录课堂以外的活动。审阅人员提到至少三位候选人在高中期间没有找到“课外特长”。
关于曼迪希,招生官写道,“虽然申请材料颇具吸引力,不过这名学生缺乏一种基于特殊学术或课外才华的吸引力(Hook)。无法确定他的长跑能否达到大学竞技水平。”
审阅人员对伊芙琳的问题是,“到了哈佛,她究竟会做点什么?”
对于其他申请人,招生官提出更多个人担忧——很多与自我感觉有关。
文件同样列举了每个候选人的
“否定因素”
这些问题包括不够出彩的分数、平淡无奇的课外活动、和华而不实的夸夸其谈等等,使得招生办的审议过程长时间悬而未决,招生人员将申请人列入候补名单,并且多次致电老师和升学指导。有那么一两次,招生人员甚至直接联系学生本人。
招生官会特别衡量到了哈佛后,高中生内心深处的心高气傲是否会伤害到他们——不知道申请人能否从出类拔萃的位置成功切换至身处数以百计超级优秀学生中那种默默无闻的状态。
“他会怎么样渡过这一阶段——从一条小池塘中的大鱼到哈佛——谢尔盖如何与室友、同学和管理人员互动?”
成绩非常出色的谢尔盖经过数次为时不短的讨论被列入候补名单。他不断致信招生办表达自己入读哈佛的诚意并渴望从候补名单中获得录取。四月,谢尔盖赴波士顿拜访负责其所在地区的招生官;后者与谢尔盖面谈后认为该生彬彬有礼、个性讨喜、且有一点紧张。最终,哈佛婉拒了谢尔盖的入学申请。
有两位候选人的否定因素包括“心高气傲”。其中一位(谢尔盖)被置于候补名单并婉拒入学;另一位(梅根)则“经过长时间争论”后涉险过关。
对于特蕾西·埃克汉姆(Tracey Eckham)来说,她在高中阶段疏于“互动”实属致命。
负责特蕾西的招生官写道:“推荐信称她有点孤芳自赏和缺乏冲劲;赛艇教练甚至暗示她可能患有抑郁症并时常畏缩不前。”
“个性特质难以评估——特蕾西·埃克汉姆是谁?”一位审阅者写道。招生官批评特蕾西“郁郁寡欢”。虽然取得“好成绩”,追随“很多兴趣”、并且参与高中“颇具挑战的课程”,但特蕾西还是被列入候补名单并最终被拒绝入学。
希望了解12个招生案例更多信息的读者,请关注本号后联系工作人员索取《案例汇编讨论指引》全文。
庭审文件中还揭示了哈佛本科招生的完整过程,让我们一睹为快!
第一步:推广
远在很多高中生还没有考虑大学申请之前,哈佛招生办公室就已经将招募学生议事日程。
启动招生推介一般从哈佛向标准化考试公司(负责SAT考试和ACT考试的大学理事会和ACT公司)购买学生标化分数和联系信息开始。2018年10月17日,哈佛招生院长威廉费兹西蒙(William R. Fitzsimmons)在法庭作证时表示,该校每年购买“远远超过十万”学生的相关信息。费兹西蒙表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哈佛本科学院使用这些数据确定“成就卓著的学生”,并通过电子邮件、信件、充斥着校园美照和富有魅力学生的招生手册向他们发起营销攻势。据哈佛招生办2013-2014版的《面试人手册》称,哈佛很早就会锁定那些前途无量的高中生,有时候在他们九年级时就开始招募工作。
随后,招生官奔赴世界各地寻觅优质生源。有时候单独出击,有时候则与其他顶尖大学(如宾大、普林斯顿、耶鲁大学等)的招生代表一起。2013-2014学年,哈佛招生官的足迹遍布全美五十个州的130个城市。
到达当地后,招生人员一般会租赁诸如酒店会议厅等公共设施,并发表演讲解释招生流程并推介哈佛大学。
注:疫情期间营销活动也转为线上进行(详见: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美国顶尖高校线上宣讲会日程及参与方式)
哈佛特别重视来自低收入家庭、少数族裔,以及偏远地区的高中生源。通过哈佛财务资助计划和少数族裔本科招生项目,招生人员和在校学生以个人名义向申请人发出召唤。招生办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点对点地联系候选学生。在校学生安排高中生晚上住到自己宿舍,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哈佛校园生活。
