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申请故事:选大学,是选大学四年的生活方式

视角学社 2021-06-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认识韦尔斯利Wellesley Author 认识韦尔斯利

作者:沈安安

转载:认识韦尔斯利Wellesley


申请季的第一封decision letter就是梦校的offer,何其有幸!


在最初创建大学清单的时候,我有两个明确的目标:一是文理学院,二是艺术史强。因为我始终觉得,过往所受教育尚浅薄且有限,而文理学院专注的通识教育,是给20岁的年轻人一个好好地扎实地打基础的机会。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学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能给人今后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提供深度和灵感。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选择艺术史强的学校,是因为我能感觉到自己和艺术接触时总有不用睡觉的热情。这和做一道统计题的中途数次想爬回被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当然,我也相信自己对各门学科的认知近乎空白,这也正是文理学院的优势,给足了学生时间去接触高中时接触不到的学科。但是有意思的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学校很多,看看US News文理学院榜单top20,几乎每所都有强劲的艺术史项目。至此,选校陷入了僵局。


选大学,究竟选的是什么呢?


在十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四天的college trip。参观了七八所大学,尽管没有遇上什么心仪的学校,但是能感觉到每个大学风格迥异。所以对这趟旅程的总结就是:选大学,是选接下来四年的生活方式。


在我看来,生活方式和一个学校的校风、我对自己的期待、我的不足紧紧联系在一起。


但是受疫情影响不能参观校园的情况下,如何近距离地接触学校,一览风情呢?


十一年级的暑假,因为韦尔斯利在这场持久的疫情中表现优异的关系,相比于了解其他大学,我率先通过上网课的方式接触了韦尔斯利。线下夏校一取消,韦尔斯利就迅速开设了一系列的网上课程。在网课心态炸裂的大环境下,韦尔斯利的dashboard设计精致,功能齐全,种类丰富;教授们的课程设置合理,有一般网课没有的互动感。简单来说:游戏体验极佳。而且,因为这些课程有许多韦尔斯利在校生在上,能看到真实的校内上课情况。我一次次被大佬们发言的强度所折服。综上两点,让我对韦尔斯利好感倍增。


夏校结束后,我给教授写感谢信,并在信中表达可能会在今年申请季申请韦尔斯利的意愿,教授居然回信说可以帮我给招生办drop a note。惊喜之至!此前听说过有些学生去夏校拿教授推荐信的经历,但是我上夏校时并无此想法。同时,我给应届毕业生的助教小姐姐发了感谢信,并且向她咨询了许多关于韦尔斯利的问题。读着她的回信,一个真挚的校园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读信至今,仍觉感动。于是,尽管对韦尔斯利了解不多,她已经成了我大学清单上的第一所学校。同时这已是八月中旬,十二年级开始了,我也才刚刚开始做college research。


现在想来,college research的时候我做了两件事情:研究学校和研究自己。看校网是我研究每个大学的第一步。从about开始看mission,facts,再把admission都翻一遍,再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课程,教授,项目和机会,最后翻看校园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能看到每个学校对他们学生的期待;同样的,能看到他们想录学生的标准,或者说潜力。从网上关于韦尔斯利的点点滴滴中,似乎可以看到学生敢于说真话,对不公的制度,无论是学校制度还是社会制度,发出质疑,因此吸引了一群有共同志向的伙伴,一起通过种种形式,在做实事的同时把她们的声音传到外面去。难能可贵的是,这批学生背后有老师和学校的支持和维护。与此同时,这批学生巧笑倩兮,充满灵气,想法奇妙。这边举个小小的例子:学校的官网有很可爱的语气,邮件充满了各种emoji!由此可见学生们被信任着在负责很大一部分的学校工作。所以我相信这是一个有社会责任心,勇敢,又可爱的团体。观照韦尔斯利的校网,我似乎看到一个理想中的自己:智慧,勇敢,富有同理心;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缺乏行动力和领导力,学习被动,不够自信等等。而在韦尔斯利,我看到一群有野心,也有能力的女孩子。我想,我一定能从她们身上学到很多,她们也会支持我的目标。比如在申请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韦尔斯利学生的帮助,她们有我美高的学姐,在国内初高中的同学,还有老乡,以及一些已经毕业的校友。她们给我supplemental essay提供建议,在我挣扎在托福和sat泥潭中时给我信心。这些扑面而来的热情,更让我沉浸在女校不同凡响的气场中 - 安心,温暖,团结。我想这大概就是我理想中未来四年的生活吧,这就是我所憧憬的校风吧。


在why wellesley文书400字的篇幅中,我提到有各种艺术工作室的Pendleton West,我希望未来能从那里诞生有意义的艺术运动;我也提到Acorns House,我希望和不同背景的朋友探讨21世纪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意义。但是Why Wellesley当然不只是这两点。如果把我对韦尔斯利的喜爱整理成三个标签,应该是文理学院、女校、艺术史强。但是要细细说,又有些复杂和语无伦次,如同这篇小短文一样。记得在收到通知书的那天,12月12日,本来晚上约好和顾问商量我还没有头绪的EDII和RD的college list。但是收到offer之后,就没有必要了。所以至始至终,我真正的大学清单上,也就只有韦尔斯利这一所学校啊。


现在看来,ED韦尔斯利,根本就不是我追着她跑,而是她推着我前进。这所学校在我还没有入读之前就教会我又一次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所需提升的地方,认识了自己未来四年想要的生活。等我把这一切都认识清楚的时候,韦尔斯利给了我一张offer,说:“你来吧。” 我期待真正踏入校园的那一天,韦尔斯利会教我更多更多。



作者沈安安,2025届韦尔斯利学生。


相关阅读:

我的申请故事:历经万水千山,只为与你相遇

我的申请故事,无心插柳韦尔斯利

我与韦尔斯利的 Whitin天文台



作者:沈安安,2025届韦尔斯利学生,原载: 认识韦尔斯利Wellesley,深度了解韦尔斯利,广度探讨文理教育和女性教育。本文经授权转载,版权归属作者/原载媒体。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