招生代表还亲自造访高中乃至初中。2013年《面试人手册》显示,每一位少数族裔本科招生项目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访问至少两所初中。
该手册论述了面对面招募方式的优势,指出
:“通过一纸友好的便条或一番电话向偏远地区候选人介绍哈佛,将成为重要的开端。”
此外,招生官还要找到那些运动天赋足以参与哈佛校队竞技的高中选手。根据2013年校友面试指南,招生人员有时候在刚刚入学的高中生(九年级学生)中招募“有潜力的运动员”。
在法庭聆讯中公开的部分文件显示,在哈佛招生过程中,特招运动员具有显著优势。过去,哈佛根据学术能力给予申请人从1到6不等的评分;2014届至2019届招生季期间,评分为4的运动员被录取机会达到同样得分的非运动员的1,000倍。
第二步:校友面试
招募季一旦画上句号,就轮到申请人向哈佛展现风采了。
申请学生向哈佛在线提交一份申请材料(包括标化分数、高中成绩单以及个人文书)后,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报名与一位负责评估候选人的哈佛校友进行面谈。每年,一般都有超过15,000名哈佛毕业生志愿担任校友面试人。
虽然没有强制性要求申请人参加面试,不过文件指出:
“没有参加面试的申请人几乎不可能被录取。”
校友面试人与安排给他们的面试学生见面之前,他们只知道后者最基本情况:姓名、电话号码、电邮地址、以及在读高中。面试官不会看到面试对象的哈佛申请材料。
尽管如此,每位校友随后将出具一份报告,评估他们在大约60分钟内所了解这名高中生的优缺点。面试手册详细说明面试校友用于评判申请人的标准,以及哈佛希望这些谈话如何进行的周密指引。
该手册指示面试人将谈话控制在一个小时内,并告知他们不必规定着装要求。它还建议毕业校友不要在自己家里面试学生。
该文件指出:
“部分高中升学指导顾问明确要求其学生婉拒校友在家面试的提议。遇此情形,你应该欣然更换一个中立的面试场所。”
面试存在某些禁忌话题。根据该手册,校友应“避免长时间讨论政治和个人问题”,并且在问到学生申请的其他学校时应持“审慎”态度。如果面试人选择询问学生平时成绩或标化分数,他们应采取较为“不经意的语气”。
“你对于此类信息的提问方式应有助于让候选人高枕无忧,向他们保证平时成绩和标化分数绝非招生委员会考虑的唯一事项。”该文件指出。
注:疫情期间,哈佛和绝大多数顶尖高校一样,采取所谓的“标化考试可选(test-optional)”政策,即不强制性要求申请人提交标化分数。
根据2013年指引,面试人应从易于回答的事实相关问题开始,然后逐步转向发掘“动机、担当、及其贡献的水准和质量”那类较为深入的提问。
该手册还提供一些问题样本。其中哈佛建议的一个问题要求申请人描述其“学校社区”,并讨论哪些课程为其喜欢和讨厌。
另一个问题则询问,
“你最喜欢哪本书?或者,你最近看了哪本书?你是否偏爱在线阅读?你经常看哪些博客或网站?”
该文件还详细阐述了校友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应该特意关注的问题。根据面试手册,面试人既要考察申请人的“潜能”、“成长极限”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评估学生的智力和个性“能力”。
面试人应预判候选人更长远的人生轨迹。
“候选学生有人生方向吗?具体是什么?如果没有,她正在探索很多东西吗?或者她只是随遇而安?”该文件指出。“一年后,这位候选人身处何方?五年后?二十五年后?她究竟会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做出什么贡献?”
面试结束后,校友会写下简单的笔记,详述候选人的强项和不足。面试人总结那些前途无量的候选人有望在校园做出的“特殊贡献”,以及学生可能从哈佛获取的收益。
该手册提请面试校友在撰写报告时应“留意并质疑自身的偏见”。
“由于没有人能够真正‘客观’地评价另一个人,所以应该意识自己的偏见,”该手册写道。优秀面试官为此留有余地,欣赏某个观点本身蕴含的优点,并以此对面试进行评判。
面试人还对候选人的个性特质、课外活动、学术造诣以及总体成就进行量化评分。这些分数通常介于1和4分之间,其中1分为最高,4分则最低,每个分数均可附有加或减号以区分该类别得分实力的相对强弱。
2013版本手册指出,鉴于对上述评分体系予以标准化所面临的困难程度,招生办更多参考面试官书面评价而非量化评分。
文件称,
“招生委员会在使用量化分数时无法奢望评分标准在全美范围取得哪怕接近一致性,因此我们以最客观地方式看待分数——显示面试是否获得好评。”
手册要求校友在收到面试任务的两周内提交评估报告
第三步:哈佛审阅申请材料
当世界各地的学生焦急地准备校友面试时,招生官返回麻省剑桥,坐下来遴选数以万计的申请材料。
每个招生官被指定负责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要求他们审阅来自该地区所有学生的申请材料。
每份申请的第一位审阅者都会摘录一系列哈佛规定的数据点,并标注任何缺失的材料。2018-2019招生季,这位审阅者记录申请人的国籍、种族、校友身份、特招运动员身份、社会经济背景和标准化考试分数,哈佛2023届审阅流程显示。
第一位审阅者还会核实标签和分数,并确定申请人是否具备获得全额经济资助的可能性。约有六成哈佛本科生获得助学金,两成无需支付任何学费。
该文件写道,“长期以来,从各种背景寻找富有才华的学生一直是哈佛招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包括那些有能力摆脱经济弱势并获得异乎寻常学术成就的非凡人物。”
招生官接着开始统计数据。第一位审阅者根据学术成就、课外活动、运动天赋、个性特质、以及“学校支持”程度(推荐信)对申请人进行评分。招生人员使用一个与面试略微不同的量化体系对上述每个类别打分,不过1分还是所有类别的最高得分。
对于如何获得最高分,名为“审阅流程”的招生官指引文件给予非常详细地说明。
要在学术类别获得1级评分,申请人必须是一位“潜在的主要学术贡献者”,而且具有“巨大潜力”和“接近满分的平时成绩和标化分数”。如果该生拥有“全美或世界性学术竞赛认证”亦有帮助。
那些获得学术2级评分的申请人,SAT分数一般应超过750分,ACT分数高于33分。学术3分则表示该申请人SAT和ACT分数在650-740和29-32区间。学术4分的学生,SAT和ACT分数一般在600-650和26-29区间——招生办称这些学生对就读哈佛“准备足够”。学术评分为5的学生SAT和ACT分别处于500分和25分或更低。哈佛认为这些高中生仅有“微不足道的潜力”。
在课外活动类别,1分表明其成就“可能达到全美最高水准或具备专业经验”。如果担任“年级学生会主席、校报编辑或乐队指挥”,该高中生可望获得2分。
与此同时,运动天赋的1分表示学生在其项目中达到“全美、国际或奥林匹克水准”。
于过去数年类似,2023届的审阅流程同样详述招生官应如何核算个性特质评分。文件显示招生官通过观察申请人“幽默、敏感、坚毅、领导力、正直、乐于助人、勇敢、善良、以及其他品质”确定个性特质评价。不过,最新版本远比往年来得更为翔实。过去数年版本用一个单词“出类拔萃(outstanding)”总结1分个性特质,而2023届审阅流程则通过整整一个段落描述同样的主题。该文件写道,
“真正出类拔萃的个性特质;学生面对看似难以逾越的人生障碍时,展现出巨大的勇气。学生或体现出一种非凡的能力来领导或激励周围的人们;或对他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爱或体贴。学生从推荐人那里获得毫无保留和坚定不移的支持。”
在哈佛招生歧视一案中,该校如何对申请人个性特质进行评分成为控辩双方关键争议点。SFFA指控哈佛大学,作为系统性拒绝亚裔申请人入学一项举措,不公平地在个性特质类别给予他们较低的评分。哈佛一再竭力否认该项指控。
尽管如此,上述指控还是对哈佛(招生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2023届审阅流程明确告知哈佛招生官,他们在评估候选人时应如何并适时考虑种族因素——这一要素在以往版本(哈佛学院在每个招生程序均会编制该指引)从未予以详述。全新的审阅指引特别禁止招生人员在进行个性特质评分时将某个候选人的种族因素纳入权衡范围。
最后,在题为“学校支持”类别中,《审阅流程》概述了招生官应如何将教师和升学辅导顾问撰写的推荐信分出高低。如果一位推荐人将某个申请人形容为自己“职业生涯最好”或“多年以来最好之一”,该生很可能评委1级。然而,如果申请人仅是其“最好学生之一”或“本年度最好学生”,他们最终很可能被评为2级。
大多数申请材料只经过两位招生官审阅。第二位审阅者——通常为招生办另一名工作人员,一般会核对数据,并将申请人的分数录入内部数据库。
有时候,如果申请材料包括值得一看的学术成果或艺术作品,哈佛教授也会参与审阅这部分内容。
第四步:招生委员会投票
在审阅和评分之后,得分最高的申请材料提交两个招生办委员会先后进行表决。只有在两个委员会都获得多数选票通过的申请人,才有可能在哈佛赢得一席之地。
2023届《审阅流程》规定,所有总评得分为2或更高的申请材料均应送交委员会表决。第一审阅者根据个案具体情况决定得分3+的候选人能否得以更进一步,而3分或更低候选人通常就此止步。
首个审查所有进入第二轮申请材料的是一个由五到八人组成,规模较小的委员会(小组委员会),成员包括招生官、教师审阅者、和一位担任主席的高级招生人员。类似委员会有若干个;各委员会均专注审核来自特定地区的申请人。
当审理候选人时,小组委员会讨论和争辩可能耗时甚巨。
2013年《面试人手册》指出:“在关于向全体委员会提交何种建议表决前,小组委员会可能对某一个案进行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讨论。”
小组委员会在秋冬两季都在埋头苦干,因为招生官不断从早申请和常规申请两个周期中收到的海量申请材料筛选出需要进一步审核的个案。
该手册指出:“小组委员会从11月开始处理早申请材料,并于一月下旬至二月底期间每3-4天轮班处理常规申请材料。”
小组委员会投票表决哪些申请人移交全体委员会,后者由40名申请审阅者组成。申请人只有获得小组委员会成员简单多数票支持,才有机会晋级下一阶段。
全体委员会对每份申请材料至少进行一次审核和投票。表决同样遵循简单多数原则。
不过,全体委员会颇为反复无常。它经常改弦易辙,思前想后,时而还会撤销录取(或拒绝)边缘申请人的决定。
根据2013年《面试人手册》,由于该流程随机应变的特性,从而使招生委员会保留“在发出招生通知那天前改变录取决定的可能。”
第五步:最终决定
12月中旬,哈佛将通知提前行动申请人录取与否。3月下旬,该校告知常规申请候选人招生结果。
虽然,从2018-2019学年开始,申请学生对哈佛招生细节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届生源。不过他们至少在一个方面与过去数十年间的同龄人毫无区别:在邮箱中出现录取通知邮件前,他们所能做的一切只是默默地等待和祈祷。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8/10/29/how-to-get-in-to-harvard/
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7/12/6/viewing-admissions-files-feature/
https://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8/10/24/why-harvard-hits-pause/
https://s3.amazonaws.com/media.thecrimson.com/pdf/2018/10/24/1333425.pdf
希望拿到美国顶级大学的入场券?
↓↓↓扫描下图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备注“城市”,即可报名相应场次。
相关阅读:
作者:海哥,本文经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